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扶貧政委趙克信:主動作為 做老區群眾貼心人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1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廣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廣網安徽1月23日消息:趙克信出生在陜西一個貧困農村家庭,曾經飽嘗貧窮的痛苦,對貧困身有感觸,對農村和農民懷有深厚感情。調入軍分區工作15年,他先後三次主動放棄留城工作的機會,三進金寨縣人武部,前後11個年頭,紮根貧困山區,把一腔真情獻給了老區的貧困群眾和他熱愛的扶貧事業,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高度讚揚。

    駐點將軍山村40多次,他把心與貧困群眾融在一起

    1996年8月24日,趙克信剛調入六安軍分區沒幾天。就報名參加省軍區、軍分區和人武部三級扶貧工作組到原縣級六安市施橋鎮將軍山村搞扶貧調研。村幹部帶他來到一戶農家,眼前的景象讓他至今難忘:兩間墻壁開裂的破草屋,一家4口人只有一張床,一條被子。9歲的小女孩只穿著褲子,沒有上衣穿。趙克信心情沉重,當即掏出僅有的200元,買來兩條被子和幾件孩子的衣服。70多歲的老奶奶聲淚俱下,拉扯著孩子非要給趙克信磕頭。此情此景讓這個樸實的西北漢子眼眶濕潤了,並暗自下定決心,紮根貧困山區,為老百姓脫貧致富傾心盡力。從此,他與扶貧事業結下了不了之緣。

    那時的將軍山村還是個有名的貧困村,村部連一間住宿的房子都沒有。趙克信和同來的戰友,只能分住在幾戶老百姓的家裏。他們白天挨家挨戶搞調查,晚上則忍著蚊蟲叮咬,點著蠟燭匯總情況,起草調查報告,一忙就是大半夜。由於剛從北方來,水土不服,加上衛生條件差,沒過幾天,開始拉肚子,本來就單薄的身體又瘦下一圈。村幹部實在看不下去,多次勸他回六安治療。但他看到群眾期盼的眼神,想到各級領導正等著調查結果做決策,説什麼也不答應,只是到村衛生所拿了點藥,堅持與大家一起搞調查。23天裏,他們跑遍全村820戶,統計出300多項報表資料,由他執筆起草了2萬多字的調查報告。後來,省軍區決定把將軍山村作為三級武裝機構扶貧奔小康聯絡點,長年駐點扶貧。每次他都主動要求進村駐點,自帶揹包鍋灶,白天與群眾一起下地勞動,晚上則與村兩委研究發展經濟的辦法,幫助制定脫貧致富規劃措施。

    駐點期間,趙克信看到將軍山村盛産竹子,很多群眾有竹編手藝,但由於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缺乏技術和信息,於是他四處奔走,幫助尋找增收途徑,最後通過省外貿企業找到出口日本的銷路。他從皖南請來技師進村開辦培訓班,協調30名青年民兵到安徽農學院學習,竹編産品很快提升檔次,使得村民的收入成倍增長。目前,竹編已成為當地第一大支柱産業。

    趙克信在原六安市人武部工作3年多,卻先後40多次到將軍山村駐點,每次都要住上一段時間。如今,一度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將軍山村,已成了全市“致富奔小康示範村”。

    三進金寨,割捨不下的是對貧困群眾的深深掛念

    趙克信對貧困群眾有著發自內心的感情,始終割捨不下對貧困群眾的掛念,多次放棄個人進步和家庭團圓的機會,義無返顧回到貧困群眾中間。

    1999年6月,六安地區籌劃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即將分設兩個區,並成立兩個區人武部,幹部也缺編。組織上考慮他在城區人武部任科長。當領導徵求他的意見時,他卻説:能為扶貧工作做點事是我最大願望,最好能到最貧困的地方。組織上見他態度堅決,而且對扶貧工作也熟悉,就任命他為扶貧任務最重的金寨縣人武部後勤科科長。到任後發現,這裡是投身扶貧事業的更大舞臺。

    金寨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到1996年,仍有10多萬群眾沒有解決溫飽。到任時間不長,趙克信就要求把全縣所有鄉鎮跑一遍。那時部裏沒有車,他就自己乘農用車、拖拉機,或者騎自行車,有的山村不通公路,他就爬山涉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水。有時暈車,吃的東西全吐出來,山上偶爾還會滾下一些碎石砸傷人。硬是在一個月內跑遍全縣23個鄉鎮,寫出幾萬字的調研報告,起草了全縣民兵扶貧規劃和措施。

    2003年3月,趙克信是軍分區部隊提升副團職幹部的第一位人選。由於他文化較高,工作成績突出,組織上擬調他到分區機關任職,並已提前幾個月抽調到政治部幫助工作。當其他人都在為能留城區四處奔走時,他卻又一次向組織遞交了要求回金寨縣的申請。這一選擇也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理由是:自己熟悉扶貧工作,熟悉金寨情況,扶貧工作不能斷線。

    2004年,正當他為扶貧工作全力奔忙時,由於部隊編制體制調整,取消副部長編制。得知他又要離開金寨,600多名群眾走了幾十里山路,自發趕來為他送行。此情此景,他眼含熱淚對鄉親們説:“我的事還沒完,只要鄉親們不脫貧,有機會我還是要回來!”

