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日本強震:地震應對跨國合作應提上日程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2日 03: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日本附近海域發生8.8級地震

  ■ 觀察家

  由於全球經驗的分享,我們各個國家理應不必都要經歷同樣的災難。

  8.8級地震,歷史在不斷更新襲擊人類的災難級別。昨天下午13點46分,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8.8級地震,之後百年一遇的大海嘯襲擊了日本,近10米高的巨浪席捲東部沿海。一下午,海嘯預警傳遍太平洋沿岸,地震的消息和牽掛也隨之迅速傳遞全世界。

  我們對地震的記憶並不陌生。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帶走了九萬同胞的生命,也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回憶。這種回憶不僅屬於我們自己,因為在21世紀的每一次地震、海嘯之後,受災國都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關懷和幫助。當年日本救援隊面對中國遇難者遺體鞠躬致意的照片,讓我們至今唸唸不忘。

  因此,他處的災難總有我們共同的記憶。日本的抗災減災機制就是這種記憶的重要組成。由於自身所處的地理特點,日本常常面對地震、海嘯的威脅,因此抗震經驗比較豐富。在此次震災後,許多人從媒體上看到了日本先進的“10秒預警機制”,此次地震前10秒,日本就提前發出了預警。看到了數量眾多的城市避難公園;看到了建築的優異的抗震性能、地震中的人心安定,市民上街避難表情沉穩秩序井然,馬路上人們依然在耐心等待紅燈;也看到了學校操場全部放開作為露宿地,震後所有人及時到學校、操場、體育場館避險。看到了日本的核電站雖然相對安全,但是出於負責,日本還是宣佈核緊急狀態。

  抗災減災機制的完善,往往來源於災難的記憶。由於全球經驗的分享,我們各個國家不必都要經歷同樣的災難。但是如果我們不在每一次災難中吸取足夠多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就可能在下一次災難面前失去更多的機會。

  其次,在大災大難面前,人心中的災難意識,往往也格外珍貴。這種災難意識一方面是一種避險本能,人們要學會如何在災難面前保護自己;另一方面是一種社會責任,關懷每一個受災者,為身處災區的人祈福,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讓災難中的老人、孩子、婦女先走。當然,災難意識更意味著感同身受,意味著這一刻我們不分國籍、不分膚色,也不分遠近,甚至可以暫時放下曾經的恩怨,關懷每一個災難中的生命。儘管地震發生後,我們也在網絡上看到了一些過激的言語,但是更多的人站出來表達慰問,摒棄歧見。這説明中國社會的災難意識培養,也在逐步走向成熟。

  更深一步説,進入21世紀之後,每一次災難都催生了國際合作的深化。就在日本地震的前一天,我國雲南盈江也發生了5.8級地震。近期頻發的地震告訴我們,地震預警工作的跨國合作也應當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災難往往能顯示出人類社會的薄弱之處,但是也能夠加強我們的危機認同,進而提升全面合作。

  每一次災難,自然都爆發出巨大的破壞力。但是在他處的災難中尋找共同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標誌。因為我們善於總結、善於學習,也善於分享。這不但意味著災難讓全世界感同身受,而且説明每一次災難留下的寶貴經驗都不僅屬於受災者,也屬於所有人。

  □周慶安(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