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美軍天基武器構想:發射金屬大棒打擊地面目標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7日 09: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帝之杖”假想圖

  在某個靜謐的夜晚,當你和朋友在戶外欣賞滿天繁星時,忽然,一道閃亮的火光劃破天空,請不要歡呼雀躍,也不要對著它許願,因為那很可能不是傳説中既美麗又能帶來幸運的流星……

  據美國《防務新聞》週刊網站報道,美軍目前已開始研製一種名為“上帝之杖”的太空武器。該項目計劃依託太空平臺搭載大量直徑30厘米、長6.1米、重100公斤的鎢、鈦或鈾製成的金屬棒,這些高密度的金屬大棒可在衛星制導下,利用小型火箭助推和自由落體産生的巨大動能,可在任何時間對地球上任何地區的高價值戰略目標實施快速、精確打擊。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上帝之杖”從太空發射後,不依靠任何彈藥,完全依賴動能撞擊來對目標産生破壞力,但攻擊效果卻堪比核武器,能毫不費力地摧毀大型建築群和幾百米深的地下掩體,而且還不會産生輻射。美軍希望把“上帝之杖”打造成為未來空間對地作戰的“殺手锏”,進而取代令人聞之色變的核武器,成為軍事領域新的戰略級威懾力量。

  劍走偏鋒天上懸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軍就有了研製“上帝之杖”的初步構想。據稱,美軍的這一靈感主要來源於傳説中的兩起意外事故:一起是説曾有一名婦女被飛機衛生間掉下的凍結的尿柱砸死;另一起是説曾有人在帝國大廈無意拋下一枚硬幣,該硬幣卻像子彈一樣擊穿了行人的腦袋。

  當然,美軍突破常規思維,另辟蹊徑,研製這種新概念戰略武器還有其深層次的原因。隨著核武器並非為美國一家獨有,以核武器為中心的傳統戰略武器的威懾力大受限制。此外,國際反核浪潮也是高潮迭起,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人們更是談“核”色變。還有就是保持核威懾的開支巨大,據美國官方透露,其核武器維護總費用每年在2000至3000億美元,一枚核武器年需8000萬至1.6億美元,這對日益緊縮的軍費開支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與此同時,其他常規武器往往又不具備戰略威懾能力。對於越來越深、越來越堅固的地下工事,常規武器往往束手無策。以美軍的GBU-28型“掩體粉碎機”鑽地炸彈為例,其僅能穿透6米厚的混凝土或30米的堅硬地層,對地下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根本毫無辦法。

  上述多重因素促使美軍試圖在其他非核武器上尋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戰略制高點,以“上帝之杖”為代表的天基動能武器無疑成為最佳選擇。

  系統設計很簡單

  據稱,“上帝之杖”天基動能武器系統主要由位於低軌道的兩顆衛星平臺組成,一顆負責通訊和鎖定目標,另一顆則搭載有大量被稱為“上帝之杖”的金屬長桿形動能“炮彈”。彈體主要由動能彈頭、推進系統、制導系統、熱控系統與通信系統5部分組成。彈頭主要由高密度的鎢、鈦或鈾等金屬鑄造,前方略尖,可減小空氣阻力,降低到達地面時的動能損耗。推進系統主要是小型火箭助推器,可在外太空為“炮彈”提供較為精確、容易控制的推力。制導系統主要是不斷調整火箭助推器和空氣動力學舵面,改變飛行方向,確保精確命中目標。熱控系統主要是依靠外部特製的熱防護涂層來防止彈體過熱。

  “上帝之杖”打擊目標時通常採取垂直攻擊的方式,就像隕石撞擊地球一樣,因此它獲得的動能巨大,打擊地面時所産生的破壞力也相當大,其威力相當於一枚小型核彈,並能輕而易舉地刺入地下幾百公里深的目標內部,只此一條即可讓任何鑽地炸彈黯然失色。據五角大樓宣稱,他們計劃在2025年之前完成“上帝之杖”的部署。

