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解放軍屢克戰機“心臟病” 外方感嘆中國有高人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28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航空航天,動力為先。翻開世界航空史,能獨立研製飛機的國家有20多個,而能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則屈指可數。

  一台發動機、一堆零部件、一組電開關,有一位“航空人”每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面對這些冷冰冰的“鐵疙瘩”,拆了裝,裝了拆,開了關,關了開,一遍遍地重復,仿佛發動機的葉片,循環往復,不知停歇。然而,也正如發動機托起了一架架戰鷹放飛藍天,這個人所肩負的事業,承載著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和民族幾代人的飛天夢想。

  這個人,就是空軍某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甘曉華。

  讓“癱瘓”戰鷹重新翱翔藍天

  1998年11月,成都某機場,薄霧低垂。

  一架架戰鷹呼嘯著開足馬力,飛向雪域高原。此舉標誌著某引進型飛機發動機國內自主修復成功。

  這一刻,來之不易。

  這是我國上世紀80年代引進的某型先進戰機,因長期在高原惡劣環境下使用,發動機未到壽命便被迫停止複雜環境下的訓練。

  當時受國外技術限制,該機所有部件無法進口和返修。因無技術資料、無修理備件,要自主修復世界先進戰機,國內軍工企業都無能為力。

  眼看重金引進的主戰飛機就要成為一堆廢鐵,時任空軍某裝備研究院某所發動機研究室主任甘曉華的心急如焚。

  聽説他要接過這塊“燙手山芋”,不少人勸他別犯傻,弄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太不值得。

  “這是一項打破國外限制的‘爭氣工程',再苦再難軍人也要往前衝。”甘曉華除了能力上的自信,更有一份軍人的豪氣。他憑藉多次解體維修該發動機的經驗,説服主管部門,主動接下這一任務。

  一個只有二三十人的研究室,按照甘曉華提出的方案,找資料、改設備、建試車臺,開始向這個世界技術難題發起衝擊。

  一個個不眠之夜,一次次試驗……終於修復了第一台發動機,並自主研製出與之配套的試車臺。終於,“爭氣工程”進入調試階段。當大家翹首期待成功時,迎來的卻是“當頭一棒”:發動機扭矩不穩定,調試失敗。

  一天、一週、一個月,問題仍未找到。直到第三個月,他們才查出原來是功率測試設備問題。

  翌年“五一”,修復的第一台發動機再次試車。試車組完成冷開車、熱開車、低狀態運轉、高轉速運轉測試後,開足馬力進行最關鍵的全功率運轉測試。

  當時,現場氣氛異常緊張,大家屏氣凝神,緊緊盯著設備上的數據變化。

  “成功了!”隨著甘曉華的一聲大喊,試車臺前一片沸騰,奮戰一年的他們,此刻相擁而泣。

  經鑒定,該型發動機經維修後使用性能達到標準,功率平均提高10%,自主修建的試車臺系統精度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專家認為,這是揚我國威軍威的重大科研項目,技術上有重大創新。這一成果,使停飛的戰鷹重上高原,為國家節省經費數億元,項目最終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初戰告捷,甘曉華再接再厲。在對該型發動機關鍵技術升級研究中,他帶領項目組運用先進數控技術,使升級發動機達到國外新機性能,大幅提升作戰性能。權威部門表示,該研究成果不僅達到世界水平,而且將促使我國相關發動機研製目標提升半代、研製步伐大幅加快。

  一次次攻克戰機“心臟病”

  2007年3月,航空兵某師組織跨晝夜飛行,一架引進的新型戰機突然出現“降轉”信號,隨即發動機空中停車。

  據統計,此故障在空中發生多起,有的造成嚴重飛行事故。

  為此,上級緊急啟動中外聯合調查程序。甘曉華同國內外30多名專家迅即展開聯合調查,最後查出是發動機軸承損壞。

  在談判中,外方代表不以為然,以各種理由拒不承認自身設計有問題。談判一度陷入僵局。中方首席專家甘曉華和其他專家一道,全面深入分析故障原因,運用科學手段,有理有據地將外方提出的理由一一駁回,並用事故調查的確鑿證據,迫使外方發動機總師不得不正視事實,並承諾改進。

  中方專家的水平出乎外方專家意料,最後他們在談判會上感嘆:“中方有高人呀!”

