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解放軍裝備大口徑火箭炮 深入沙漠進行實彈演習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7日 1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官兵們意氣風發,在訓練改革路上開拓進取,奮力前行。

    廣州軍區某遠程火箭炮團是一支誕生於抗日烽火硝煙中的部隊,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主戰裝備從土炮洋槍發展到火箭、導彈,見證了人民炮兵的發展歷程。特別是2005年整體換裝轉型以來,該團堅持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勤學苦練,團隊戰鬥力不斷躍升:連續6年遠程跨區機動深入西北大漠組織實彈戰術演習,取得發發命中的戰績;2009年參加總部火力研練活動,擔負某新型彈種試射任務,實彈射擊命中率達93.3%,遠超廠家實驗數據;連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所屬“紅三連”被軍區授予“精武強能標兵連”榮譽稱號。

    早春2月,記者來到該團採訪,深切感受到這支英雄部隊在訓練改革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

    轉變觀念, 目標越來越明

    軍營裏一派練兵景象。記者在該團作戰室看到,首長機關通過信息化指揮平臺實現對偵察、通信、氣象等要素的一體化指揮,將戰術背景、作戰意圖、戰鬥決心實時傳輸給分隊。分隊模擬訓練室裏,各炮手、終端操作手接受指令,通過模擬訓練器完成單裝精準化訓練操作要求,而後統一由質量指標體系信息系統進行打分。該團進行訓練改革以來,不斷加強訓練模式的信息化、網絡化建設,訓練質量效益大幅度提高。

    “改革就要大刀闊斧,不怕傷筋動骨!”為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團黨委“一班人”反復學習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理論,狠抓黨委機關指揮技能培養。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一份《軍事訓練改革方案》出臺了。他們組織機關幹部和一線指揮員認真學習方案與信息化戰爭的理論,組織高學歷技術骨幹集中進行課題研討。著眼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需要,在訓練方法上抓住關鍵環節,突出對抗性,提高質量效益;以作戰任務為牽引,立足現有裝備,從研究強敵入手,探索一體化作戰模式。訓練改革中,哪不符合實戰化信息化的標準,改革的“斧子”就砍向哪。針對部隊戰鬥力“緩升陡降”的問題,他們制訂出“一年兵打基礎,兩年兵練多能,三年以上攻協同”的思路,集中優秀骨幹任教,優化訓練內容結構,使場地、器材、資金、教員得到科學合理配置,訓練效果明顯。針對個別官兵認為信息化條件下基礎課目不重要的問題,他們採取“以考促訓、過關升級”的訓練方法,通過單兵、分隊對抗和體能專業一體化連貫性考核等辦法,提高官兵綜合能力素質。

    提高素質,道路越走越寬

    一次演練中,一門火箭炮隨動裝置出現故障,定向管一時收不起,炮長在儀器艙裏亂了方寸,無從下手。團長聶開貴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知道,新裝備列裝以來,連續幾年廠家“保姆式”的保障,給一線指揮員和操作手帶來了根深蒂固的依賴心理。該團隨即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全團炮長、火控手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不到30%,大多數骨幹對新裝備只停留在懂操作、會使用的水平,對裝備原理和故障排除知之甚少。幫助一線指揮員提高獨立指揮、獨立處置情況的能力提上了改革日程。

    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首先要解決官兵頭腦中的軟體和新裝備硬體“不兼容”的問題。團黨委定下決心,狠抓信息化指揮、操作的訓練,加強保障人才隊伍建設。考核從單純考操作改革為考原理、考排障。士官要求達到一專多能,學歷升級與士官選取挂鉤。各連隊加強了對官兵信息化知識的教育培養,大力倡導“學歷升級、英語考級、電腦過級”,營區裏建起“軍營網吧”,官兵定期到網上學習信息化戰爭、體系化作戰的新知識。

    該團三連是1929年組建的紅軍連隊,被廣州軍區授予“精武強能標兵連”榮譽稱號。訓練改革中,三連官兵邊摸索、邊訓練、邊總結。他們組織文化基礎差的戰士白天搞訓練,晚上加班學射擊理論、裝備構造,討論研究現代軍事戰例,實現了全連官兵熟練掌握裝備操作流程、基本故障排除技能。如今,全團實現了“每個崗位有尖子、每台裝備有專家”。

    改進作風,步子越邁越實

    團黨委感到,要闖出訓練改革的新路子,還要有“不畏風險、敢於探索”的精神和勇氣。為此,改進訓練作風,成了該團進行軍事訓練改革,加快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重要支撐。

    去年8月,在西北大漠組織實彈射擊,火炮列陣完畢等待發射,但當時13米每秒的風速接近裝備的“生理極限”,發射現場氣象參數仍在不斷變化。現場專家建議推遲射擊,確保萬無一失。團黨委“一班人”認為:“我們可以為天氣找理由,但是敵人不會為我們找藉口。”經過科學分析、反復計算,指揮員果斷定下射擊決心。隨著火箭彈呼嘯而出,全部命中目標,同時獲取了12組寶貴的射擊數據。

    之後的訓練改革中,所有演訓課目加難加險,由最初不帶實戰背景的單發射擊,到“毀擾結合、合力攻擊”,再到“火力造勢、縱深攻擊”等實戰背景演習,在實戰化訓練中不斷增強戰鬥力。他們從實戰需要出發,將部隊拉到生疏地形、複雜電磁環境中進行戰備演練,探索出了某新型反坦克導彈夜間射擊和最大射程的“極限射擊”訓練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裝備的潛質和能力;結合訓練任務和參加軍區、集團軍組織的作戰演習等機會,不斷提升戰法研究成果的“含金量”,部隊整體作戰能力明顯提升。

熱詞:

  • 解放軍
  • 裝備
  • 大口徑火箭炮
  • 深入沙漠
  • 實彈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