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納米科技等投入軍用究竟是樂觀預言還是盛世危言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2日 10: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科幻電影中的“超級戰士”

NBIC示意圖

《思想大戰》封面

  馬克思曾説:“科學技術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從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正是科技的進步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引導著戰爭從自然中心戰、機器中心戰演進到了今天所謂的網絡中心戰。然而,在進入新世紀前後,伴隨著信息科學、納米科學及生物科學領域的重大進展,以及認知科學對上述三大基礎科學的“整合”作用,一個簡稱為NBIC的“聚合科技”概念,開始撬動起人們對未來科學革命的想象與憧憬,以及對其軍事應用前景的預測與擔憂。

  聚合的緣起:偉大的“O”是新世紀&&學科嗎

  2012年5月1日,美國學者喬納森莫雷諾所著的《思想大戰:腦科學與21世紀的軍事》一經出版,即引發了軍事學界的關注。這位美國國家科學院所聘的“未來20年神經科學軍事與情報研究應急委員會”主席,在過去十多年間,一直在呼籲關注以認知科學為核心的聚合科技之軍事應用前景及挑戰。

  原來,就在人類剛剛跨入新世紀門檻的2000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共同資助50余名科學家執行了一個研究計劃,旨在弄清哪些學科是新世紀&&學科。

  &&學科的概念是蘇聯科學哲學家凱德洛夫在20世紀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當時他認為,在過去的人類文明史上,各學科的發展並不是齊頭並進的,由於物理學一馬當先,同時也帶動著其他科學的發展,因而被稱為&&學科。

  上述研究結果是一份480頁的報告。報告斷言,“在下個世紀,或者在大約5代人時期內,一些突破會出現在納米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認知科學等領域,這些突破將加快科技進步,並可能再次改變我們的物種,其深遠意義可以媲美語言文字的使用。”

  自此,由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及認知科學聚合而成的全新概念——聚合科技(NBIC)——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與上述報告對聚合科技的高度關注相呼應,諸多學者將其稱為“偉大的O”:納米、生物、信息及認知——因為這些單詞前綴都包含字母“O”。

  秉承“技術制勝”理念的美軍,對科技前沿的任何動向都保持高度的敏感。因此,當年美軍發佈的《國防科學與技術戰略》(2000版)就認為:“聚合科技將為美軍提供無與倫比的技術優勢,並顯著減少軍事人力資源培訓費用及戰鬥衝突的傷亡人數。”

  那麼,聚合科技的四大元素之間是什麼關係呢?通俗的理解可以表述為,聚合科技就是要集成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及認知科學的交叉融合優勢,致力於打造“超人”或“超級戰士”。對此,曾有科學家不無誇張地宣稱,如果認知科學家能夠想到它,納米工程師就能夠構造它,生物工程師就能夠實現它,信息技術工程師就能夠控制它。

  聚合的目標:打造未來戰場“超級戰士”

  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一方面驅散了戰場迷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戰場載荷,特別是信息超載問題,使人的認知能力成為作戰鏈條中一個相對脆弱的環節。為此,美國國防部高級計劃署啟動了一批聚合科技探索項目,包括代謝工程、外骨骼增強戰士計劃、腦機接口技術(BCI)及持續性輔助計劃(CAP)等,旨在為戰士提供強大的認知能力,以應對複雜戰場挑戰。

  代謝工程。該項目旨在尋求從細胞、組織及有機體方面控制人體代謝的相關技術。研究成果將應用於戰鬥傷亡人員,通過對出血、休克和嚴重創傷的細胞進行基礎治療,或預先大規模製造人體所需的細胞和組織,以便在戰場上挽救更多的肢體和生命。

  外骨骼增強戰士計劃。該項目將開發可控的外骨骼以便戰士能攜帶更多軍火和補給,從而有效提高部隊戰鬥力。由於驅動元件和符合生物力學的控制結構對外骨骼十分重要,因此該項目正在探索將高能密度的化學或烴燃料應用到能源轉換和機械驅動中來。

  腦機接口技術。該項目旨在增強戰士的信息處理能力。比如,由於戰鬥機上裝備了複雜的傳感器、電子設備及火力系統,飛行員在作戰環境下操縱戰機、觀察駕駛員座艙的儀錶盤、處理傳感器信息、躲避反空導彈、確認並摧毀目標及安全返航時,自然要面臨超負荷的信息,這就需要相關技術輔助飛行員提高信息處理能力。腦機接口技術就有助於實現此目的。

  生物醫學狀況監測項目。猶如全球定位系統(GPS)定位地理坐標一樣,作為全球定位系統的醫學版,該項目旨在測量戰士的生理狀態。即利用傳感器實時測量戰士的重要體徵(皮膚溫度、心率和活動頻率)、電解物、壓力荷爾蒙、神經遞質水平等生理活動狀況。

  增強現實性工程。所謂增強現實性,就是要為戰士增補戰場信息。如將信息投射到戰士頭盔的遮陽片上,或直接將信息投射到戰士的視網膜上以放大自然視覺。這些增補信息,能夠對狙擊手或地雷的位置發出警告,顯示隱藏的基礎及公共設施,從而幫助戰士消除戰場環境的不確定性。

