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一成中國人有社交障礙 虛擬網絡社交或加重焦慮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7日 0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梳毛撓癢是靈長類動物頻繁的社交活動之一。(CFP供圖)▲

我國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遭遇社交障礙的困擾。(圖:Gettyimages)

社交焦慮在年輕人中比較嚴重。(圖:Gettyimages)

黑猩猩社交能力很強。看,它們很“老友”哦!(CFP供圖)

  社交焦慮:愈年輕愈嚴重

  與他人互動,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和需求。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的社交活動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兒時期。但與此同時,社交焦慮正在困擾著越來越多的現代人。社交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社交對我們如此重要?為何越來越多人為社交而焦慮?本期特邀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探討。

  策劃:趙潔

  撰文:李文

  雙胞胎在母親腹中

  開始喜歡接觸對方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胎兒在子宮中就有了社交互動。科學家利用超聲波影像技術對5對雙胞胎進行跟蹤研究,發現妊娠14周時胎兒就開始互相接觸對方。這種接觸很可能是有意的。4周後,他們觸摸對方的次數遠比觸摸自己或子宮壁的次數多,幾乎30%的活動都是直接觸摸對方。他們會拍拍對方的頭和背,時不時地動一動對方。當然,他們也會摸摸自己,但是,接觸對方時動作持續的時間更長,而且動作也更精確。這一發現表明雙胞胎已經能在子宮中感知到對方,並喜歡與其互動。只要條件具備,他們在娘胎裏就可以開始社交活動。

  黑猩猩有很強社交能力

  動物園猩猩合作“越獄”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張鵬教授認為,黑猩猩和人類一樣有著很強的社交能力。觀察黑猩猩的社交行為,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了解人類祖先的行為模式。

  寫出著名的《黑猩猩的政治》一書的荷蘭靈長類動物行為學專家弗朗斯德瓦爾,對荷蘭阿納姆布爾格爾斯動物園裏的黑猩猩群落裏發生的故事,曾有過栩栩如生的描寫。

  猩猩們喜歡通過觸摸來進行交往。相互梳毛撓癢,就是猩猩們最頻繁的社交活動之一。它們甚至會合作“越獄”。它們合力將猩猩孤島上的大樹枝從不同角度搭在4米高的圍墻上,然後上演一齣大逃亡。它們相互幫扶著離開了圍墻。後來的故事甚至演繹為:猩猩們列隊到了遊客們吃飯的餐廳,劫掠了一堆的香蕉和蘋果,滿載回到自己的島上,飽餐了一整天。德瓦爾後來求證了諸多細節,起碼猩猩們合力架起沉重的樹枝是可信的。管理員們為了防範它們再逃跑,移掉了地上現成的樹枝。充滿創造力的猩猩開始派遣強壯的雄猩猩,爬上島上的橡樹去折斷一些大樹枝。

  更廣泛社交讓人超越猩猩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社會人類學家金希爾最近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指出,人類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之所以逐漸超越自己的猿類親屬們,成為這個星球上的主宰,原因在於人類能夠與非親非故的人通力合作。

  在他看來,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合作範圍是很小的,多局限在親屬範圍內。而現代的人類則能跳出血緣關係,去建立更廣泛的社交網絡,去共同完成一些更複雜的事。他認為,正是這種更寬廣的社交網,讓現代人類變得與眾不同。張鵬指出,確實,黑猩猩對陌生個體的接受會慢很多。不過,早期人類和黑猩猩比較相似。一些封閉的土著部落,對陌生人也非常排斥和防範。但當早期人類進入非洲草原,在惡劣的環境中艱難求生時,人類的命運開始和黑猩猩們分開了。在艱苦的鍛鍊中,我們祖先的腦容量一路擴大,終於在改變世界的能力上超越了猩猩們。

  十分之一中國人有社交障礙

  對人類而言,如此自然的社會交往屬性,為何在現代社會反而會令人産生焦慮?

  美國社交焦慮症協會最近指出,全球約有7%的人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症,平均每100人中有13人在一生中有發病機會。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我國有社交焦慮問題的人群呈上升趨勢。一個保守估算的數字是,每10個人中就有1人或多或少遭遇社交障礙的困擾。

  廣東精神衛生研究所的許明智醫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人們在交往時都傾向於表現自己好的一面,想給他人留下好印象,以讓別人肯定自己並樂於和自己合作。與他人良好的協作關係,更有利於個人遊刃有餘地在社會中生存。不過,這種上升的表現欲求,會給人的心理帶來壓力和焦慮。一些個性敏感的人,會過於在乎自己的表現,從而在人際交往時變得更緊張。個性當中有自卑或者追求完美傾向的人,也容易出現社交焦慮。嚴重的會害怕到社交場合中去,在公眾面前講不出話,人多就頭暈、出冷汗,演變成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

  年輕人更易患社交焦慮

  在許明智看來,社交焦慮還跟民族性格有關。傳統的中國人比較愛面子,在公眾場合謹言慎行,比較羞于表現自己。這跟美國人喜歡彰顯自我的特質不太一樣。“比利時人更是害羞的典型,他們在電梯裏都羞于跟別人説話。”許明智説。按照美國人的性格邏輯,日本人情緒中的內斂含蓄,更是要用難以理解的冷漠、壓抑來形容了。在社會變遷巨大的當下中國社會,張揚個性的美式理念開始進入中國,挑戰著中國人害羞、內斂的集體特性。過去,集體的內斂被默許是社會的通則,但現在,潮流則催促人去放開自己,主動地在他人面前展現自己。這種變化給中國人帶來了新的不適應和焦慮。

  “年輕人在這方面的問題更嚴重一些。青少年還處在個性形成的過程中,擴大社交圈,進行社會交往的需求也最旺盛,自我的衝突和矛盾也最多。這使得不少年輕人會出現社交焦慮的問題。”許明智指出。最近,一個抽樣調查顯示,成都地區大中學生社交焦慮障礙總患病率高達8.15%。“我個人覺得,改革開放30年來,國民在社交上的開放程度已經大大進步了。”許明智説,“現在的年輕人,有不少是出現另一個極端的問題,就是過分表現,太過張揚自我,以至於在他人面前不能控制地表演。”

  如何克服?

  “暴露療法”可排解恐懼情緒

  虛擬網絡社交或加重焦慮症

  目前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都有不少方法,針對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問題。是否患上了社交焦慮症和社交恐懼症,這需要專業醫生的診斷。對於一般性的社交心理障礙,許明智則建議,可以採用在心理諮詢中也會使用的“暴露療法”。比如有意地去人多的商場等公共場合,去與陌生人交談。通過這種鍛鍊來克服焦慮恐懼的情緒。另外,自己找些書來讀,積累一些實用的社交技巧,也是不錯的學習方法。

  眼下日漸流行的虛擬網絡社交,是不是解決社交焦慮問題的途徑呢?許明智認為,這也得分情況來看。對於有輕微社交障礙的人,在網絡世界中,敞開自己交朋友是有益的。但是對於有比較嚴重的社交焦慮症或恐懼症的人,在虛擬世界裏的流暢交流,卻會讓現實中的交往變得更加困難,也讓社交焦慮症變得更為麻煩和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