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下崗工人今年將賣出3艘自製潛艇 單價20萬(圖)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武漢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這間破敗的廠房裏,張五一今年要交付三艘小潛艇。

  下崗工人張五一造潛艇有驚有喜更有愁

  驚 訂單已經接連至

  喜 今年將要賣3艘

  愁 沒有資金難量産

  文/記者 龔平 實習生 黃曼 圖/記者 何曉剛

  “師父”李玉明造潛艇時,張五一是個“打醬油”的

  在漢陽紅光路譚李灣,有一間上世紀80年代的廠房,它是張五一的潛艇組裝基地。漏風的窗戶、斑駁的墻面,讓你無法與造現代化的潛艇聯絡到一起。廠房中央立著一艘紅褐色的封閉船體,形似大茶壺,四週焊花四射,這就是張五一將於下月交付的第二艘潛艇。據了解,該艇出廠價在20萬元左右。

  記者見到張五一時,拖著一瘸一拐的雙腿,在廠房裏來回指揮,並不斷接聽電話。

  “潛艇工廠”有工人10來人,廠長張五一和技術員有單獨的辦公室。説是辦公室,其實是個廢棄平房,有一間教室那麼大,5張辦公桌上只放著一台老式的臺式電腦,沒有空調,窗戶連玻璃都沒有,挂著一塊紅色的塑料布擋風。

  提起那條瘸腿,張五一笑稱,在造潛艇期間,他在家換燈管時摔了左腿。醫生説,骨折了,至少躺3個月。因惦記著造潛艇的事,張五一哪管什麼醫囑,沒幾天就下了床,一直瘸到現在。

  此前有媒體報道張五一時,介紹他是中國民間造潛艇第一人李玉明的弟子。張五一笑著説:“其實,最初我也是一個看笑話的!”在李玉明造潛艇時,自己也擠在人群中看熱鬧,與李玉明並不熟悉。

  第一次看到李玉明靠敲敲打打造潛艇,張五一的第一反應是:“就這樣造潛艇,完全是鬼鬧,不是搞笑嗎?”但他仍然感激李玉明把他帶上了這條路,而且他現在製造潛艇就用到了李玉明的鰭板專利技術。

  張五一今年37歲,最高學歷是高中,下崗前在武漢一家紡織機械廠上班,現在的破廠房就是當年他上班的工廠。得知他要造潛艇,留守人員便宜租給了他。

  在張五一造潛艇之前,他和船最親密的接觸是焊接過玻璃鋼船體。他明白,靠純手工敲敲打打,肯定造不出合格的潛艇。

  與大家光看熱鬧不同的是,張五一捕捉到了另外的信息:小潛艇其實有很大的市場,一旦研製成功,商機無限。張五一最初掏了3萬元,資助李玉明研發,但3萬元造了幾個沉到湖裏的鐵砣砣之後,連泡泡都沒冒一個。

  張五一還是決定下大本錢造潛艇。他掏出了全部家底,並四處借錢,後來朋友看到他都繞道走,“都被我借怕了”。張五一統計了下,前前後後投進去的錢有300萬元。

  張五一執著造潛艇

  小潛艇增加新功能

  可加裝機械臂

  還能水下攝像

  張五一向記者介紹了製造潛艇的總工程師李老師傅(應本人要求,總工李師傅為化名)。李師傅,今年已經68歲了。

  李總工先頭也是一名看熱鬧的群眾。李師傅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從事船舶製造工作,對潛艇有所了解。他説:“願意幫他們,不為錢,而是被張五一這個年輕人不怕苦,不怕難,敢闖敢幹的精神打動。”“當時看到他們一次次失敗,連製作方向都錯得離譜了,作為一個知情人不説出來,不幫他們,不忍心。”

  李師傅説,因為住得近,經常去看他們試水。有時秋天了,氣溫很低,看到張五一一個人穿著個短褲頭,泡在水塘裏,調試設備,一會上一會下,“一個年輕人,能那樣吃苦,真不多見。”

  在李總工的帶領下,記者進入到潛艇內部探底。圓形的進口剛剛容一人進出,下到艙底,空間狹窄,僅容兩人站立。正前方有個巴掌大的玻璃觀測孔,面前是一排控制閥。李總工説,“操作很簡單,一教就會。”排水閥門,進水閥門,方向舵,打開排水閥上浮,打開進水閥下潛,方向舵管左右。

