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分析稱漲價態勢不遏制將強化通脹預期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22日 05: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20日,國務院正式發佈《關於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關部門及時採取16項措施,進一步做好價格調控監管工作,穩定市場價格,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

  近段時間以來,國內物價上漲態勢較為突出,從上遊生産資料到下游農副産品與消費品,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儘管導致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不盡相同,但由於本次漲價涉及範圍廣泛,已對公眾的日常生活和消費心理産生了明顯影響。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應對漲價態勢,將會導致通貨膨脹預期進一步強化,惡化市場經濟運行秩序。

  這也正是《通知》出臺的主要背景。從《通知》的具體內容看,16項措施以增加市場供給的産業調控政策為主,輔之以價格體系監管、社會保障聯動、行政責任落實等措施。調控政策措施特別強調要發展和鼓勵農業生産、降低流通環節成本措施,這一思路擊中了當下物價上漲的要害。

  事實上,導致近一段時間物價上漲的直接推動因素在於農産品供給不足。由於近一年來國內不少地方遭遇自然災害,導致農産品減産。比如價格最早開始上漲的綠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主産區東北三省、內蒙古天氣乾旱致綠豆減産;近期開始漲價的棉花同樣也是如此。中國棉花市場檢測系統報告認為,由於遭遇惡劣天氣,今年中國棉花産量可能較去年減少5.5%。可以預期的是,隨著《通知》中相關鼓勵農産品生産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基於供給不足的物價上漲態勢將逐步得到緩解,再加上臨時性物價補貼與社保救助政策,物價上漲所造成的社會負面影響將得到有效控制。

  同時要特別強調的是,隨著各類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已經使得部分商品價格波動具有了“金融市場”屬性,即市場出現明顯的“買漲不買跌”心態。一旦某種商品出現漲價苗頭,哪怕只是一個市場傳聞,就會出現搶購以至於商品貨架斷貨的不理智局面。之前食用油和方便麵市場銷售就出現過這一情況。這些現象表明,公眾對於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比較強烈,而通脹預期所造成的購買心理,會使得增加供給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更何況農産品供給增長受制于農業種植生産的基本時間規律,短期內很難迅速增加生産供給規模。就此而言,要想抑制物價上漲的嚴峻態勢,單純依靠産業政策鼓勵增加生産供給規模仍顯不足,未來的調控政策需要努力修正市場通貨膨脹的預期。

  參照價格調控政策的國際經驗,修正市場通貨膨脹的預期,一方面要從宏觀貨幣政策入手改變市場預期;另一方面,對政府部門所能夠決定的公共資源品等價格領域,應採取“緩漲慎漲”的調控政策;對農産品市場供給增長趨勢進行權威分析預測,緩解公眾恐慌購買情緒,同時抑制遊資借機進行市場炒作的行為。

  總之,鋻於當下國內物價上漲原因的複雜性,綜合生産和金融多方面政策措施,修正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才能有效遏制物價上漲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