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專家:體育舉國體制歷史使命完成 擠壓大眾體育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5日 04: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一起看亞運

  廣州亞運會落幕已經一週,但輿論中關於舉國體制是否有利於中國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的討論並未因此停止。記者近日採訪了幾位學界人士,他們的共識是,當中國體育代表團在世界大賽上不斷豪取金牌之際,中國大眾體育發展的滯後和國民體質健康堪憂的現狀,卻已成為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中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呈現明顯的不對稱發展態勢,與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佔用了大量社會資源有著密切關係。

  中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確實已到需要變革的時期,不過,要實現中國大眾體育水平的提高和國民體質健康狀況、尤其是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好轉,卻不是單憑取消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就能達到目的的。促使整個社會對體育的價值觀褪去功利色彩,從而恢復體育運動教育人、發展人的功能;促進政府對體育工作的政績觀從狹義的、“唯金牌論”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轉變為廣義的、以滿足大眾需求為出發點的大眾體育舉國體制,可能才是這場大討論的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完成歷史使命的舉國體制已不適應新時期的發展

  “這場從媒體開始的對舉國體制的討論,是中國社會對體育價值認識有了進步的表現。”體育體制研究專家、北京體育大學教授袁旦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是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為了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發展體育事業,打破敵對勢力的封鎖,在國際賽場展示中國運動員的風采,同時鼓舞國民士氣,而採取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發展模式,舉國體制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袁旦説。

  這種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有針對性地發展競技體育的做法,使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得以較快的速度躋身世界前列。

  特別是在新中國重新獲得參加奧運會資格的上世紀80年代以後,從中國代表團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一舉奪得15枚金牌,到中國女排的“五連冠”,都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像袁旦所説,“60多年來,舉國體制為中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回想起五星紅旗一次次在國際賽場上升起,國歌一次次在大賽中奏響,舉國體制給中國體育帶來的這種揚國威、振民心的效果,給予它再高的評價也不為過。”

  不過,隨著中國代表團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一週前結束的廣州亞運會上大把大把地獲取金牌,有關“舉國體制是否還應堅持”的討論在輿論中逐漸升溫,“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體育本身的價值並不只是通過為國家、為組織獲取成績來體現的,通過體育滿足人在自身價值實踐上的需求,才是體育最重要的價值所在。”袁旦表示,“中國社會對體育價值的認識有了明顯進步,相比幾十年前,現在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已經有了巨大改變: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外交往的國際環境早已今非昔比,競技體育被賦予的政治語境已大大減弱甚至不復存在。”對外而言,今日的中國已不仰仗體育賽事的金牌來證明自身的國際地位,對內而言,中國人也不會再為多得幾枚金牌而豪氣頓生或少得幾枚金牌而耿耿於懷。

  “舉國體制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但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體育體制卻仍在走幾十年前的老路,這已經産生了太多的負面影響。”袁旦表示。

  競技體育的小金字塔擠壓了大眾體育的發展空間

  “中國並不是有誰在刻意限制大眾體育的發展,但由於長期人為強化競技體育為國爭光的功能並不斷提高其地位,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實際上對中國大眾體育産生了非常明顯的擠壓作用。”體育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總結起來,即公民的體育權益被忽視、社會的體育需求得不到滿足以及整個體育事業的社會效益不高。”

  “從國際上看,競技體育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大眾體育開展得都比較好。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之間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易劍東説,“但在中國,競技體育的地位被人為地強化,於是就出現了競技體育不能與大眾體育對稱發展的奇怪現象。”

  “中國所得金牌的數字在飆升,但10多年來,全民健身的發展卻被金牌的增長遠遠拋在後面。説金牌能帶動全民健身是一種想當然的幻覺。現實就能説明:中國學生在中國的長項羽毛球、跳水和體操上的水平明顯低於外國學生,中國學生中甚至連林丹、郭晶晶或楊威的影子都找不到。而美國的職業籃球水平高,老百姓打籃球的人多、打得也好;歐洲和南美一些國家的足球水平高,老百姓踢球的人多、踢得也好。”北京社科院體育文化研究室主任金汕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仔細觀察一下中國代表團在世界大賽上最具奪金實力的所謂優勢項目,除乒乓球、羽毛球之外,體操、跳水、舉重、射擊等,基本上都是沒有群眾基礎的精英體育項目。而在世界範圍內普及程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田徑、游泳和水上三個基礎大項以及足籃排三大球,中國的實力卻差得太遠。“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功利化傾向,只求大賽的金牌數量,而不考慮不同項目之間社會地位、普及度和影響力的明顯區別。”易劍東表示,

