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幼兒園攀比:誰教會孩子們“拼爹”“鬥富”?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3日 08: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片:工人日報

  攀比、鬥富現象在一些幼兒園時常發生,孩子們有時候會比誰穿的衣服好看,有時候會比誰的玩具好玩,有時候會比誰的爸爸更有錢。潛在的“階層意識”,讓他們多少失去了這個年齡應有的童真;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不知苦了多少窮家長——

  最近一段時間,玲玲從幼兒園回家之後,總是不開心,問她為什麼,玲玲總是搖搖頭。

  2月28日,幼兒園放學前,媽媽照例開著寶來轎車去接玲玲。玲玲坐上車,嘴噘得很高,突然對媽媽説:“媽媽,您能換一輛奔馳轎車來接我嗎?那樣我會很有‘面子’的。我同學爸爸、媽媽都開著好車,您開的這個車,在我班裏是最破的。”

  玲玲媽媽沉默了。

  記者日前走訪北京市多家幼兒園,與前去接小朋友放學的家長攀談,不少家長表示孩子都會在幼兒園裏互相攀比,回家後,為滿足虛榮心向家長提出各種要求:“我班裏有家長買輛奧迪車,爸爸,您什麼時候買一輛呢?”、“我班有幾個小朋友的爸爸好有錢,家都住特別高檔的樓盤”、“媽媽,我班有同學去過海南了,放假我也想去海南”……

  “攀比”“鬥富”在幼兒園普遍存在

  26歲的張郝在北京市朝陽區頗具實力的凱博智慧全納幼兒園擔任幼兒教師,據她介紹,該園每月學費、伙食費共計在5000元左右,“在這上幼兒園的孩子,家裏條件都是十分優越的。”張郝總結説。

  張郝所帶班級的孩子都是四五歲,上班兩年來,她經常聽到孩子之間攀比的話題:家住哪個城區;多大房;假期去哪玩;玩具在哪買的;父母做什麼生意的,賺多少錢;父母開什麼車來接;媽媽用什麼化粧品,都是他們比較的事情。

  在北京市金色搖籃潛能開發嬰幼兒園門外,記者聽到這樣一段對話:

  小朋友A:最近我爸爸車裏有一股味道。

  小朋友B:那就換一輛車唄,我老爸新買輛Q5。

  小朋友A:你真傻,這個味道就是新車的味道,我老爸買的是S600,車裏的味道一定比你爸車裏的味道好聞。

  小朋友B:為什麼啊?

  小朋友A:因為我爸的車比你爸的車貴,所以車裏面的味道就比你爸車裏的味道好聞。

  此種攀比不僅僅在高檔幼兒園裏出現,在一般中檔幼兒園裏也比比皆是。

  記者在東城區的和平裏一區幼兒園門口碰到了一位前來接孩子放學的家長,談到現在的孩子之間經常互相攀比的情況時,王女士的臉上寫滿了憂愁,她給記者講述一件辛酸的往事。

  由於自己跟丈夫工作比較忙,接兒子磊磊在幼兒園的上學、放學的事情就交給了孩子的爺爺。一天,磊磊跟同班的小朋友比玩具,看誰的最好。放學後,磊磊同學的家長開車來接,而磊磊爺爺卻騎著自行車來接。磊磊同學爬上車後,拿出一個跑車模型,對磊磊大喊道:“你看,這都是從日本帶回來的,你有嗎?窮光蛋。”

  這個得意的孩子雖被家長呵斥“不要欺負別人”,但他仍洋洋得意,還做起鬼臉。

  磊磊當場大哭不止,並死活不上爺爺的自行車。回家後,磊磊悶悶不樂,説什麼也不上幼兒園了,為此還生了場病。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攀比、鬥富現象並不僅僅存在於個別孩子身上,而是十分普遍,只不過攀比的對象不同罷了。

  東城區一名幼兒園的老師告訴記者:這種攀比現象在一些幼兒園時常發生,作為一名老師,當她不經意聽到孩子們在互相攀比的時候,心裏真不是滋味,感覺現在的小孩子已經失去了這個年齡原有的童真。

