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我空軍航空團飛行5萬小時 創造20項航測紀錄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航測祖國萬里河山。 張樹華 攝

  大地山川,盡收眼底,一覽無余;阡陌河流,縱橫交錯,奔騰不息……走進空軍航空兵某團,一張張翔實的軍事地圖、一幅幅錦繡的神州畫卷鋪展在眼前。

  巡遊天地傲艱險,神州萬里繪藍圖。該團組建以來,累計航測飛行51736小時,航測總面積達4480萬平方公里,創造近20項國土航測紀錄,把忠誠履行歷史使命的航跡留在了祖國的藍天。

  飛巡神州大地完成數十個地區航空重力測量,為我軍未來信息化戰場提供翔實地理信息——

  轉戰八方,支撐信息作戰“前哨兵”

  去年,該團擔負西北戈壁某地重力航測任務。茫茫沙海,地標難辨;萬米高空,天氣無常……一個個困難橫亙面前。

  “未來戰場,誰擁有最新、最翔實的軍事地理信息,誰就擁有了制勝的先決條件。再難也要如期完成航空測量任務!”起飛、開機、觀測、記錄,解算、復查、核準……擔負此次任務的機組成員把上百個航行數據,幾套航測預案牢記在心,在數十天內不厭其煩,精心測繪,最終將獲取的上千組精確的航測數據交付實彈打靶部隊,確保導彈精確命中目標。

  “咔嚓”“咔嚓”……伴隨著航測機的轟鳴,重達200多公斤的航空照相機不知疲倦地眨著“眼睛”。近年來,該團先後派出30個機組,轉戰10多個機場完成上千幅真彩圖,為我軍數字化戰場建設提供了高分辨率影像信息;為近十個訓練基地和訓練場提供高精度圖幅上千幅,給我軍武器發射場基礎地理信息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飛巡神州大地完成數十個地區航空重力測量,為我軍遠程打擊武器瞄準和發射提供了可靠的修正參數,提高了命中精度和打擊效果。

  “空中差毫釐,疆域失千米。”邊界是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領土完整最直接、最鮮明的象徵。上世紀70年代中期,該團曾完成人類歷史上首次航測珠峰的任務。隨後,該團先後30余次飛赴祖國陸海疆,測繪邊境山河。

  2008年8月,該團徐洪機組在邊境執行測量任務,飛機前方突然出現大團烏雲,如果烏雲遮擋鏡頭,將無法按計劃實施航測。領航員蔡仲明立即計算出烏雲移動方向及速度,引導飛機與烏雲賽跑。飛機在前面飛,烏雲在後面追。當雲團的陰影壓住飛機最後一條航線時,整個線段的航測剛好結束。

  三峽工程選址,官兵在連綿起伏的山脈間連續作業,僅用1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原計劃4個月的工作量——

  縱橫四海,國家經濟建設“探路者”

  4月27日上午8時整,記者隨該團一架航測飛機起飛。飛機掠過綠色的秦嶺,越過黃色的高原,隨著機載相機快門的閃動,一組組地理信息數據快速採集……

  從組建那天起,該團就縱橫四海,飛遍大江南北,在重點工程開工前為其提供精確的地理信息數據,被譽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探路者”。

  從1956年第一次航測三峽起,56年來該團對三峽進行了數十次航測。在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選址中,官兵在連綿起伏的山脈間連續作業,僅用1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原計劃4個月的工作量,為國家節約移民經費2.5億元。

  曾參加過多次重點工程航測任務的老飛行員莊迎武説:“重點工程航測責任重大,絲毫馬虎不得。”隨著國家經濟建設步伐加快,他們相繼完成了包括京九鐵路、南水北調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秦山和大亞灣核電站工程在內的上百項國家重點工程和數百個新城市規劃的航測任務。

  上午11時許,完成第一個架次的航測任務後,飛機平穩著陸。記者一行走下飛機後,飛機再次升空,進行下一個架次的航測飛行。

  祖國面貌日新月異,航測工作快馬加鞭。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該團就開始了“新北京、新奧運”城市航測規劃任務。

  一次,他們為奧運會場館選址航拍時,由於地標變化太大,1年前的荒蕪之地如今卻建起一棟棟高樓,航測官兵幾經週折,最後根據河流、山脈的走向找到了方位,圓滿完成了拍攝任務。

  汶川特大地震,地面搶險大軍急需空中航測信息。他們受命緊急升空,第一時間獲取災區航拍照片——

  穿雲破霧,搶險救災空中“突擊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地面搶險大軍急需空中航測信息,該團飛機受命緊急升空,奔赴地震災區。

  地面山崩地裂,空中陰雨連綿,救災飛機往來穿梭,航測困難巨大。機長張起耀一改常規航測方法,高度從5800米至7200米一調再調,終於從雲縫中搶拍成功,第一時間獲取了汶川、北川等4個重災區的航拍圖片,為軍委首長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

  2010年8月8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該團飛機的轟鳴聲又一次響徹災區上空。當飛機以6600米的高度飛抵災區後,機長劉慶卻發現,災區上空佈滿了厚厚的濃積雲,黑壓壓地擋住了視線。

  “下降高度!”劉慶命令。降至5200米,飛機仍然沒有出雲。資料顯示,附近大山最高峰的標高在4600米左右,相距安全高度不到600米。

  下降、下降……飛機降至5000米時,前面出現了一條雲縫。機組成員利用稍縱即逝的機會,快門連連閃動,高倍高速航拍相機將災區地形盡收鏡頭。

  鐵翼鵬程,雲天作證。從唐山大地震到大興安嶺火災,從陜南水災到藏北雪災,該團官兵30多次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挺身而出勇當“突擊隊”,為抗災救災提供及時準確的第一手資料,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被表彰為“軍隊參加和支援西部大開發先進單位”“空軍抗震救災先進單位”,榮獲國家測繪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作者:彭明全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特約記者 曹傳彪)

熱詞:

  • 航測機
  • 航空照相機
  • 緊急升空
  • 航空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