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我記者探訪達爾文基地:氣候濕熱不適合軍事訓練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6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二戰時期儲油管道遺址 邱維 攝

位於達爾文的澳大利亞第一集團軍駐地大門 邱維 攝

  在這個美軍即將入駐的城市,議會大廈一進門處懸挂著“出入平安”的字幅,字幅下的展板貼滿慶祝中國春節的紅包、龍和福字,在迎接美國的同時迎接中國。

  本報赴澳大利亞特派記者 郭芳 邱維

  “你們來的目的是什麼?”當《環球時報》採訪組日前坐在澳大利亞第一集團軍陸軍准將費格斯拉克蘭面前時,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他的這番發問。該集團軍駐在澳北部海港城市達爾文。兩個多月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這裡宣佈美國即將擴大在澳軍事存在的消息。事實上,在與澳國防部聯絡相關採訪的往來郵件中,像拉克蘭提出的這類問題,記者組已經被反復問了很多次。澳大利亞的警惕看上去一點也不比中國人對美澳軍事合作的少。不過,澳軍方最終向記者發放了“通行證”。《環球時報》記者成為第一個走進中美澳關係最新敏感點的達爾文軍事基地的中國記者。

  第一批駐澳美軍將進駐這裡

  接到澳國防部同意採訪達爾文軍事基地的電話時,記者正在悉尼機場等候飛往達爾文的班機。此時,距飛機起飛還有不到1小時。之前為申請這次採訪,記者向澳國防部發了六七封郵件,每一次他們都要求提交更詳細的採訪提綱,卻始終沒有接受我們的申請。

  下飛機後驅車20分鐘,我們來到駐紮在達爾文的一處名為羅伯遜軍營的基地。該基地處於典型的澳北部人煙稀少地區,附近就有毛利人居住區。與一路上熱帶風情的林木不同,基地四週是開闊原野和一些灌木叢。基地門前沒有想象中警戒線和重兵把守的緊張氣氛,門口像個小型邊檢站,但周圍鐵絲網提醒我們,這是個不同尋常的地方。

  在登記了證件後,記者一行還得在一張表上簽字承諾遵守這裡的一切規定,然後軍營的克裏斯上尉開車載我們進入基地內部。該基地建於上世紀90年代,是達爾文3個軍事基地之一,也是澳最新和設施最好的基地,這裡健身房、游泳池等設施一應俱全,“這正是美軍所看重的”。一眼看上去,基地內“軍事味道”並不濃,簡單的板式房屋散落其中,三三兩兩的軍人偶爾穿行而過。據介紹,該基地日常駐軍約4500人,“不過現在沒有那麼多”。

  “那就是第一批美軍將進駐的地方。”克裏斯指著路邊一條溝渠對面的幾排房屋説。這個消息觸到了我們這些為此而來的記者的興奮點,身旁的澳大利亞軍人反倒出人意料地“坦誠”。他們主動將車停下,並大方同意我們的拍照要求。據他們説,今年第一批200至250人的美海軍陸戰隊隊員就將進駐羅伯遜軍營,在訓練半年之後將轉至距此約750公里的另一處軍事基地。

  此前美國和澳大利亞媒體報道説,美國將在達爾文庫納瓦拉海軍基地內建立一個軍事指揮中心,最終規模為2500名海軍陸戰隊員。這將是二戰以來,美國第一次在南太平洋部署如此大規模的戰鬥部隊。澳軍方官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現在這裡還沒有為美軍新建營地,但今後會隨駐軍增加而建設。據介紹,去年已有100多名美軍海軍陸戰隊員來到這裡,跟澳軍人吃住一起。澳向美軍提供“完全平等待遇”,“可以使用所有設施”。

  達爾文的氣候似乎不適合軍事訓練。我們抵達當天,這裡的相對濕度超過80%,濕熱讓人窒息。克裏斯指著軍營內一處工地説,潮濕讓房屋不得不幾年就翻修一次。當地天氣的變化也反復無常,一分鐘前驕陽似火,一分鐘後就會下起瓢潑大雨。儘管氣候條件不利,但美軍決定在此駐紮讓當地地理位置的“優勢”顯得更突出。達爾文是澳北方領土地區的首府,被稱為澳通往東南亞的門戶,它離印尼最近的地方只有幾百公里,距南海約2000公里。有人因此將此地稱為美國“重返”亞洲、牽制中國的起點。拉克蘭准將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美軍職業素養很高,不過它們對某些領域的關注還不夠,我們能為他們提供地區經驗。”他在接受採訪時還多次強調,美軍在達爾文軍事基地是“輪換”而非“駐紮”。

