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種菜難賺錢買菜不便宜 “要命”菜價暴露流通怪圈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2日 1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濟南菜農韓進因無法承受菜價下跌而自殺的消息,近日引發人們對“菜賤傷農”的持續關注。“新華視點”記者赴當地調查發現,他的自殺有多重因素,但今年菜價低、種菜賠本是癥結之一。“受傷”的不僅僅是韓進,低菜價讓當地不少菜農“保本”都難。“8分錢一斤卷心菜”事件,暴露出的恰是當下“種菜難賺錢,買菜不便宜”的流通怪圈。

  “低菜價”傷害的不僅是韓進

  山東濟南市唐王鎮39歲菜農韓進,4月16日中午自殺身亡,留下了38歲的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女兒。

  記者採訪韓進親友了解到,韓進自殺原因非常複雜。性格內向的他近兩年來接連受挫,特別是今年他種植的6畝卷心菜賣價出乎他意料大幅下跌,是他走上絕路的原因之一。

  韓進之妻韓立霞告訴記者,去年他們家中養殖的羊遭遇瘟疫死亡,投入的本錢無法收回。今年種卷心菜,由於土壤翻整等田間作業投入不足,卷心菜成色、質量均不如人,每斤只能賣8分錢。相比每斤約0.2元的當地市場價還要低不少,家中已欠下2萬多元債務。

  蔬菜收購價下跌背後,“受傷”的不僅僅是韓進。當地許多菜農告訴記者,卷心菜今年低價格讓他們損失很大。按照成本計算,至少每斤0.5元才能保本。

  “現在白菜在壽光當地根本無人問津,只能運到銀川去賣,每斤賣0.2元多。除去包裝錢、人工費、市場管理費幾乎不掙錢。而去年的價格都到了每斤1元。”做大白菜生意20多年的壽光市孫家集街道宋家村菜農王光榮説。

  在目前我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壽光農産品物流園,不少菜商也向記者反映,微利對他們來説已經是“萬幸”了。浙江寧波菜商李志勇見到記者就連説:“慘!慘!慘!”在他的銷售區,堆著6萬多斤甘藍等待出售,冷庫裏還存著100多萬斤,收購價每斤1元,現在只能賣0.4至0.5元,已賠了近百萬元。

  多重因素助推菜價“跳水”

  不僅在山東,全國大部分地區的菜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河南一些地區的芹菜批發價已低至0.1元。商務部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11日至17日,全國1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前一週下降9.8%,三周以來已累計下降16.2%。

  春節期間持續攀高的菜價近期為什麼突然“跳水”?一些鄉鎮幹部告訴記者,這主要受供需因素影響。濟南市唐王鎮鎮長李延德説,從供給方面看,今年北方天氣異常,一些過去在“南方菜”大量上市之後才登場的“北方菜”提前採摘上市,迅速增加了市場供給。

  再從需求方面看,近期市場上關於“大葉蔬菜更容易沾染核輻射”的傳言,也使不少市民減少了對卷心菜等大葉蔬菜的消費需求,影響了銷路。

  受去年冬季菜價高漲的影響,今年菜農的種植積極性明顯提高,其中不乏盲目擴大種植面積。有的菜農甚至儲藏了大量白菜等,準備今年上市拋售。這些都加大了今年蔬菜市場供應。加之農民小散戶在蔬菜批發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價格走低成為必然。

  增強抗風險能力 擠流通“水分”

  面對“菜賤傷農”甚至有人因此自殺的悲劇,許多民眾在同情的同時,也開始反思,為何菜價屢屢大幅波動?菜農抗風險能力如何提高?菜價流通中的“水分”如何才能擠出來?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藺棟華分析認為,菜價下跌大部分會由菜農最終承受,而菜價上漲則由消費者買單。當下的最大問題是流通環節過多,每道加價10%至15%以上,價格必然翻番,有的甚至上漲數倍。

  唐王鎮許多菜農反映,他們在蔬菜批發商面前缺乏議價能力,只能被動接受“菜賤傷農”的現實。種了20多年蔬菜的菜農韓道坤説,有些蔬菜難保存,當收菜的批發商較多時,農民賣菜價格就高些;但一遇到收菜的車比過去少了,菜價就會快速下跌。

  對此,山東省蔬菜協會秘書長孫繼祥表示,散戶抗風險能力要比有組織的協會弱得多。應利用協會組織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對接,讓信息及時傳播,增強菜農抗風險能力。如引導農民“錯季”種植。

  為保障菜農的利益,一些地區已開始進行嘗試。如上海在去年便嘗試推出了“冬淡青菜成本價格保險”,在國內率先探索建立綠葉菜成本價格保護體系。

  專家提出,權衡抗通脹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關係,宏觀調控要重在落實“兩保”,即菜價較低時優先保障菜農利益;菜價較高時保障城市低收入群體利益。(記者袁軍寶、焦國棟、劉寶森、吳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