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臺最強反登陸利器成軍 性能落後大陸同類産品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6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台灣軍方倚重的“雷霆”-2000火箭炮終於成軍.

  歷經20年坎坷,台灣軍方倚重的“雷霆”-2000火箭炮終於成軍。相比落後於大陸同類武器的性能,其研發過程中的亂象,更令島內媒體對台灣軍工業憂心忡忡。

  台灣軍方期盼了20年的反登陸利器,終於迎來了成軍的時刻。據《聯合報》近日消息,由“中山科學院”主持研發的“雷霆”-2000火箭炮,定於本月正式交付臺陸軍最精銳的第6軍團。耐人尋味的是,島內專業媒體在報道這款武器時,首先關注的並非其技戰術性能,而是它一波三折的誕生過程,以及隱藏在種種亂象背後的台灣軍事工業現狀。

  成本超支 項目停滯十年

  1979年,美國政府開始實施對臺“廢約”、“斷交”和撤軍的“三步曲”,擔憂被華盛頓拋棄的台灣當局遂掀起“國防自主”運動,並依靠國際軍火掮客獲得大量武器樣品,其中就包括蘇制BM-21“冰雹”火箭炮。3年後,“中科院”以BM-21為藍本,推出了本土化的“工蜂”-6型火箭炮。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該炮主要由台灣陸軍軍團屬炮兵使用,集中部署在金門、東引等靠近大陸的離島上,服役期間保持著“零事故”的名聲。

  -

  1992年,臺“國防部”基於戰場環境的變化,尋求射程更遠的炮兵壓制武器,責成“中科院”模倣美國M270型火箭炮的思路,研製威力更強的同類武器,重點針對中國大陸的登陸艦艇,並要求能在炮戰中壓制對方的遠程火力。1994年底,所謂“霹靂專案”完成子系統與總體設計並更名為“雷霆-2000”,首臺概念樣炮于1997年6月在臺軍“漢光-13號”演習上現身。臺軍經過成本分析,決定放棄採購美國原裝M270而選擇自製的“雷霆”-2000。熟料在隨後10年間,該炮卻因發射車底盤招標不利,導致整個項目停滯不前。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年,“霹靂專案”團隊一致看好美國奧什科什公司的M977式8X8重型高機動戰術卡車(HEMTT)。該車本是“愛國者”地空導彈的發射車,實戰表現相當出色。事實上,最早的兩部基於HEMTT底盤的“雷霆”-2000原型車,均順利通過綜合性能測試,距投産服役只差“臨門一腳”。然而,以為這筆生意十拿九穩的奧什科什公司開始漫天要價,加之“中科院”編列的採購預算偏低,造成HEMTT載重卡車的報價遠超臺軍預期,先後流標達17次之多,形成了台灣軍方與裝備供應商“雙輸”的局面。

  半途改弦易轍遭媒體炮轟

  經過多年沉寂,2009年9月,台灣“國防部”突然向“立法院”通報,稱全新改版的“雷霆”-2000即將投入測試,擬於當年底完成作戰能力評估。島內各路媒體聞風而動,經調查獲悉:“中科院”改為選擇韓國廣林公司提供的HX81式8X8載重卡車為“雷霆”-2000火箭炮配套,每輛單價1800萬新台幣,總共購買54輛;同時,又準備採購韓國起亞公司推銷的8X8輪式供彈車,採購數量為57輛,單價為380萬元新台幣。

  台灣費盡心力開發的王牌武器,卻選擇韓國的卡車底盤,如此奇怪的組合讓外界疑心漸起。很快,島內頭號軍刊《尖端科技》雜誌就爆料稱,韓國廣林公司只是一家改裝吊車的企業,它拿到台灣競標的,其實是從德國MAN公司買來的8X4(即只有4個驅動輪)商用卡車,經自行改裝成8X8全輪驅動的“山寨貨”,其中的技術風險可想而知。

  另一家軍刊《亞太防務》則把炮口對準起亞公司,聲稱後者推銷的卡車不僅沒做過行駛性能評估,而且依照合約僅有兩年保修期,“中科院”和起亞公司只要等到時間過後就不用再負責後勤,交由火炮購買方——台灣陸軍自行善後。該刊為此質疑稱:“即使試車可以跑,後勤零附件從哪來?只怕等到問題發生時,倒楣的還是用戶。”

  在輿論壓力下,“中科院”和台灣“國防部”不得不有所讓步,一度拒收韓國廣林公司提供的3輛樣車。可韓國方面也不肯吃悶虧,立即展開輿論反擊,並抓住島內“政府採購法”的規定,強調中標公司提供的樣品必須被接收,否則招標方要支付鉅額違約金。幾經拉鋸,臺陸軍司令部決定繼續沿用廣林公司提供的火箭炮車底盤,尚未正式簽約的起亞公司則淪為犧牲品——臺軍捨棄了起亞的8X8卡車,轉而安排中間商經“特殊渠道”搞來了意大利依維柯公司的8X8卡車,將其作為火箭炮供彈車及後勤支援車,總計57輛。

