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專家稱戰時中國可能借鑒二戰日軍戰法擊敗美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20日 09: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章稱,戰時中國只要在在一點或幾處要地集結優勢兵力,也足以擊敗前來干預的美軍士兵。

  日本《外交家》雜誌網站2月17日刊載美國保守派智庫“企業研究所”專家奧斯林文章稱,儘管中國的軍事力量短期內在總體上無法抗衡美軍,但其也有制勝之道,即借鑒二戰時日軍攻陷新加坡迫使英軍守將投降的戰法,在一點或幾處要地集結優勢兵力,也足以擊敗前來干預的美軍士兵,進而迫使美國領導人三思繼續增兵還是儘快撤軍。

  美國決策者在關注中國崛起的時候,可以借鑒1942年英國將新加坡拱手讓于日本的事例,這種情況很具啟發意義。

  1942年2月15日,英國馬來亞司令部司令珀西瓦爾(A.E. Percival)將新加坡拱手讓與日本,此次失敗令英國的震驚,不亞於兩個月前美國對珍珠港事件的震驚程度。新加坡是大英帝國在亞洲的基石,而此次投降是英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標誌著英國在那裏殖民時代的終結。新加坡的淪陷給人們留下了一些經驗教訓,即使在和平時期,對美國等大國也具有借鑒意義。

  第一:一個崛起的地區強國會驅逐外部強國。雖然地區風已有和新興強國之間的競爭很普遍,但地區外強國在任何一個既定地區都面臨很大風險。對於強大的英國來説,在亞洲統治多處分裂的領土相對容易。但凝聚力強、雄心勃勃且好戰的日本天皇的出現,最終引發了英國(尋求維持其已有地位)與日本(努力改變地區安全秩序)之間的衝突。事實上,1921年英國未能改善與東京的關係,這結束了兩國之間的合作,消除了日本野心擴張的限制因素,促進了日本在亞洲的擴張。後來,美國對日本的制裁危及日軍軍事力量,所以日本領導人覺得冒險攻擊在亞洲的西方列強,確保重要的原材料,摧毀歐洲殖民財産。

  第二:錯誤估計敵人的行動意圖或錯解其理論,可能會導致情況發生逆轉。雖然英軍人數勝過日軍,但日本的突襲及其異端戰略打破了英國的優勢,並有效阻止了英國重新集結。英國一直認為,日本的攻擊行動必定會來自海上,所以英國在新加坡的大炮都瞄準了海上。日本將領山下奉文制定了一項絕妙計劃,首先佔領英國的殖民地馬來亞,之後從北部侵入新加坡要塞。日本于1941年12月8日發動侵略行動,其部隊近3萬士兵僅用兩個月時間逼近新加坡,之後以鉗形之勢挺進了該國。在新加坡國內的戰鬥僅持續了一週,小規模日軍便俘獲了8萬多名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和馬來亞士兵。

  第三:遠距離專制也是英國註定失敗的一個因素。英國一直認為新加坡是無法攻克的,是英國在海外實力的象徵。然而,珀西瓦爾卻知道,新加坡孤立無援,而且供給不足,毫無作戰準備。英國距新加坡太遠,無法在危機暴發後立即提供有效補給。日本掌握了制空權,而且自12月以來一直在對新加坡進行轟炸,英國只進行了象徵性的反擊。在珍珠港事件兩天后,英國皇家海軍就被趕出新加坡了周邊海域,英國“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巡洋艦在馬來亞附近沉沒。英國本土很難與在新加坡的司令部維持通訊。日本襲擊了該新加坡供水站,加之食物供應不斷減少,最後迫使珀西瓦爾投降。

  那麼,70年前的這場戰役與現在有何關聯?過去幾年,華盛頓日益擔心中國可能會走日本的老路。許多人士認為,北京的目標是削弱美國的影響力,增強中國在地區政治、經濟與安全問題上的發言權——不過目前並不清楚中國會以和平還是“侵略性”手段達到這一目標。1941年時,英國人認為,雖然日本在幾年前在與中國和俄羅斯的衝突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並不壓應力其會冒險與世界強國發動全面戰爭。同理,目前很多數觀察人士認為,中國不會打破其受益頗豐的“和平交易體系”,也不會貿然挑戰遠強于它的美國。然而,隨著中國的崛起,無人知道中國最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來維護自身利益,或許中國領導人自己也不知道。因此,美國並不能確定中國或其他新興力量的確切想法。美國必須提防中國或任何新型大國的所做作為。目前中國會使用海上巡邏艦來維海上主權宣稱,而且也在進行大規模軍事建設,這些都表明並不能排除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美國軍方領導人很清楚,他們也面臨著距離上的障礙;例如,從聖迭戈到馬六甲海峽,乘船要花費三周的時間。美軍不僅要覆蓋太平洋大部分地區,而且要像當年的英國那樣,維持綿長的補給線。因此,五角大樓最近強調強化在澳大利亞、菲律賓以及新加坡等國駐軍的問題。不過,一旦衝突惡化,美軍後勤能力就會面臨嚴峻的考驗,或許還會像當年在新加坡作戰的珀西瓦爾中將一樣,被迫重新考慮戰爭計劃。

  另外,在未來幾年內,駐太平洋的美海空兩軍規模都會縮水。儘管美國官員承諾國防預算削減不會影響美國在亞洲的地位,但事實上,如果艦艇與飛機數量不足且較為老舊,再加上兵力負擔過重,在和平時期美軍就很難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存在了,更不用説能夠在衝突爆發時擁有其所需全部資源了。

  最後,正如日軍攻陷新加坡所證明的那樣,創新和速度,能夠彌補兵力不足的缺點。數十年內,中國軍力不可能超越美國。不過,或許中國根本不需要在軍事實力上超越美軍。 在一點或幾處要地集結優勢兵力,也足以擊敗前來干預的美軍士兵,進而迫使美國領導人三思繼續增兵還是儘快撤軍。只是這樣的想法,就能夠鼓舞中國採取更積極地行支,或加大美國政治領導人回應衝突的難度。

  這些經驗教訓並非意在預測戰爭。華盛頓和北京仍有很多理由來保持和平關係。但歷史總是充滿了變數。美國擁有很強的實力,而且在正確的經濟增長政策下,未來幾十年中仍將維持世界主導權。但美國無法一直在有新力量崛起的地區保持優勢。新加坡的經驗教訓提醒美國,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要敢於面對自己的弱點。(編譯:春風)

熱詞:

  • 戰法
  • 中國
  • 崛起
  • 巡邏艦
  • 反擊
  • 美軍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