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韓媒稱新裝備面世顯示中國火箭炮進步與局限並存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6日 0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方網5月16日消息:韓國軍事網站《Viggen軍事論壇》2012年5月14日發表文章,對中國最新面世的WS-22型模塊化自行中程火箭炮及其影響進行了分析。文章認為,該型火箭炮是中國面世的首款模塊化火箭炮。其通過對原有裝備的有效整合,極大提升了裝填與發射的便捷程度,在裝填方式、彈藥種類與發射平臺方面,較之傳統國産火箭炮均取得了明顯提升,但與美俄等傳統陸軍大國已經列裝的同類裝備仍存在較大差距,中國需要在火箭炮集成化方面付出更多努力。

  今年早些時候,中國曝出履帶式新型模塊化火箭炮。近期,該型火箭炮的輪式版本首次亮相,而從已採用中國陸軍標準涂裝來看,其無疑已經正式列裝。該型火箭炮的最大亮點是首次採用了模塊化佈局。其標準配備為兩個發射模塊,每個模塊包含20枚122mm火箭彈。單個模塊發射完畢後,通過直接更換模塊進行裝填,省去了之前類似裝備複雜的再裝填過程。這一技術改進顯示,中國已經在自行火箭炮方面採用全新裝填方式與彈藥,並使這類傳統裝備有條件裝備在更多的平臺之上。但需要注意的是,該型火箭炮的集成化相比美俄等傳統陸軍大國的同類裝備尚存明顯差距,但以模塊化概念對火箭炮這一傳統概念兵器進行升級顯示,此類裝備未來或成為中國的發展重點之一。

  首先,集成化使中國火箭炮性能獲得明顯提升。

  從已曝光的圖片上看,編號為WS-22的自行火箭炮共裝有兩個發射模塊,每個模塊包含20根122mm的火箭發射管。採用模塊化佈局並未降低火箭炮的火力密度。而在其採用的10輪越野底盤上,還可另外裝載2至4個備用發射模塊,使該系統具備更為猛烈而持久的打擊能力。不僅如此,該系統底盤上還裝備了一台起重機,從而使系統具備了自行裝填的能力。而目前也只有集成化最高的美制M-270型自行火箭炮具備這一特性。集成化對火箭炮性能提升的意義,遠不僅僅局限在外表更加整潔上,其可通過使系統自身具備發射更多類型彈藥與更加便捷的裝填方式,使作戰性能獲得極大提升。

  以目前世界上集成化最高的美制M-270型火箭炮為例,儘管其裝備的273mm火箭彈的射程與威力與世界同類型彈藥相比,已不再佔有優勢,但卻因集成化而獲得了多種彈藥發射性能,使其一直佔據着世界最佳自行火箭炮的寶座。其最具代表性的裝填方式是裝載兩個發射模塊,共12枚273mm常規火箭彈。但只要任務需要,其隨時可將相鄰的四個273mm發射管換成一個可發射“冥河”短程彈道導彈的發射單元,從而是該系統具備了同時發射兩款彈藥,打擊兩類目標的能力。而時至今日,該能力仍為M-270型火箭炮所獨有。相比之下,中國的WS-22型火箭炮採用的是122mm的發射管,發射模塊呈橫5豎4佈局。因此,其完全具備以1具273mm發射管替代4具122mm發射管,或以更大直徑的發射管替換9具或16具122mm發射管的能力。屆時,該型火箭炮將憑藉自身的綜合化打擊能力,替換之前的若干款性能單一的火箭炮。

  回顧包含火箭炮與身管火炮為主的陸軍壓制火力的發展不難發現,其後勤保障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但面對日益複雜的戰爭,誰能更早開啟後勤保障由繁到簡的過程,誰就必將在日後的戰爭中獲得明顯的優勢,而火箭炮的集成化恰恰順應了這一趨勢。同樣以美制M-270自行火箭炮為例,其在發射箱頂部,高度集成了火箭彈發射模塊的吊裝設備,僅依靠火箭炮系統的3名成員,即可輕鬆完成發射模塊的卸載與裝填任務。相比之下,中國的WS-22型火箭炮同樣裝備了類似裝置,從而使該系統不僅可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裝填與卸載,同時,對後勤基地補給彈藥的要求也大大降低。由此帶來的戰場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集成化可使中國火箭炮部署更多平臺。