  窮家長們“打腫臉充胖子”

  不知道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苦了多少窮家長。

  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輸在“起跑線上”,宋先生把大部分積蓄都花在他女兒朵朵身上。他不僅咬牙把朵朵送進一所每月收費5000元的雙語幼兒園,還給孩子報了鋼琴班、形體班等。

  付出總是有回報的,這句話,宋先生半年後得到了印證。上了半個學期的幼兒園,宋先生感覺到孩子的明顯進步,説話間有時夾雜英語單詞,不用説,雙語教育起了作用。

  經過半年多的鋼琴培訓,朵朵也能磕磕絆絆地彈出比較簡單的樂曲,“爸爸,今天我在班上給同學彈了首曲子,大家可羨慕我了。”朵朵興奮地告訴爸爸。

  喜悅之餘,宋先生也感到很無奈。

  為了給女兒交高昂的學費,宋先生一個月近8000元的工資幾乎全投進去了。夫妻倆只能靠著宋先生妻子一個月近6000元的工資生活。

  最近一個月,宋先生明顯感覺到跟女兒談話的時候,朵朵經常會説到別的小朋友家裏情況:誰家有兩個保姆、誰家有兩輛汽車、哪個小朋友給災區捐款一千元、哪個小朋友跟父母出國玩了……

  宋先生雖然心裏很不是滋味,但也只能很勉強地笑笑,把話題岔過去。

  由於朵朵練琴的地方離家比較遠,每次去練琴宋先生只能騎電動自行車送朵朵去。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朵朵進步飛快,老師也誇朵朵很有天賦,宋先生夫妻倆很欣慰。

  但是朵朵明顯感覺到其他小朋友有意疏遠她。一天,練琴的一位小朋友悄悄地問朵朵,為什麼不讓你爸爸開車送你呢?來琴行練琴的小朋友都是父母開車來的,父母不開車接送,小朋友看不起的。

  朵朵回家後不再要求去練琴了,除非宋先生買輛車,自己才去練琴。

  為了孩子,宋先生跟妻子東拼西湊,湊足10萬元,買了一輛日本某品牌省油的車。“平時不開,只是送孩子時才開。”宋先生無奈地説。

  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如今窮孩子和富孩子從穿的衣物、玩的玩具到交通工具、居住環境,都有很大差別,孩子從小就開始有了潛在的“階層意識”。況且孩子從三四歲起彼此就有相當的交流,議論起各自家裏的情況口無遮攔。

  宋先生是眾多窮爸爸的代表之一,他和很多家長都擔心: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窮,會不會喪失對未來的自信心?

  是誰教會了孩子們 “ 攀比 ” ?

  記者通過近期的採訪,發現孩子鬥富的內容大至家中住所環境、汽車品牌,小至衣服、玩具,無所不包。然而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比”。那麼是誰教會了他們比呢?

  家長往往對孩子之間的攀比感到既無奈又不解。一位幼兒園園長指出,其實家長恰恰是孩子攀比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地説貧比富時,不能分辨是非的孩子很快就學會了,如“媽媽説這樣最漂亮”,“爸爸説有錢人開奔馳”等。孩子們就學會簡單地重復成人的話,模倣成人的語氣去評價自我和他人。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十分巨大,可以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是孩子最親密無間的夥伴。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可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品質的形成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因此,這位園長建議,作為教育孩子的父母,必須小心檢視自己的行為。“如果父母在家中經常有類似和同事、朋友攀比的傾向,那麼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會在無形中養成這種攀比心理。”

  此外,目前有些幼兒園老師的師德存在問題,作風不端正,對一些家境比較好的孩子特別關注,對他們百般照顧,而對一些家境不好的孩子比較冷淡,不理不睬。作為老師,同樣要注意言行,不能作一些不恰當的比較,促進孩子的攀比心理。

  另外,記者發現,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是,在一些學費比較貴、門檻比較高的幼兒園中,這種現象的發生幾率要遠遠大於一些普通幼兒園,家庭經濟收入上的差距成了這種現象發生的主要導火索。(記者 戴明陽 實習生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