  預想效果不一般

  一提起“上帝之杖”,人們很自然地把它與隕石作比較,進而聯想到恐龍滅絕事件。6500萬年前,或許正是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隕石撞向地球,導致了一個統治地球的強大物種就此滅絕。那麼,“上帝之杖”是否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呢?據美軍設想,“上帝之杖”能以11公里/秒的初始速度進入大氣層,即使在大氣下層飛行時速度會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每小時1.12萬公里的攻擊速度。公斤級質量的“上帝之杖”與噸級TNT當量産生的破壞能量基本相當。長度約為1米、質量約120公斤鎢制彈頭對鋼制材料進行打擊時,可造成深1.5米、直徑1米的彈坑。雖然其毀傷能力與導致恐龍滅絕的隕石相差甚遠,但對於打擊敵地面重要目標和幾百米深的地下掩體卻是小菜一碟。

  與其他常規武器相比,“上帝之杖”還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打擊範圍廣。其打擊範圍可覆蓋全球任何一個地區,打擊對象包括指揮中心、導彈發射塔、地下掩體等所有非移動類目標。二是反應時間短。由於其搭載平臺通常部署在低軌道,所以對地攻擊準備時間短、反應速度快,從離軌到對地面實施打擊僅需11分鐘,打擊時間不及洲際彈道導彈的三分之一。三是突防能力強。由於速度極高,可有效突破敵多層防禦體系,即使敵具備多層防禦能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預警。四是生存能力強。搭載“上帝之杖”的衛星平臺通常在距離地面1000公里的軌道上,遠在一般飛機和導彈的攻擊範圍之外。五是環境污染小。“上帝之杖”主要是通過碰撞攻擊目標,不依靠彈藥,更沒有核輻射,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六是佔據道義主動。相比核武器而言,該武器系統在道義上佔有更多的主動權。

  劍懸太空路漫漫

  為爭奪太空霸權,美國先後曾提出“天基激光武器”計劃、“智慧卵石”計劃、“魔鏡”天基激光武器計劃等,但終因在關鍵技術上難有新突破而進展緩慢,有的甚至中途夭折。隨著航空航天、熱材料及計算機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上帝之杖”從研製至今,某些問題可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但仍有不少瓶頸問題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是如何發射到位的問題。發射攜帶大量高質量“上帝之杖”的衛星平臺,必然需要足夠的動力。二是高溫損耗問題。進入大氣層之後,必然因空氣磨擦而出現彈體過熱問題,彈體過熱將直接導致內部精密電子元件受損、彈體磨損或解體。三是精確制導問題。由於其採用末制導,通常在進入大氣層前通過控制姿態角來實現對目標的精確打擊,然而在進入大氣層後彈體必然受到空氣流動、密度差異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加之速度過快,沒有尾翼修正,難以實現對目標的精確打擊。

  除此之外,“上帝之杖”的打擊效果也是未知。由於從來沒有進行模擬實驗,美軍所描述的攻擊效果僅僅是理論上的設想。有專家預測,由於其速度過快,在對大型建築群等目標的打擊上很可能起不到致命的效果,頂多就像高速飛行的子彈撞擊玻璃一樣,在目標上穿個直徑為30厘米的“小洞”,如果真是這樣,那可就貽笑大方了。然而,對“上帝之杖”計劃來説,目前最大的難題恐怕還是高研製成本。據稱,建造“上帝之杖”所需的衛星平臺及將其送入軌道的費用至少為10億美元;如果使用今天的航天運輸系統將高質量的金屬棒送入軌道,其成本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因此就有專家認為,美軍的“上帝之杖”,貌似神器,實同雞肋。就目前進展緩慢的情況看,美軍可能陷入“研”之無“費”,棄之可惜的境地。它最終是邁入實戰、大展雄風,還是像“巴黎大炮”那樣被殘酷的戰爭法則淘汰,抑或只是停留在想象的虛擬世界中,我們且拭目以待。

  李旭光

熱詞:

  • 美軍
  • 動能武器
  • 末制導
  • 智慧卵石
  • 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