  在潛艇艙門邊,還有一個掄式閥。在緊急情況下,開動掄式閥,可以丟下壓載潛艇的重物,迅速上浮。

  這艘潛艇還具備多種功能,艇身前安裝了機械臂,可以進行海底捕撈。此外,他們還根據客戶需要,可以在潛艇的前方加裝水底攝像設備,可將視頻畫面接到艙內,監控海底情況。

  造潛艇面臨資金困局

  費勁“招商”無人敢投資

  張五一説,在賣出第一艘潛艇後,打電話的、諮詢的,接連而來。有管理水庫的,想買潛艇用於閘門清淤。最多的是沿海漁民,要用潛艇搞海底捕撈。張五一打開手機電話簿,只見裏存了近百個要潛艇的客戶電話。記者看到,這些電話全部來自於沿海地區,有山東、浙江、遼寧等省。

  李師傅告訴記者,還有個別人對潛艇提出了特殊要求,“有人要求續航能力達到1000公里。我們造不出,也不敢造。萬一是拿來偷渡,那不是違法嗎?”

  截至目前,張五一簽了三份訂單,客戶分別來自大連、蓬萊、龍口,都要在今年交付,其中有的客戶已經付了定金。在和客戶的協議上,記者發現雙方把潛艇換了另外一名稱,叫做海底採集器。張五一説,這是規避風險。

  張五一很清楚,靠這樣的廠房和設備,他根本造不出工業化的産品。現在,他與黃陂的一家船廠合作造潛艇。那家船廠有特種船舶製造資質,張五一接到訂單後,那家船廠就做他的代工廠。

  張五一説,目前最大的是資金問題,“我現在只能一個月造一艘,沒資金。”買家一般只付2萬元訂金,造好了,驗了貨,安全沒問題,才會付全款,前期投入的資金都需要張五一拿出來。為此,他四處張貼招商公告,吸引別人墊資造潛艇,總共只來了3個人,聽他講了講,仍然1分錢也沒投。

  為何融不到資?李師傅説出了他的分析:這種小潛艇,任何一個大船廠買過去,都能馬上倣造出來,甚至可以造得更好。之所以沒有大企業敢造這種小潛艇,因為國家沒標準,沒有標準,上千萬元的投入,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沒人敢承擔。

  對這種分析,張五一自有解讀。“沒有標準,我們就是要闖出個標準,制定出標準來。標準也是人定的。”張五一説得斬釘截鐵。

  記者連線張五一的首個潛艇客戶

  大連叢志傑:下海撈參挺好用

  大連金洲區人叢志傑,是張五一的第一個潛艇客戶。張五一曾經説,我是第一個造出民用潛艇的,第一個買我潛艇,並且使用的人勇氣也大。

  昨天,記者輾轉聯絡到叢志傑。在電話中,叢志傑很爽朗地告訴記者,“用得還蠻好,潛了幾十次了。感覺就是在海底下,開起來沒有汽車那樣靈活。”

  叢志傑介紹,他在大連長海縣搞海參養殖,每年春節前後,都要請潛水員下海捕撈海參。一般情況下,一個潛水員下海一次,40分鐘捕撈能撈上來50公斤海參,每次下潛支付捕撈費1000元。潛水員一天只能下去兩趟,且危險系數高,在有大潮水時還不能下潛。

  在看到張五一的潛水艇成功試航後,他有了利用潛水艇捕撈作業的想法。根據叢志傑的要求,張五一造出了能捕撈的潛艇。

  在提貨前,叢志傑看到張五一造廢了五六艘,他還是相信最終成品會安全。張五一把貨送到長海後,就一直待在海邊,為叢志傑整整調試了3個月,有時直接跳到冰冷的海裏。在張五一手把手的教練下,叢志傑迅速掌握了下潛技術。

  按照設計,這艘潛艇可以下潛30米,但叢志傑表示,並未用到極限,平常最多也就是潛到20米。叢志傑列舉了用潛艇捕撈的優點:不受潮水限制,一次可撈10小時,相當一天請了5個潛水員,5個潛水員可以潛10趟,用潛艇相當一天省1萬元。按叢志傑的説法,花15萬元買潛艇,大大提高了採摘海參的效率,買潛艇的成本早已經收回了。

  據叢志傑介紹,在大連也曾經有一個富商造過民用潛艇,但造價高昂,是上千萬的觀光潛艇,最後出口到泰國。但叢志傑需要的就是簡陋型,不需要高精尖設備,只要能下潛能捕撈就行。叢志傑曾經找到這位富商,要他造這種捕撈小潛艇,但這位富商看不上,不願造。

  記者通過網絡搜索查證,在2005年,確有媒體報道大連一企業家建造民用觀光潛艇並出口泰國的消息。而本地知名船廠武船,在數年前就開始生産民用觀光潛艇,主要用於國內海底景區遊覽。

熱詞:

  • 潛艇
  • 海參養殖
  • 單價
  • 墻面
  • 採集器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