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戰鬥機逃生揭秘:中國已啟動第四代彈射座椅研製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5日 0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執委會在西安確認,14日上午在陜西蒲城舉行的飛行表演中,國産“飛豹”戰機在表演完成通場任務返航途中意外墜毀。據介紹,飛機失事時離地面很低,後艙飛行員彈射出艙,降落傘打開,並無大礙;前艙飛行員確認犧牲,地面無人員傷亡。

  前艙飛行員為何沒有跳傘?有關研究人員看法不一。有的認為飛行員可能為了操縱飛機避開下面的村莊而沒有跳傘;也有的認為當時飛機正處於俯衝狀態,位置太低,已來不及跳傘。那麼突發險情時,戰機飛行員如何逃生?現代戰機的逃生通道是什麼?今天的軍事版為您做深度解讀。

  逃生之彈射源起

  傳統跳傘要躲避“三把刀”

  戰機在空中突發險情,飛行員怎樣逃生呢?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跳傘。問題是:如何跳?

  最初的方法很簡單。飛行員自己背著降落傘包,掀開機艙蓋子,爬出來一跳,打開降落傘,平安降落。

  可這個方法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飛機速度越來越快,就漸漸不可行了。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其一,飛機在飛行時,相對大氣高速運動,當掀開艙蓋後,對飛行員而言,大氣就如同一陣猛烈的颶風撲面掠過,從而使爬出跳傘難度加大。當飛機時速超過400公里,氣流形成強大衝力,人工跳傘基本不可能了。撲面而來的颶風是第一把“刀子”。

  其二,飛機的尾翼是更可怕的殺手。當飛行員剛剛從機艙爬出來起跳時,受到大氣阻力,水平速度會驟然變慢。同時整個飛機還在以剛才的高速前進,這樣,位於機艙後方的尾翼,就如同一把飛速劈過來的刀子,可以把飛行員切成兩半。在二戰中,好些王牌飛行員就這樣被自己的愛機分屍了。

  除此之外,飛行員掀開蓋子,爬出來跳傘,這一系列動作要耗費不少時間。如果飛機在低空出麻煩,等你還在做這些準備工作時,只怕就已經跟地面親密接觸了。以上幾個因素,使得傳統的人工跳傘逃生幾乎成為送死。

  逃生之彈射裝置不斷挑戰幾大難題

  從二戰後期,德軍率先使用了彈射裝置,在飛機失事時,將飛行員猛地向上彈出機艙,躲開下方飛機,然後再打開降落傘,以此來對抗氣流,避免尾翼切割,並縮短跳傘時間。高速戰機上的彈射裝置,需要解決幾方面的難題:

  首先,要把飛行員彈起一定的高度。這個初速度不能太小,太小了高度不夠,還是會撞上。但同時加速度又不能太大,太快等於重力劇增,會因“過載”而對飛行員身體造成嚴重損傷。最初的彈射裝置,是在座位下安裝火藥,通過火藥爆炸連人帶座椅衝上去,稱為“彈道式彈射”。然而“彈道式彈射”的發射時間較短,會造成前面所説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的兩難。因此從1958年開始採用“火箭式彈射”,增加一枚小型火箭和座椅固定在一起,在彈射後,通過火箭的推力繼續加速。這樣加速的時間較長,加速度和速度可以有更大的協調空間。

  其次,要解決的是必須打開飛行員頭頂上的艙蓋。以前手動跳傘,需要飛行員自己掀艙蓋。現在自動彈射,飛行員手動是來不及了。最初的思路是“拋蓋後彈射”,即用氣流或火藥將艙蓋拋掉,但在墜毀的緊張時刻,拋棄艙蓋需要耽誤0.5秒,這0.5秒可能生死攸關。所以後來又出現了“穿蓋式彈射”,就是不掀蓋子,連人帶椅子直接衝上去,把艙蓋頂破。這種方法比拋蓋節約時間,但飛行員腦袋和脊柱遭到重創的危險又增加了。到20世紀70年代,又出現了一種新技術,在艙蓋上鋪設微型爆炸索,一旦需要彈射,直接把艙蓋炸成碎片,省事又安全。

  第三,需要解決彈射時氣流的影響。不要以為氣流只是“刮得臉生痛”。時速幾百公里的水平氣流和幾十公里的垂直氣流,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壓力,不但會損害飛行員的面部、呼吸道,甚至可能拉傷飛行員的肢體和骨骼。因此一般飛行員是和座椅一起彈射的,自動裝置把飛行員四肢和軀幹都緊緊固定在座位上,並且還有專門的附加防護。彈射出去後,再自動人椅分離,然後降落傘帶著飛行員緩緩下降。

責任編輯:王騰

熱詞:

  • 彈射座椅
  • 軌跡發散
  • 研製
  • 大氣阻力
  • 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