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美媒為何熱炒《虎媽戰歌》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1日 08: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位美國耶魯大學華裔女教授蔡美兒的新書《虎媽戰歌》,最近在美國引起轟動。蔡美兒出生在1962年的虎年,所以自稱為虎媽。這本書介紹了她對女兒的十項要求,如:不準在同學家留宿,不準留在學校玩,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每門功課至少得到A,必須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等。書中還講述了她不準女兒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等經歷。她堅持“中國媽媽”不同於西方觀念的育兒方式,她認為西方人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對孩子的教育,恰當執行東方的嚴格家教方式,更有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

  年初,《華爾街日報》發表了該書的摘要,並刊發了一篇書評,題目是聳人聽聞的《為何中國母親更勝一籌?》。隨後,美國許多報紙發表了評論和讀者來信。緊接著,蔡美兒的故事登上了《時代》週刊的封面,於是《虎媽戰歌》成為美國媒體和民眾近期最關注的熱點之一。

  蔡美兒的祖輩原籍中國福建,大約在1920~1930年代乘船前往菲律賓定居並經商。蔡美兒父親蔡少棠,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目前他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著名的電機係教授。他有四個女兒,蔡美兒是老大。蔡美兒嫁給了耶魯法學院的一位美國猶太裔教授,並生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索菲婭(蔡思慧) 18歲,學習鋼琴並卓有成就。小女兒路易莎(蔡思珊)14歲,自幼學習小提琴,後來興趣轉向網球。

  實際上,蔡美兒的教育模式完全效倣她的父親。她父親一直想把女兒培養成完美的人。蔡美兒回憶説,有一次在歷史知識競賽中得了第二名,要把家長請去學校參加頒獎典禮,但父親卻對她説:“以後,永遠永遠不要再這樣羞辱我了。”蔡美兒對女兒的教育偏于嚴厲,當然是華裔為了生存而被迫作出的一種無奈的選擇。

  其實,這本書是一位母親的心路歷程,一種帶自嘲的反思。給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蔡美兒看到女兒鋼琴技巧進步的成就感,而是一次和小女兒的激烈爭吵時,讓她認識到自己的管教過於嚴厲,轉而讓孩子作出自己的選擇。蔡美兒在接受《舊金山紀事報》採訪時説,《華爾街日報》的書摘將她著作中最具爭議的章節集中到了一起,書摘的題目也不是出自她的筆下,讓她感到無可奈何。但她始終堅信:“家長更了解什麼對孩子才是好的,如果讓10歲的孩子去選擇,他/她會永遠選電腦遊戲。”因此,蔡美兒主張應在中國和美國式的教育方式中間,找到平衡點。

  那麼,為什麼美國媒體要熱炒《虎媽戰歌》?《時代》雜誌在封面文章《虎媽的真實故事》中作了回答:“蔡美兒用她剃刀般鋒利的筆,讓整個美國的父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就是她所説的‘失敗者’?”文章還指出:美國經濟糟糕得出奇,經濟增長2.6%,失業率卻能高到9%;而中國卻有10%的經濟增長,每年還有2500多億美元的對美貿易順差;經濟是這樣,教育也如此。顯然,這是對美國教育現狀的反思,也是美國社會面對中國崛起而出現的“中國恐懼症”的一種表現。

  作為中國人,我還注意到美國媒體的另一種聲音。美國《新聞週刊》對《虎媽戰歌》調侃説:“即便虎媽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分數高,也並不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更強大、國民更有創造性、社會更勝一籌。中國出不了比爾蓋茨,而且,如果有條件,虎媽們還是會把孩子送到美國讀哈佛。”

  因此,我們不必對美國媒體熱炒虎媽而沾沾自喜。我們應該思考,大眾教育究竟是追求表面的“成功”還是孩子的終身幸福?是培養“人上人”還是“人中人” ?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