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瞭望》文章:堅持韜光養晦 積極有所作為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6日 17: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1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乘專機抵達巴黎,開始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法國總統薩科齊在機場舉行儀式,歡迎胡錦濤主席一行。 新華社記者劉建生 攝

  “小平同志晚年一再強調,世界給中國的機會不多,我們不能忘了歷史,如果我們有一線可能都要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排除各種各樣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干擾”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之後,中國國家領導人開始了新一輪密集的出訪活動。繼國家總理溫家寶上月底出席東亞峰會之後,國家主席胡錦濤11月4日起訪問法國、葡萄牙,並於本月中出席G20和APEC峰會。吳邦國委員長11月3日起訪問亞洲三國。

  中國對外工作呈現出的全方位、多領域、大外交的蓬勃發展勢頭引人注目。

  凸顯外交的“經濟護航”功能

  通過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權威人士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抓住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應對當今世界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適應世界發展大勢、掌握髮展主動權的必由之路。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國際經濟、科技領域競爭更趨激烈,各主要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採取規模和力度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加強體制創新和政策引導,紛紛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發展的重點,以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

  推動強勁、可持續、平衡發展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産業發展、社會進步相互促進和一體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由此,來自高層的最新分析認為:世界經濟治理機制改革、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國際經濟規則改革深入進行,將對世界經濟格局産生重大影響。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快速上升,同時發達國家也在全力維護和鞏固其領先地位,發達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領先的格局沒有改變。

  而世界經濟正在經歷深度變革和調整,世界主要經濟體正在重塑國家實力,一場新的全方位綜合國力競爭正在全球展開。在這場競爭中,每個國家的發展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我們不能抓住機遇、把握主動,我國就可能拉大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難以在這場競爭中掌握主動。

  按照中央的新要求,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審時度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實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貫徹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緊緊跟上國際經濟科技發展大勢,推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努力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增創新優勢,進一步奠定我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國際問題專家吳白乙教授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指出,外交是內政的延伸。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調整黨的工作重心以後,我們始終以經濟發展為主線,我國的外交也是圍繞這一主線展開。“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的增長和騰飛,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外交主動服務於國內經濟建設的意識逐漸增強。通過政治關係和國家關係來促進經貿關係發展,為國內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服務。外交的這一功能也越來越突出。”

  吳白乙説,內政決定了中國外交的基本屬性。“儘管我們的GDP總量已超日本,但我們有很多軟性指標還遠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仍然是個發展中大國。發展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他認為,我國應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高祖貴對此完全同意。他説,中央強調“堅持韜光養晦、積極有所作為”,與前些年提出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相比,多了“堅持”“積極”四個字,含義深刻,這是對“國際力量格局和自身實力的清醒認識。”

  下一步外交五大著力方向

  無論是從我國發展歷程看,還是從世界其他國家發展歷程看,能不能抓住機遇、推進發展,是一個國家能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

  權威人士指出,我們既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又要認清挑戰、應對挑戰、戰勝挑戰,隨時準備應對可以預料的和難以預料的,來自國內的和來自國外、境外的,來自經濟生活中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以及自然界的各種困難和風險,努力化挑戰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

  “正如鄧小平所説:‘冷靜觀察,穩住陣腳’,這就是戰略。我們對世界的發展永遠抱有一種冷靜沉著的觀點去看待現實的變化。始終保持我們這種處變不驚的心態。我們既不是短期的過激反應或者權宜之計的急功近利,但是同時我們也非常務實。”吳白乙説。

  他分析道,國際形勢複雜的原因有二:第一,全球化帶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力量結構出現新組合跡象,隨之也會帶來各方政策、心態的變化,而這些變動往往都是快速的、靈活的甚至是短命的,就造成了大家都在準備變,心裏的“數”不太確定;第三,主要大國出了問題,而且能否糾正和恢復,怎樣和何時才能得到全面糾正和恢復,固然需要主觀的努力,但是也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的客觀條件。

  當今世界經濟所形成的三大板塊中,中國和東亞代表的製造業板塊與俄羅斯、中東、拉美及非洲的資源板塊都無法擺脫以美元為中心的貿易結算、産品定價和貨幣儲備這三種要害功能。美元匯率也主要代表著整個世界的流動性狀況,不僅是資本市場還有實體經濟,不僅是美國或中國經濟本身,而且還涉及其他地區之間相互關聯、互促互退的關係。所以,美國經濟不能恢復,美元幣值不穩,市場不旺,我們這一板塊即便增長很強勁也是不確定的,很難長時間做到“一枝獨秀”,這就是未來形勢複雜和多變性的根本所在。

  在這樣的複雜不定的背景下,唯一現實的辦法就是各國政府攜起手來,遏制貿易保護主義勢頭,運用國家的核心作用來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的恢復,規避在恢復中出現的任何反復。中央在這種情況下提出“十二五”的規劃建議,明確要把外部壓力變為新的發展動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例如,“加速從出口和吸引外資向保持出口和對外投資的平衡轉變”,這就是説根據既定的調結構的總方針,在保持收入增長和優化社會再分配的同時,要注意産業結構的轉型、産品的技術與知識含量轉型以及區域經濟結構的轉型等,當然這些轉變仍然離不開外部因素,離不開技術的引進、知識産權的保護和利用,外國同行的競爭等,所以它必然也是一個緩慢、長期和複雜的過程。

  來自高層的最新信息顯示,中國未來外交工作的著力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

  積極開展多邊外交。闡述我國對國際形勢及重大全球和地區問題的看法。呼籲國際社會堅定不移刺激經濟增長、推進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推動世界經濟平衡發展。強調推進核裁軍進程、防止核武器擴散、尊重各國和平利用核能權利、加強核安全,維護我國利益,提升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積極參加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加大運籌大國關係力度,鞏固我國在新一輪大國關係調整中的主動有利地位。牢牢把握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大局,穩妥應對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消極因素。深化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加強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保持密切配合。加大對歐工作力度,深化中歐經貿合作,促進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健康穩定發展。按照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確定的原則和精神,加強對日工作,推進兩國務實合作,共同維護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大局。

  加大周邊戰略投入,鞏固周邊戰略依託。促進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務實合作,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深化中國-東盟務實合作,全面推進中巴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推進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妥善應對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妥善處理東海、南海問題,堅決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夯實發展中國家在我國外交全局中的基礎地位。深化同發展中大國的戰略互信,推進同新興市場國家的合作。鞏固同越南、朝鮮、老撾、古巴的傳統友誼。深化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全面提升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友好合作水平,深化同拉美國家的務實合作。

  全面開展各領域外交。堅持以政促經,開展經濟外交,擴大人文交流,建設性參與國際和地區經濟金融合作,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提高保護海外利益能力和水平,維護海外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推動政黨、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團體以及各領域對外交往,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