  1996年4月,江南某機場,部隊和現場保障專家發現某型三代戰機發動機燃油噴嘴爆裂,要求必須全部停飛。

  消息一齣,引起各級高度重視。

  上級迅即組織權威專家集體“會診”。討論中,有的認為是個別質量問題,有的説可能是廠家設計問題。專家組反復研究,難作定論。

  又是一次臨危受命。甘曉華經慎重分析後大膽提出:“這不是爆裂而是積炭,飛機可以繼續使用!”

  話音未落,研討現場炸了鍋,大家都為甘曉華捏了把汗。只見他從容走上講臺,結合症狀特點和維修經驗,進行嚴密分析和推算。專家組最後同意按照他的方法再次考察檢測,結果證實了甘曉華的推斷正確,停飛的戰鷹又恢復了昔日雄姿。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某型二代戰機因發動機超負荷使用,渦輪部件事故頻發,出現大批飛機停飛情況。

  “怎麼辦?”甘曉華下決心攻克三代機重大技術移植問題,以解決這個難題。

  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二代機定型上沒有熱負荷控制裝置,在控制機理上它與三代機完全不同,國內一些科研單位因多次努力無果都放棄了研製。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甘曉華帶領劉芳、李喜發等科研骨幹迎難而上。他們採用先進數控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熱負荷控制發動機戰鬥訓練狀態功能,使發動機戰時推力增加4%、訓練時壽命延長約70%,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主持國家一項科研項目中,甘曉華發明的雙模霧化噴嘴,批量裝備多型發動機,平均降低油耗3.2%,解決了發動機噴嘴積炭的世界性難題,大幅提高了發動機使用壽命。他提出並驗證的噴嘴內“液膜不穩定性破碎”空氣霧化機理,糾正了國外“流體力學大百科全書”有關霧化機理的論述,受到國際同行專家肯定。

  27年來,甘曉華先後主持完成了20多項國家和軍隊重大課題。為表彰其對國防建設作出的特殊貢獻,2010年12月,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給甘曉華記一等功。

  憂患意識緣于對國家的責任

  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是國家戰略裝備,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裝備水平、科技工業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標誌,被譽為“世界工業王冠上的明珠”。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差距仍十分明顯,技術及産業基礎仍然薄弱,與我國大國地位還不相適應。”採訪中,筆者時刻能感覺到甘曉華強烈的憂患意識。為突破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瓶頸,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甘曉華,在各種重要場合,積極呼籲社會各方力量共同為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去年,他提出的關於加快航空發動機發展的提案,受到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甘曉華日常除了完成國家重大課題研究外,還參與航空發展戰略研究和型號發展論證。筆者疑惑,擔負如此艱巨而重大的任務,甘曉華的精神動力何在?

  “熱愛!”甘曉華的回答簡單有力。為了科研事業,他成了一個幾乎沒有應酬的人。在他的字典裏,沒有週末,沒有假日,每一天都那樣忙忙碌碌、步履匆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航空強國都在加強開展軍機適航性工作研究。為從設計源頭促進飛機安全性,2010年6月,我國空軍航空器適航技術研究中心正式在空軍某裝備研究院掛牌成立,甘曉華任中心主任。

  軍機適航是個巨大工程。工作千頭萬緒,涉及飛機總體、發動機、機載設備和模擬器等,涵蓋型號論證研製、技術管理以及設計定型、生産、使用、維護等各個環節。為當好這個“大管家”,甘曉華又開始了新的“馬拉松”。

熱詞:

  • 解放軍
  • 屢克
  • 戰機“心臟病”
  • 外方
  • 感嘆
  • 中國
  • 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