  集成化帶給火箭炮的另一大優勢在於發射平臺的多元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火箭武器大幅發展,兩棲登陸與空地打擊重要性日益凸顯,火箭曾被用於幾乎所有作戰平臺。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即是當時主要的交戰國都將火箭彈整合到了飛機上,從而使戰機在不裝備大口徑航炮的情況下,具備了擊毀任何重型坦克的能力。而另一代表性事件,就是美國將大量機載火箭彈整合到了某些特定的登陸艦艇上,以大量發射火箭彈的方式,對敵方灘頭目標進行短時間的大規模火力壓制。儘管這一做法在戰時效果極佳,但在戰後卻並未繼續發展。即使如此,這一佈置方式卻催生了一款今天聞名遐邇的戰艦——兩棲攻擊艦。

  儘管火箭彈部署戰機與戰艦的效果明顯,但隨着二戰後導彈技術的大發展,導彈已經幾乎全部取代火箭在戰機與戰艦上的位置,以至於火箭武器在海空平臺上,僅限於短距空地火箭彈與火箭助推深彈。但火箭技術的提升,尤其高效火箭發動機與簡易導航裝置的應用,使火箭炮在保留原有低成本優勢的前提下,逐漸具備了媲美導彈的打擊精度。同時,後冷戰時代,兩棲作戰重新被人們所重視。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將火箭炮搬回戰艦,並成為戰艦重要的火力打擊部分的呼聲越來越高。集成化恰恰是決定火箭炮能否再次作為戰艦火力骨幹的重要因素。而中國則是在該領域內較早獲得實際成果的國家之一。

  早在本世紀初,中國就在成功研發03型12管300mm自行火箭炮後,對其發射裝置進行了有效集成化,研發了艦載8聯裝發射裝置。該裝置採用2個發射模塊,每個模塊包含4具300mm火箭發射管,且具備再裝填能力。儘管就目前掌握的資料顯示,該系統僅列裝了中國的891號綜合試驗艦,並未列裝任何現役作戰艦艇。但從日後中國大力推進火箭炮集成化進程來看,制約此類系統列裝部隊的根本因素是需求,而非技術。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國已經在火箭炮的集成與上艦方面,具備了相當豐富的基礎儲備。而從中國的發展經驗中不難看出,集成化是決定火箭炮其能否適用更多平臺,用於更多作戰任務的決定性因素。

  第三,中國火箭炮集成化相比美俄仍存差距。

  作為中國自行研發的第一款集成化自行火箭炮,WS-22上體現的諸多先進性預示,中國的自行火箭炮研發已經逐漸由對俄式的,對火力的單一追求,逐漸轉向美式的,對各種性能集成化的系統追求。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但與美俄等傳統陸軍強國已經列裝的模塊化自行火箭炮相比,中國的WS-22型自行火箭炮在包括集成化在內的諸多性能上,仍存在明顯差距。

  以俄羅斯發展的首款模塊化火箭炮,即“龍卷風”火箭炮的改進型為例,其裝備的是兩個發射模塊,每個模塊包含6具300mm發射管。但其發射模塊的設計是全封閉的箱式結構。其在儲存與運輸方面,相比中美的同類裝備存在明顯優勢。(美制的M-270自行火箭炮的發射模塊與中國類似,同樣採用了發射管以鋼骨架固定的方式,只不過採用了封閉式發射箱,給人以發射模塊全封閉的表象)儘管其發射車並未裝備自行裝填用的起重設備,但儲發一體的發射裝置已經使其取代美制的M-270,成為目前集成化最高的自行火箭炮系統。相比之下,中國的WS-22型自行火箭炮的發射模塊結構過於簡單、單薄,戰場適應性能無疑難以與美俄同類裝備相比。

  另外,自行火箭炮系統的集成化絕不僅僅局限在彈藥的模塊化設計,更體現在整個系統的集成程度。無論是美制M-270還是俄制的改進型“龍卷風”,不是採用了脫胎於傳統步兵戰車的高效履帶底盤,就是採用了專用的高機動輪式越野底盤,同時其駕駛與發射控制室均採用了整體化的裝甲防禦措施。但反觀中國的WS-22型自行火箭炮,不僅底盤採用的是類似民用底盤的中型10輪常規底盤,其駕駛與發射控制室均無裝甲防禦。因此,其相比美俄的同類裝備,需要依靠更多的外來保障才能有效完成作戰任務,這無疑是與其集成化發展思路背道而馳的。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WS-22型自行火箭炮同時體現了先進概念與落後子系統。這表明,中國已經具備了發展更先進自行火箭炮的需求與整體的系統技術。此時需要提升的,是類似美俄等傳統陸軍大國通過實戰獲得的裝備使用與升級改造經驗。而中國此時在相對低調的環境中大力發展自行火箭炮裝備或預示,該型裝備不僅將成為中國日後的發展重點,同時,也是與中國日後的實際需要相符合的。

熱詞:

  • 韓媒
  • 發射模塊
  • 自行火箭炮
  • 兩棲攻擊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