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評論 >

破解諾獎得主之惑:中國如何填平收入差距"鴻溝"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9日 1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片

  "按照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理論,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國際貿易的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會獲益,從而縮小該國的貧富差距,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馬斯金在世博會"經濟轉型與城鄉互動"主題論壇上的這一番開場白,引起了眾多在場人士的深思。

  與全球化同步的,還有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雖然在此過程中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收入差距日益拉大。國內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嗎?政府在其中又該有怎樣的作為?

  基尼系數一再推高

  作為在中國"桃李滿天下"(錢穎一、李稻葵均出自其門下)的著名經濟學家,馬斯金的疑惑在學術界有巨大反響。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指出,2007年中國的基尼系數是0.475(聯合國標準認為0.4以上屬於收入差距較大),還有學者認為2009年的這一數字已經到了0.5,"總體而言,中國的貧富差距已超過合理界限,目前的收入分配不能令人滿意。"李揚説。

  學術界認為,導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在初次分配層面主要有六個:如居民收入佔GDP比重相對下降、技術進步和資産收益率提高造成勞動報酬下滑以及城鄉、地區、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企業收入差距的拉大。在這其中,李揚認為要重點關注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因為它對基尼系數的貢獻度高達40%。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回顧了改革開放至今的城鄉居民收入比:1978年這一數據是2.56,其後隨著農村率先進行改革,到1983年這一數據降至1.82。上世紀90年代初期城鄉居民收入比總體變化不大,但到了1999年,隨著重工業增速超過輕工業並引領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這一數據明顯攀升,到2009年已變成3.33。

  "我們考察了與城鄉差距有較高關聯的地區差距,從各省的平均工資等指標看,可以發現地區差距本世紀初以來趨於平穩並開始下降。這給了我們一種想象空間:只要把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90年代初的水平,中國的基尼系數將回落到0.4以內,而這並不是不可企及的任務。"李揚説。

  扭轉這一現象的轉捩點已經到來?

  針對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狀況之間的反差,馬斯金提出了一套替代理論。他認為,發展中國家也有高技術的管理層和低技術的生産工人。而全球化的結果是,發達國家的企業往往選擇與發展中國家的管理層及技術人員合作,而附加值最低的製造環節由生産工人執行。這樣一來前者確實享受到全球化的好處,而後者的收入很難提高,於是貧富差距就被拉大了。

  除了馬斯金提及的原因外,對於中國來説,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農民工的大量存在。農民工沒有組織、缺乏談判能力,因此經常有拖欠、壓低該群體薪酬的事情發生。"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在一定階段不但沒能消滅城鄉二元結構,反而産生了新的、雙重的二元結構。"李揚説。

  不管馬斯金還是李揚,均認為收入差距拉大是階段性現象,在未來不可持續。"當城市化、工業化到一定程度時,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可以扭轉。"李揚表示,他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已有初步觀察,認為城鎮化率達到45%時就是這樣一個轉捩點,過了轉捩點後城鄉收入差距會逐步縮小。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46.6%。

  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轉折呢?李揚認為,首先是城市地區的工業化已初步完成,各項商務成本趨向提高,資本和勞動力不再單向集中,而是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此外,第三産業的崛起也使得城市優勢消失,在發展三産方面有時農村條件更加優厚,這會導致配置在鄉村的資金收益率有可能比城市更高,比如李揚就觀察到很多企業在上海郊區的崇明投資養老事業。

  土地是核心問題

  如果説轉捩點已經到來,那麼政府的任務就是創造條件促使這個過程更快地展開。實際上,政府已經做了不少嘗試,"比如,提高農産品價格,但因為人均土地少,這種做法效果有限。至於補貼那就更有限了。根本的出路還是讓更多人從農村轉移出去。"柯炳生説。

  在轉移的過程中,土地是核心問題之一。"如何在城鄉之間配置土地,如何確保農民能夠分享土地帶來的收益,如何讓土地不僅成為農民的收入手段,而且是養老手段。顯然,這需要一個全國性的制度安排。"李揚指出。

  在處置農民對於土地所有權的問題上,8月以來重慶開展的戶籍改革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根據重慶市方面下發的戶改意見,在第一階段即今明兩年內,將有330萬農民轉化為城市人口,這是歷年來戶籍改革的最大規模。

  然而,戶改意見同時指出,鼓勵轉戶農民退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及農房。這一表述引起巨大爭議,部分觀察人士認為重慶戶改的實質是"以土地換戶籍",當地政府有"借戶改之機,行圈地之實"的嫌疑。

  不過,重慶市長黃奇帆已公開否認了這種説法。重慶市國資委主任助理崔之元在論壇上表示,城鎮戶口代表的權利有5項(就業、住房、教育、醫療和養老),而農村戶口代表的權利有3項(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林權)。把3項權利轉換成5項權利,改革非常複雜,為此重慶設計了一些創新性的政策:一是農民在轉戶後有3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仍享受各項土地收益。二是過渡期結束後的退出也不是剝奪性的,而是有償退出。

  在此之前,重慶設立了全國首個農村土地交易所,農民通過土交所退宅基地,每畝可以拿到10多萬元人民幣,並且還可以申請公租房居住。"我覺得,重慶模式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政策,值得大家關注。"崔之元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