  聚合的趨勢:人的“武器”化與武器的“人”化

  倘若非要用最簡單的詞彙來描摹波瀾壯闊的人類戰爭史,首選“人”與“器”或許不會有多少異議。從古代的自然中心戰到近代的機器中心戰,武器一直是人天然器官的延伸,人與武器的界限尚比較清晰,但聚合科技旨在打造的“超級戰士”卻隱隱地透露出,人與器之間的傳統界限正趨於模糊化。

  聚合科技重塑的未來戰爭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呢?或許今天的科幻電影《機械戰警》《再造戰士》及《阿凡達》等能為我們標示出一絲動向。具體而言,借助於外骨骼增強戰士計劃,“超級戰士”將不再受限于體能的制約,自然中心戰時期所追求的“力大如牛”也不足挂齒,甚至科幻電影中出現的“飛檐走壁”也不再是幻想。而且,在代謝工程的協助下,“超級戰士”的戰場損傷修復也將大大超出今天的想象。此外,借助於生物醫學狀況監測項目,“超級戰士”能對自身有更精準的監測與控制,並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實現與傳統武器的有效鏈結。最後,依託增強現實性工程,“超級戰士”或許將從功能簡單的指令接受與執行者,轉變為集信息感知、傳遞及處理為一體的“複合終端”及“智慧終端”,從而整體優化作戰指揮網絡的反應速度、應變能力及決策效率。

  總之,由於聚合科技的應用,人的“武器”化及武器的“人”化趨勢越發明顯,人與武器之間的交互將更為高效。這是軍事科技研發學科交叉融合的必然,也是我們未來需要關注的動向。進一步拓寬視野,我們會發現:交叉學科是當今科學的前沿研究領域。據統計,在近萬個獨立學科中,一半左右屬於交叉學科。百年諾貝爾獎,有41.02%的獲獎者屬於交叉學科。此外,許多重大科研成就也都是跨學科合作的成果,如人類基因組測序、“綠色革命”以及載人空間飛行等。

  軍事科技創新作為人類整體科技創新長河的一個分支,其多學科交叉融合趨勢卻越發明顯。如近年來,美軍就持續進行了心理戰、生物戰與信息戰的整合性研究。此項研究囊括了心理學、生物學、藥理學、信息科學及宗教、社會研究等多個學科、多個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及大學的研究隊伍。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組織與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戰士納米科技研究院(由美國陸軍所資助)、國際意識研究實驗室(負責制定全球意識影響計劃)。這些研究項目旨在借助媒體通過閾下信息影響技術達到影響人大腦意識的目的。儘管圍繞預期效果,學界存有較大爭論,但其透露出的軍事科技創新學科交叉融合趨勢,頗值關注。

  聚合的爭議:大腦深處的軍備競賽

  有關聚合科技(NBIC)的發展及其軍事應用,相關爭議一直不斷。樂觀派認為,在人類進化史上,只有三次重大事件改變了人類進化的方向。第一是人的直立行走,它使人與猿最終分離;第二是火的使用,它使人能攝入異體蛋白,最終完成了腦的進化;第三是文字的使用,人類的經驗因此形成為知識,並代代相傳給後人。如今,旨在“通過多科學的努力,去理解人類心智的結構與功能,並增進人類的能力”的聚合科技,則有可能將人類文明帶向我們難以預知的未來前景。

  然而,在悲觀派看來,聚合科技催生的高效交互,特別是腦與腦的交互、人與機器的交互,將不僅使戴維德查爾斯等人先前所言之“意識的本質”問題成為形而上的哲學難題。而且,一旦大腦成為軍事較量的領域,這無異於打開了新的“潘多拉之盒”。

  對此,莫雷諾在剛出版的《思想大戰:腦科學與21世紀的軍事》一書封面上,特意將人類大腦設計成為一個“手雷”的圖案,寓意非常明顯:“當戰爭較量圍繞大腦展開的時候,這對整個人類都極其危險。”此外,對於諸如美軍通過藥物令士兵保持超過24小時的清醒狀態,用高營養藥丸提高士兵代謝能力,以科技手段改造人的神經系統,打造未來戰場上的所謂“超級戰士”。莫雷諾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是戰爭史上最久遠的主體,也是最脆弱的節點……上述提升人體機能的手段,不僅沒有‘加固'這一節點,反而使之更加脆弱……高技術導致人類異化這一整體進程不會變,其中當然也包括士兵的異化。”正是基於此,莫雷諾在該書末尾寫到:“或許,更好地了解這一複雜得近乎可怕的系統,能夠使我們從呼喚戰神的念頭轉到企盼和平上來。”但願莫雷諾的預警不是杞人憂天,但願科幻電影《機械戰警》《再造戰士》《阿凡達》及《變形金剛》等預演的戰爭永遠只是科幻。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熱詞:

  • 超級戰士
  • 生物工程師
  • 網絡中心戰
  • 信息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