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中國雷達技術獲一系列重大突破 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2日 13: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北京電 記者 孫自法 他31歲獲得中國雷達學會最高獎“申仲義雷達獎”、32歲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36歲擔任國家一類骨幹雷達研究所所長、44歲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領銜的團隊通過創新突破和軍民融合,打造出“中國雷達第一股”,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推動中國雷達技術和公共安全産業實現跨越發展。

  他就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38研究所(中國電科38所)所長、解放軍總裝備部雷達探測技術專業組組長、“國防科技工業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吳曼青。

  咬定“雷達技術創新”不放鬆

  20世紀90年代初期,剛剛踏出校門的吳曼青就成功主持了“雙基地雷達試驗系統”研究工作,將中國雙基地雷達研究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20世紀末90年代中期,在成功試驗的基礎上,吳曼青率先提出“數字陣列雷達”概念,並帶領團隊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個數字T/R組件及首個數字陣列雷達試驗系統;2003年,吳曼青糰隊研發出一種新的三坐標雷達體制,研製成功的機動式三坐標雷達被譽為中國地面情報雷達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里程碑式産品。

  解放軍某重大裝備的研製,在技術引進上遭受重重阻撓。2002年,吳曼青糰隊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部該型裝備,改變了中國在該型裝備發展上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2005年,吳曼青又率先提出採用全新體制的新思路,並親自擔任該項目總設計師,部署團隊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研製工作,實現從芯片到系統的全面創新,標誌著中國該項雷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軍方和業內專家評價稱,該項目取得豐富的自主知識産權成果,在雷達發展史上罕有先例,是解放軍武器裝備創新發展的範例,為解放軍立足國産平臺、發展先進裝備,闖出一條自主創新的路子,必將對解放軍信息化武器裝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帶動和先導作用。

  吳曼青及其團隊始終堅持將中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的空白點、薄弱點作為中國電科38所的科技創新佈局方向。2001年前後,他根據經濟社會和現代軍事發展需求,將合成孔徑雷達成像技術領域佈局為該所重要發展方向,並在成立初期擔任雷達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該項技術研發很快獲得新的進展,目前,中國該技術研究已邁入國際先進行列。

  由於技術手段匱乏,中國西部大部分地區長期處於無高精度地圖的狀況,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2008年,中國試圖引進雷達測圖系統,卻遭到拒絕。吳曼青率團隊主動請纓,僅用1年多時間,就成功研製出中國首套機載雷達測圖系統,該系統投入使用後,先後獲取中國西部橫斷山脈11萬平方公里雷達影像,填補了該地區地圖空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雷達測繪技術的國家之一。

  突破浮空平臺研究

  在大力推進具體技術創新的同時,吳曼青並不拘泥于傳統的雷達技術發展思維,而是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他認為雷達技術的發展,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雷達技術突破本身,而是要為雷達尋找更為豐富的平臺,以發揮雷達更大的功用。

  於是,吳曼青將目光瞄準了浮空平臺。一個傳統的雷達研究所研究浮空器,這在很多人眼裏顯得不可理解。

  但吳曼青做了,而且是不同於一般的做法——2003年,中國電科38所從市場上整體引進了一個成熟的浮空器研發團隊,吳曼青為這個團隊給出了非常明確的願景——成為世界領先的浮空器研究團隊,同時,給了他們高度自由的發展空間、更靈活的機制以及充足的經費支持。

  很快,這支團隊就成長為中國領先、國際先進的浮空器研究團隊,先後研發出包括中國第一個定型浮空器産品在內的系列産品,填補了中國相關領域的空白,部分産品先後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期間出色完成重點安保任務。

  2011年,吳曼青及其團隊成功實現某重大雷達技術從體制到關鍵技術、從部件到系統的多項自主創新,整體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基於該項技術研製的演示驗證系統主要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們自籌資金研製的某型雷達,在試驗期間成功觀測到“天宮”、“神八”對接和分離,探測距離1800公里,連續跟蹤1300公里,這是他們從防空預警向空間目標監視的跨越。

  吳曼青糰隊還成功研製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魂芯一號”,打破了國外高端數字信號處理芯片對中國高性能計算領域的壟斷,其性能達到國際主流廠商主力産品性能的6倍以上;他們研發的兩型重要裝備,一型裝備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研發大型浮空平臺的國家,另一型則率先實現中國對空情報雷達從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建言中國準備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

  “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科技創新的春天已然來臨,在這個季節裏,我們要培育土壤、播下種子,這樣,在秋天,我們才有更好的收穫。”

  雷達專家吳曼青院士表示,當今世界正處在創新最為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與新一輪全球産業分工調整雙重機遇疊加,在“關口前移”和“版圖東移”的進程中,中國應該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的任務。

  雖是理工科的雷達技術專家,但出生於安徽桐城的吳曼青院士,言談舉止中不經意間就流露出濃郁的“桐城派”人文氣息,詩詞歌賦信手拈來。

  他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重境界來形象地比喻科技創新的過程:科技創新肯定會遇到困難,最艱難的時候,就好比“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但是科技人員的創新信念不能丟,一定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最終,科技人員通過創新一定能夠豁然開朗,“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結合金融危機帶來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吳曼青在中國電科38所前瞻佈局了智慧傳感、微系統、視頻感知、極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學等一批前沿技術,謀求産業與技術的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都説‘得來全不費工夫',可前面還有一句‘踏破鐵鞋無覓處'。把前面99%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後才會得到好的結果。”他説。

熱詞:

  • 浮空器
  • 雙基地雷達
  • 三坐標雷達
  • 雷達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