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新京報社論:考核轉變發展方式要動真的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5日 02: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1年全國兩會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 社論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4日上午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後的媒體見面會上説,要讓“十二五”規劃得到真正的貫徹落實,難在兩個方面:一是觀念;另一個是創新機制和幹部考核的標準。

  確實,轉變發展方式提了很多年,説是“知易而行難”,並不過分。溫家寶總理提到了轉變GDP至上的觀念問題,也談到了創新機制的培育問題,當然,這些能否實現最終還是和對幹部考核的標準有關。而最棘手的問題就在這裡,轉變發展方式如何變成具有約束力的幹部考核條款。

  我們看到,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大力完善和改進對下級政府的考核指標,其中最突出的變化便是明顯淡化了GDP和財政收入的增長率,而強調了促進民生及生態保護等內容。尤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眼下各地官員都在大談“幸福政治”。

  但是,目前這些指標和承諾在落實層面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與轉變發展方式相關的指標,不具有約束性。如各地制定的十二五GDP增長目標,都是預期性的,不像財政收入目標那樣具有強制性。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教育經費佔國民經濟的比重長期不達標。

  二是,指標哪怕再細緻週到,畢竟是死的東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方,恐怕難以用一個千篇一律的指標體系來套用。

  比如説,中西部和內地經濟不發達省份認為他們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首要任務仍然是提升經濟增長速度,而不是結構轉型(當然,它們應當汲取先進的兄弟省市的經驗教訓,不必重復後者走過的老路);又如,政府同樣一條政策,讓不同利益訴求的人來評價,結果可能南轅北轍。

  更重要的是,有些時候這兩種副作用疊加,單純以指標體系來考核官員,難逃被異化的結果。節能減排、生態保護是件大好事,可指標壓到很多地方,就變成了拉閘限電之類的事……

  將轉變發展方式納入政績考核,就必須要克服這些在實際中的執行乏力和變形走樣。一方面,和轉變發展方式相關數據的考核必須要硬起來。至少溫總理提到的和創新機制相關的兩個數據———“教育經費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和研發經費佔生産的比重”,在未來的官員政績考核中,必須成為剛性指標。

  另一方面,應該增加當地民眾對官員的考核權。溫總理指出,“對幹部政績的考核,最重要的不僅要看一個地區的經濟總量,而且要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社會事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公平正義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一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如何,公平正義與否,當地的民眾最有發言權。而好的政策是否會在執行環節走樣,當地的民眾會有切身的感受,肯定也最清楚。那麼,一個地方經濟增長速度合理與否,也交給當地民眾來評價的話,很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1月25日,溫家寶總理在和基層群眾代表座談時説,“最能評價政府工作好壞的是群眾,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況的是基層。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這都説明了民眾對政府工作評價的重要性。

  我們相信,具體到轉變發展方式的政績考核,上述兩條如果能夠在現實當中有所突破,那麼,十二五規劃落實的“兩大困難”或許就會大為減輕。當然,這種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急不得,不過,一些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做起來。

  相關報道見A06-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