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評論:“限購令”恐難根治樓市之病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5日 04: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繼北京4月底出臺限購令後,國慶前後包括深圳、廈門、上海、寧波、福州、杭州等多個城市也相繼出臺了不同程度的“限購令”,再次對市場需求予以圍堵。本埠“限購令”也呼之欲出。

  如今樓市調控,新政迭出,烽煙四起,你方唱罷我登臺,亂花漸欲迷人眼。“國十條”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於是“問責制”、“限購令”等紛至沓來,急急如律令。“限購令”出臺,樓市在“退燒”——如深圳10月9日全市新房成交僅53套,較之10月1日的656套暴跌92%,較之9月份的日均180套下跌70%,讓公眾似乎看到“一線天”。可是,“深圳新政”能走多遠?“限購令”能否釜底抽薪,讓中國樓市走出泡沫泥沼?仍未明朗,有待觀察。

  在缺乏規則意識的背景下,法治政策與鑽空子就像永遠也玩不完的貓鼠遊戲,任何政策都經不起億萬人、千百次的挖與鑽,“限購令”恐怕也難逃千瘡百孔之厄運。為了追逐利益、規避政策風險,一些人婚可“離”、家可“散”,還怕區區一戶一套的“限購令”?從技術層面,“限購令”虛弱得不堪一擊。

  用強硬的行政干預,硬生生打壓市場需求,抑制炒賣,從而起到樓市降溫、樓價平穩的作用,此為“限購令”之初衷。且不説樓價與需求之間是否存在如此簡單的線性關係,退一步説,真的出現這種局面——樓價跳水、樓市蕭條,且不説找不到出口的鉅額遊資何去何從,開發商坐得住嗎?銀行坐得住嗎?

  經過多年的利益勾兌,開發商、銀行等相關方早就抱成一團,成為一條繩上的螞蚱了。雖然在利益面前,各自打著自己的小九九,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讓他們明白在關鍵時刻,互助互利才是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優勢策略。開發商的利益暫置一旁,先説銀行。雖然“國十條”4月份就出臺,但截至6月底,華夏、建設等8家銀行向開發商發放的貸款高達9009億元,同比增幅超過兩成。銀行與開發商成了同穿一條褲子的“難兄難弟”,他們對旨在打壓樓市的調控能心悅誠服嗎?

  即使到了關鍵時刻,開發商、銀行的利益都可以犧牲,土地財政這塊大蛋糕又怎能慢慢“發黴”呢?要知道,我國不少地方政府都被鉅額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地方政府的債務包袱有多大?數字顯示,截至6月末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餘額為數萬多億元。一般情況下,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是以土地資産作為抵押的,這些債務清償取決於土地價值升降和貸款時的土地估值。樓市不景氣必然導致土地貶值,客觀上加大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這種局面是地方政府不樂於見到的。事實上,今年1至9月份,即使樓市調控之聲一浪高過一浪,國內開發商在30個城市仍斥資8922.85億元拿地。

  除了對住房剛性需求的普通市民,炒房客、開發商、銀行都不願意看到樓市真正受到調控、樓價逐步下跌,要命的是,集資金、土地、政策優勢的後者才是真正的樓市操盤手,因此樓市調控屢屢成為“空調”也就不難理解。“限購令”恐怕也只是一塊“創可貼”,難以根治樓市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