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新民晚報:北大淡化“偏才怪才”是對是錯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8日 12: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反方:

  “不招偏才怪才”掉入標準化陷阱

  標準當然是個好東西,但如果過度去僵化標準,就很容易掉入教條主義的泥潭。現在北大這一番關於不鼓勵招收“偏才怪才”的説辭,就處處閃動著教條主義的腐氣。

  這些年,應試教育的模式化與標準化曾引發太多爭議。誠然,標準化考試有其符合時代特點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標準化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弊端。比如,媒體曾不止一次報道過,一些作者發表的文章被選為高考語文閱讀題後,最後自己給出的答案竟然都不符合參考答案。“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題,而我卻不會做……”這樣的尷尬,就揭示了應試教育一刀切的誤區。應試教育的標準化,很可能只是少數人的標準,由此帶上強烈的教育工具化與機械化的烙印。而許多所謂的“偏才怪才”,恰恰就因為不符合這樣的人為標準,被摒棄在高校大門之外。

  這是一個社會分工越來越複雜的年代,更是一個價值更加多元的年代,很多“偏才怪才”恰恰可能成為這個社會最需要的人才。高校在標準化考試之外,應該有勇氣給予這些人才一個更好的向上流動的途徑,那樣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盡其才”。

  “偏才怪才”也是不容忽視的人才,對社會來説是一種寶貴的財富。現在,高校應該走出行政化的思維,以開放寬容的心態來面對這些人才,而不是扛著所謂的“標準”,製造一副副模式化的教育面孔。(單士兵-廣州日報)

  過程公正比招收偏才更重要

  作為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北京大學的一舉一動都頗引人關注。近日,北大公示210名“校長推薦生”,又激起社會議論。這次的焦點是,推薦生名單中鮮見“偏才”“怪才”。

  圍繞選拔標準和選拔公平的討論,從2009年北大試行“校長推薦制”之初,或者説,從國內高校開始自主招生的那一日起,就沒有停止過。很多人都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一考定終生”的高考制度亟需改革,我們需要以多樣化的選拔方式,扭轉唯分數論的僵化思維;另一方面,在社會誠信氣氛欠缺的大背景下,我們又害怕這種選拔方式可能給一些有錢有權之人“大開方便之門”。我們期待靈活,又懼于靈活可能對公正造成的傷害。

  在這種矛盾的心態中,便有人斷言,為避免爭議,處於巨大社會壓力下的中學校長們不可能推薦“偏才”“怪才”。從這兩年的推薦生名單來看,這一預言已然成真。於是有人感慨,“校長推薦制”換湯不換藥,本質仍是唯分數論。

  中學校長們沒有推薦“偏才”“怪才”,固然讓公眾的一些期待落空,但相比于這個結果,“校長推薦制”在實施過程中是否標準公開、機會公平、選拔公正,才是更值得關注和追問的。從北大對公眾質疑的回應來看,北大就是“希望招收綜合素質全面、學科成績突出、具備發展潛能的優秀學生”,“教育的核心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偏才’‘怪才’的標準很難給予準確界定”……北大的選拔標準是明確的,而在這一標準下,校長們有沒有秉持大公無私之心、恪守慧眼識才之責,也應該接受社會監督。如果“校長推薦”的每道程序、每個環節都經受得住公平公正底線的考驗,那麼這個推薦結果應該可以被接受。

  高校招生改革的每一次探索,都來之不易。公眾常以挑剔眼光對待,也實在是因為對其抱有太大期望。正因為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踏出那一步,才更要踏得實、踏得正,只有這樣,才能期待下一步、更多步。無論是自主招生,還是“校長推薦制”,關鍵是要構建起一套公開、透明的選拔程序,讓這個制度能健康、長久地運轉,為今後的改革樹立起誠信、公正的榜樣。

  至於要不要招收“偏才”“怪才”,就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了。北大完全有權利青睞“全才”,其他高校也都有自己的選拔標準,同樣有權利招收“偏才”“怪才”。而在一個公平公正的選拔環境中,無論是“全才”還是“偏才”,都會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新民晚報/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