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北京晚報:民歌何日回民間?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9日 17: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昨天,青年歌唱家王宏偉在國家大劇院舉行了主題為“回歸”的獨唱音樂會。王宏偉以各民族的原始母語演唱的蒙、回、維吾爾、哈薩克、漢、藏六個民族的原生態民歌讓觀眾大開眼界。而“回歸”二字,在王宏偉眼裏意義重大。越來越被邊緣化的中國民歌,是該“識趣地”退出還是激進地“反攻”?這是王宏偉心裏“回歸”獨唱音樂會的宗旨所在。

  閻維文就在現場。他讚賞王宏偉的“回歸”。對越來越被邊緣化的中國民歌,閻維文不無擔憂地説了自己的看法,藝術家們不遺餘力推動民歌發展的背後,有一個前提:不少民歌手的聲音好像從“一個模子”裏刻出來似的,有些詞曲作者喜歡過度使用“偉大的”、“壯麗的”、“大西北”等抽象語匯,民歌經典作品越來越少,民族音樂越來越邊緣化……

  究竟是觀眾離民歌越來越遠,還是民歌創作者真的落伍了?王宏偉坦誠,現在的民歌的確存在一些困惑,“民歌為什麼不為年輕一代所了解?主要還是我們在教育宣傳上不夠廣泛和深入,沒有在民族音樂和年輕一代之間搭建足夠寬厚的橋梁。舉辦這次音樂會,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在民族音樂和年輕一代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民族音樂,喜愛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

  王宏偉説,現在的文藝工作者有浮躁的傾向,很多民歌歌手很難走出“小舞臺”那個圈圈,有些音樂家太過浮躁,過多停留在功名之上,缺少創作激情,而演唱者又缺少生活底蘊,自顧自唱,老百姓根本不買賬。一些音樂家思想不純粹了,創作出的音樂又何來純粹?

  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説,隨著音樂形式的不斷發展,中國民歌確實存在緊迫性,“除了保護中國民間音樂原汁原味的東西,還要注重傳承,去年的青歌賽中,美聲、民族、通俗都有年齡限制,唯獨原生態不受年齡限制,就是因為一些很好的傳承人都是上了年紀的人。”

  中國民歌的出路在哪?趙季平説,深入生活是民歌唯一的出路,“作為音樂家來説向民間學習是首當其衝的,通過學習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民歌是老百姓心裏的話,在唐代鼎盛時期,只有民間的、老百姓的曲子進入到宮廷,才使得唐代的音樂達到了一個高峰。不管什麼時候,往往都是民間的東西進入到殿堂後,才使整個宮廷有了生機。就現在而言,我們需要大批的能夠甘於寂寞的人深入到生活中去,只有那些努力耕耘的藝術家,才是有思想的藝術家。”

  有人説,王宏偉的原生態民歌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的確,相比演唱已被認可的經典民歌,唱這些新採集來的民歌,挑戰性要大得多,甚至有可能得到事倍功半的反效果。但王宏偉反而非常堅持,他認為,只有把真正有民族特點的民歌介紹給觀眾,觀眾才能真正去認識、了解甚至學唱民歌,“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不至於失傳”。

  誠然,近幾年,《月亮之上》、《坐上火車去拉薩》、《吉祥三寶》、《天路》等一批頗具代表性的新民歌作品,就獨闢蹊徑開創出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音樂形式,將中國本土音樂最根源的元素運用現代音樂手法表現出來。這種全新的音樂形式被一些樂評人稱做“現代民歌”,或者“時尚民樂”,其傳唱度不低,在社會上産生了極大的影響。王宏偉的回歸“原生態”,就是要在深入“回歸”的基礎上,為民歌的傳承嘗試一條新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