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三字經》引熱議 傳承文化該不該“原汁原味”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08日 0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1年元旦前夕,山東省教育主管部門發出通知,要求中小學傳統文化課程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認真甄別和篩選優秀傳統文化,“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以避免“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學校,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中小學生的心靈,造成了很壞的負面影響”。通知一發,立刻引來社會各界人士議論紛紛。我覺得,對此必須分清層次從頭説。

  首先,我們要追問和回答一個最為根本性的問題,這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為什麼?”我認為,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應該是相對於現代科學精神教育而言的,其基本宗旨就是,要讓孩子們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基在哪,明白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相比較而言我們的文化特色是什麼,在成長中逐漸思考和感悟“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這些最為根本的人生哲學問題。如果認同這一點,對於久經檢驗、世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經典,後繼者就應該以一種“平和包容、全面了解”的心態去尋根究底,不僅要讓孩子們從小知道哪些是正確的、閃亮的和優秀的文化傳統,而且要了解哪些是我們文化傳統中錯誤的、醜陋的和低劣的“糟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逐漸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和眼睛去甄別好壞對錯。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長大成人後明白“我是誰”,在日後的跨文化交往中立足於本民族文化的“地氣”,形成真正的民族文化核心競爭力。

  其次,我們的老師、家長乃至教育官員,之所以有責任和義務擔當教育者的角色,與其説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對和錯、哪些是精華和糟粕,倒不如説僅僅是因為他們是“前輩”、“成人”、“過來人”。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一些前輩人往往昏昏浩浩、是非不明,讓他們為後輩人直接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靠得住嗎?因此,在代際文化傳承中,前輩們要盡最大責任和義務,就是老老實實地將老祖宗世代留下來的文化經典原原本本地端給孩子們,教他們自己去甄別挑揀、自明事理、自判是非,這樣最經濟、最合理,也最為保險。

  顯然,在教育領域,特別是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最合理、最合乎規律、最科學和可行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順其自然,百花齊放”。一般來説,越是個體化、個性化、多樣化、多元化的做法越有生命力,越是大一統、一刀切的規制越是僵化和教條。相對於官員,學校和老師最知道該怎麼教;相對於校長,一線教師最清楚教什麼;相對於學校,家長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相對於家長,成長中的孩子自己最知道喜歡和不喜歡什麼……由此看來,前文所述的通知,顯然悖逆常識、越俎代庖,恰好顛倒了這個基本邏輯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