    一諾千金,2007年3月,又一次面臨幹部調整,趙克信已經先後在貧困縣工作7年多,組織上無論如何也不忍心再把他安排回金寨,一直考慮把他留在城區或好一點的縣人武部任主官。當年春節後他們家剛搬進新居,愛人在南京上班,孩子在六安市一所中學上學,家人都不願再三地分居。面對家人的期盼和城區優越的工作環境,趙克信心中卻怎麼也忘不掉數百名群眾為他送行時的場景,忘不掉對金寨貧困群眾曾經許下的諾言。他再一次婉拒了組織的關心,執意要求回到金寨。

    2007年至今,趙政委三進金寨的故事,被貧困群眾廣為傳揚。

    從“小趙幹事”到“扶貧政委”,不變的是對貧困群眾的一往深情

    趙克信在六安軍分區從一名普通的正連職幹事成長為一名正團職領導幹部,一路走來,職務雖然有了變化,但他服務老區人民群眾的信念沒有變;雖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是他對貧困群眾的一往深情卻從未改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將軍山村扶貧之初,村裏老百姓對工作組能做多大事有些懷疑,擔心他們還像其他工作組一樣走個過場“做做秀”,因而和他們談心時也只能説一些客氣話。趙克信決心用實際行動消除群眾與他之間的隔閡。找群眾談心,白天找不到就晚上,晴天找不到就雨天,有時遇上群眾在田裏幹活,隨手幫著插上一趟秧、挑上一擔稻成為他的家常便飯。這些平凡的小事逐漸拉近了他與群眾的距離。由於趙克信在工作組中最年輕,人又瘦小,大人小孩都親切地叫他“小趙幹事”。村民們見工作組同志買菜不方便,經常送些蔬菜、雞蛋放在門口。有一次,一名70多歲的老村幹部找到趙克信,動情地説:“我幹了20多年村幹部,從沒見過像你這樣為老百姓做事的年輕人!”掏出皺巴巴的100元錢,硬是要塞給趙克信買點東西補補身子,趙克信卻怎麼都不肯收。

    當了科長、副部長後,在山區老百姓心目中那都是不小的官,可他卻一如繼往地與群眾打成一片,從不把自己當個官。下鄉扶貧,他從不住鎮上招待所,總是要求住在群眾家中。鐵衝鄉長河村的葉祖德至今還記得,2001年11月,趙克信到村裏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謝絕鄉里在鎮上安排的住處,執意要住在他家裏。葉祖德老倆口把準備給兒子結婚做新房的房間打掃乾淨,請趙克信住。這件事也深深感動了趙克信,“只要你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你捧上天”。從此,無論是在縣城還是在鄉下,遇到認識的群眾,總是要打聲招呼,群眾家中有個嫁娶、建房、上大學等事,他也要隨個30、50元的禮,酒席上3、5元一斤的散裝酒,他也會和村民們一起推杯換盞,許多群眾都把他當作自家“親戚”。

    趙克信就是這樣,他的心頭始終掂記著老百姓。特別是對老人他都保持深深孝心。2003年夏天的一天,趙克信帶人武部的吉普車往鐵衝鄉看望一戶貧困群眾,在行至半路時,他突然看到前面一個背著竹簍的老婆婆蹣跚前行,他立即叮囑駕駛員停車,並跳下車把老婆婆勸上了車。原來,老婆婆已近80歲,自己背著山貨正往閨女家趕。半小時後,趙克信把老人送到了她閨女家,老人留他喝口水,他執意不肯又急著趕路了。此後,老人逢人便説,她一輩子沒有坐過車,頭次坐就坐了解放軍的“小包車”。

    時間到了2007年,趙克信任金寨縣人武部政委兼縣委常委,也算是報紙上有名、電視上有影了,經常在電視上看到趙政委的身影,群眾也在心裏犯嘀咕:這下子趙克信官大了,工作忙了,肯定不再牽掛咱百姓了。可出乎大家的意料,趙政委依然一如繼往地往群眾家裏跑,電視上報道最多的還是他參加扶貧的事。平時工作忙,他經常利用雙休日深入到鄉鎮、扶貧點和困難群眾家中。不知是誰給他起了個“扶貧政委”的外號,時間一長,他的名字卻很少被人提到。到縣人武部的扶貧聯絡點鐵衝鄉,問到趙克信,沒有多少人知道,但一提起“扶貧政委”,可以説家喻戶曉。

熱詞:

  • 趙克信
  • 群眾
  • 扶貧工作
  • 油坊店鄉
  • 扶貧開發工作
  • 搜索更多趙克信 群眾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