  到頭來,“雷霆”-2000系統依然無法擺脫同時配備兩種底盤,後勤補給複雜的弊端。

  三位一體的岸防火力網

  2011年1月13日,島內軍事愛好者聚集的“尖端軍武論壇”率先發佈新版“雷霆”-2000火箭炮在街頭行駛的照片。同年8月11日的“台北航空展”上,批量生産型樣炮公開亮相,總算為這個延遲多年的“自主國防”項目畫上了句號。10月10日的台北“雙十同慶操演”中,“雷霆”-2000全系統車輛也參加了閱兵式,顯示該項目即將進入實戰部署。

  儘管新舊“雷霆”-2000平臺有異,整體配置大致相同,全系統由炮車和供彈車兩部分組成,前者為主。從實物照片上看,“雷霆”-2000炮車車體大致分為三個區域:

  車身前段包括駕駛室、V8發動機及12速自動變速箱,駕駛室頂部和車窗增設擋焰板,但無裝甲防護。駕駛室配有射擊控制器、無線電臺及彈道計算機,其後兩側各有一根天線,車輛行進間或射擊時放倒。車身中段分上下層,上層是備胎和排氣管、輔助發電機、液壓馬達、火控設備電瓶、前部液壓千斤頂和折疊式吊桿,車架以下依次放置車用電瓶、儲氣缸、登車梯和穩定千斤頂用的座鈑,右側為油箱、液壓控制站和登車梯。車身後段則是包括定向儀、電控箱和彈架驅動器在內的模塊化組件,以及車尾的後部液壓千斤頂。

  另有分析指出,“雷霆”-2000火箭炮的武器系統採用一體化模塊結構,便於存貯和運輸。兼容3種口徑火箭彈的發射箱可重復使用10次。由於彈箱和發射架均為模塊化設計,射擊完畢後空彈箱即可撤下,再啟動車載吊臂將新彈箱吊裝至發射架上,接上擊發電纜即完成發射準備,火控計算機還能自動識別彈箱種類並計算出相應的射擊諸元。

  按照台灣陸軍的設想,在執行反登陸作戰時,“雷霆”-2000大體可涵蓋從登陸部隊海上換乘區(停泊地)到灘頭的大部分區域。其中,射程最遠的MK45火箭彈可對敵登陸兵力進行船隻換乘的水域進行覆蓋射擊,尤其是帶子母戰鬥部的DPICM火箭彈,很適合攻擊以大船為中心、小艇環繞周圍所形成的面狀目標;口徑和射程居中的MK30火箭彈則針對登陸艇群會合區及兩棲戰車泅渡搶灘區域;射程最近的MK15火箭彈瞄準灘頭前後數千米的水際及橋頭堡區域,從而實現“三位一體”的、從近岸到灘頭的密集火力網。

  抗衡大陸同類裝備有難度

  隨著“雷霆”-2000“修成正果”,“中科院”希望繼續提升這款火箭炮的性能,尤其是提高射程,以MK30火箭彈為例,它可能朝美國洛馬公司的GMLRS M30火箭彈看齊,射程達到60公里。“雷霆”-2000的終極目標是兼容類似美國陸軍戰術導彈(ATACMS)那樣的戰術導彈,從而獲得對100公里外的大陸兩棲船隊出發點實施打擊的能力。

  這些設想雖然美妙,但在島內軍事媒體看來,“雷霆”-2000的未來仍存在不小的變數。首先,當初鬧得沸沸颺颺的韓國廣林公司提供的炮車底盤,説到底還是從民用型號改裝而來,能否切實適應嚴苛的軍用車輛使用環境尚待時間檢驗;另外,以韓國有限的核心技術水平,未來是否能根據“臺韓採購條約”的規定,將HX81式卡車生産技術向台灣島內轉移呢?再者,在缺乏原廠技術支援的情況下,又如何確保HX81式卡車的後續保養及時可靠?

  同樣引起疑問的是,“雷霆”-2000火箭炮欠缺裝甲防護,開火時極易暴露自身位置,因此,其發射速度與“打了就跑”的能力攸關自身安全,也是防禦敵方火力反擊的惟一方式。在這方面,上世紀90年代水平的“雷霆”-2000,未必能夠同解放軍現役遠程火箭炮等量齊觀。美國《環球戰略網》曾載文指出,解放軍自2004年起列裝的PHL-03式12管300毫米火箭炮(簡稱“遠火”),目前已經批量形成戰鬥力,它所發射的各類300毫米口徑火箭彈具備初始段簡易控制自動修正系統(INS),可確保比傳統火箭炮密集得多的彈著點;如彈著點密集度提高一倍,射擊精度提高兩倍,只需較少的火箭彈就可以獲得較高的殺傷概率,

  英國《中國防務在線》網站主筆喬納森翁分析稱,PHL-03使用的火箭彈採用固體燃料發動機推進技術,最大射程達150公里,最小射程20公里左右,大致覆蓋了師屬炮兵與陸軍用戰術導彈之間的火力空白,且具備直接加強給登陸船隊的能力,大大擠壓了臺軍同類系統在戰場上發揮作用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已吃透300毫米火箭彈的技術訣竅,衍生發展出自己的雙波段熱成像末敏火箭彈,並已投入到PHL-03火箭炮的測試中——換言之,解放軍炮兵將先於臺軍進入遠程精確打擊時代。(特約撰稿 雷炎)

熱詞:

  • 雷霆
  • 最大射程
  • 射擊諸元
  • 火控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