  中美都是朋友,但盟友只有一個

  數百架日本戰機從航母上起飛,隨之而來的轟炸令一座平日繁榮的城市陷入呼救聲中。這是電影《澳洲亂世情》中一段畫面,描述的正是二戰中的達爾文。達爾文是澳大利亞本土唯一遭受過戰爭洗禮的城市。從1942年開始,在二戰期間這裡共被日軍轟炸63次,因此被稱為“澳大利亞的珍珠港”。

  70年過去了,走在達爾文街頭,仍然很容易感覺到這裡遺留下來的戰爭記憶。在斯托爾克山碼頭,一塊紀念碑上記述了這裡經歷過的苦難。另一處“二戰石油管道”遺跡則提醒澳大利亞“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隻籃子裏”。這些歷史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影子:美國。這裡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發起反擊的地方,美國“皮瑞”號軍艦至今還沉在這裡。

  去年11月,奧巴馬在宣佈駐軍達爾文之前,先到“皮瑞”號紀念館敬獻花圈。當《環球時報》記者坐在拉克蘭准將面前時,這段歷史也被他同樣提起,以證明澳美“合作歷史悠久”,“關係密切”。他説,自己服役30年,曾多次和美軍合作。對於澳大利亞人來説,澳美軍事合作算不上什麼新聞。

  在澳大利亞,這種觀點很有市場,無論在軍方還是在民間。尼爾奧爾姆是澳國防部主管國際政策的第一助理秘書,多次參與澳中防務戰略磋商。他認為,中國民眾不相信美軍駐澳並非針對中國,是因為不了解澳美百年的合作。在達爾文市北方領土地區議會大廈的圖書館,一些當地民眾説,他們知道美軍要來,但既不吃驚也不擔心,而且“美國人還會帶來錢”。澳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東亞項目總監林達説,如果這一決定不是在奧巴馬訪澳時宣佈,原本不會産生這麼多誤解,而且更符合澳大利亞利益。

  “但對於中國,澳大利亞公眾的看法是分裂的。”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總監羅裏梅德卡爾夫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説。該機構曾做過一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在2008年之前,澳大利亞人對中國的友好度逐年遞增,但自2008年開始,澳大利亞人對中國的看法則“越來越冷”。羅裏梅德卡爾夫説,澳大利亞民眾對中國軍力和影響力愈發擔心,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原因是“中國的不確定性”。他説,美澳同盟關係主要針對的是不確定性,而現階段澳對中國的未來有太多不確定。對於澳美中三邊關係,梅德卡爾夫用一句話來描述:美中都是澳大利亞的朋友,但盟友只有一個。

  澳大利亞的選擇題

  目前,中國已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在澳大利亞,這句聽上去乾巴巴的陳述,隨時隨地都能得到生動解讀。悉尼著名的曼利海灘周圍有很多賣旅遊産品的小店,店員看見記者一個勁兒地翻看T恤上的標簽,突然冒出一句:“這件不是中國産的。”確實,在這裡找一件不是中國製造的紀念品真不容易。《澳大利亞人報》主編克萊夫馬蒂森説,中國新聞已經成了他們報道的重要部分,讀者最關注的就是中國經濟。“澳大利亞是中國臍帶上的嬰兒”,一名來澳20多年的華人司機這樣對記者説道。似乎擔心華人身份影響這句話的可信度,他特意補充説,澳洲人也這麼認為。

  “澳大利亞有兩種未來,一種是經濟未來,一種是戰略未來。”澳國立大學戰略和國防研究中心主任休吉懷特對這種觀點解釋稱,當澳大利亞人談到經濟時就會想到中國,中國的持續增長和進口是澳經濟自信的原因。但當中國的發展快到超出澳大利亞人的經濟願景後,中國就顯得太強,甚至威脅到美國主導亞洲的戰略。而美國的主導正是澳大利亞選擇的戰略未來。懷特説:“我們不願在兩者之間做選擇,但這取決於中美如何相處。”

  在澳國防部官員奧爾姆看來,這不是澳大利亞的選擇題。他説,澳處在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位置上,問題是如何平衡所有關係,和兩邊都做朋友。這讓記者想起在達爾文市北方領土議會大廈看到的情景。在這個美軍即將入駐的城市,議會大廈一進門處懸挂著“出入平安”的字幅,字幅下的展板貼滿慶祝中國春節的紅包、龍和福字,在迎接美國的同時迎接中國。

熱詞:

  • 板式房屋
  • 友好度
  • 軍事訓練
  • 美軍
  • 拉克蘭
  • 駐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