  “非充分(普及發展)、不完全(項目種類)、未對等(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發展程度),這9個字準確地概括了中國體育發展的特色。”

  “在正常情況下,競技體育都需要群眾體育做基礎,這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與塔基的關係。”袁旦表示,“但因為中國功利化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中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是脫節的兩個系統,競技體育有自己的一個小金字塔,也就是從體校到專業隊、國家隊的梯隊輸送體系。舉國體制下競技體育的主要精力和投入也就在這個小金字塔的營造和維護上,但這個小金字塔很難與由群眾普及做基礎的大金字塔相比較。”

  根據2005年的統計,中國女足的註冊運動員有2000多人,這還是加上了退役隊員的數字。而同期,德國是3萬多人,美國是5萬多人。袁旦表示:“中國女足曾經拿過奧運會亞軍,當時還被稱為世界強隊,但就算有這個大賽成績,中國就能説自己是女足強國嗎?同理,就算德國、美國沒拿過世界大賽冠軍,你能説人家就不是女足強國了嗎?”

  中國社會需要一次對體育真正價值的再認識

  如今在大賽上豪取金牌的中國體育代表團,一旦喪失了舉國體制這個法寶,可以預見,中國選手在世界大賽上的成績必定會有較大幅度的下滑。金牌少了,老百姓會不高興,這是很多人認為舉國體制不能取消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老百姓能夠真正認識到,體育的價值絕不是僅僅體現在大賽成績上,而是與個人的生活質量有著緊密聯絡,我相信,就算是金牌少了,老百姓也不會反應過激。”袁旦表示。

  “但眼下,即使對舉國體制的討論已經開始,整個中國社會對體育價值的認識還是非常膚淺。”袁旦指出,“在政府層面,要用面向大眾的群眾體育發展戰略全面取代競技體育的金牌戰略,要用廣義的大眾體育舉國體制取代俠義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但這種價值觀的改變,不能指望體育界依靠自身力量進行,需要國家來決策。”

  “如果取消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改革能夠推進,那麼競技體育將由舉國體制發展模式改為産業化、社會化和市場化的發展模式,而大眾體育、國民體質健康這一部分,也應被納入政府的公共事業,由政府來扶持、發展。”易劍東表示。

  最棘手的可能是學校體育的開展,這已不是單純的體育界內部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由於體育直到現在也沒有被中國社會普遍認同為教育人和發展人的重要手段,體育如何真正與教育結合,仍舊是一個大難題。”

  “在應試教育、學校責任過重等現實條件下,很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避免出現學生傷害事故等麻煩,少開展甚至不開展體育活動,或以一種消極態度看待學校體育。但是,如果沒有在青少年階段樹立體育運動觀念和形成運動習慣,體育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成了空談。”金汕表示,“中國青少年不斷下滑的體質狀況,無疑是催促中國社會儘快轉變體育觀念的強烈信號。”

  對比中外青少年體育工作,有這樣一個明顯的差異:在美國的一所學校,體操課上無論高矮胖瘦的學生都可參加,體操老師也一視同仁地指導每一個學生去體驗這項運動,他們中可能會誕生下一個柳金或肖恩這樣的奧運冠軍,但更多的可能是多了這麼一批學習過、喜歡過體操的普通學生;而在中國,體操課幾乎不會走進普通學生的課堂,但一些年紀不大的兒童,卻會提早被父母或教練領進少體校開始體操訓練,向成為一個體操運動員的目標邁進。

  “誰有這樣的權力,決定一個還不懂事的孩子的一生?”袁旦説,“所以,可能只有中國在競技體育領域還存在‘選材’的概念,這實際上就是對體育價值理解的最大偏差,體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運動技術的操作機器,體育是人的一種實踐存在,它將影響一個人的生命質量。”

  本報北京12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