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漁政赴南海護漁守礁難 常與颱風搏鬥面臨生死考驗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4日 09:3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中國漁政311船在南海海域執行巡航護漁任務。陳瑞勇 攝

  “‘海棠’、‘納沙’、‘尼格’,一週之內連續遭遇3個颱風,這陣勢連我這個幹了幾十年的老漁政都很少遇見呀!”10月2日上午,在幾大颱風的間隙,記者從廣東省廣州市的蓮花山碼頭乘上一艘小艇,準備前往停泊在珠江口的中國漁政311號船。站在小艇的甲板上,農業部南海區漁政局局長吳壯頗為感慨地説。

  腳下的珠江風平浪靜,頭頂的天空卻烏雲密布,大雨似乎隨時飄落。“西沙群島已經颳起了11級大風,我們有3艘船停泊在那裏,其中一艘漁政船準備前往南沙群島美濟礁執行守礁任務。”吳壯一臉凝重,為了應對19號熱帶風暴“尼格”,確保人員和船隻安全,從早晨6點開始,他的手機就響個不停。

  記者原打算跟隨漁政人一起前往西沙巡航護漁,卻被接連的颱風打亂計劃,只能跟隨311號船執行一次近海巡航任務,聽他們講一講南沙守礁的故事。

  南海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是颱風期,需要與大海、風浪搏鬥

  海天茫茫之間,311船猶如一個飽經滄桑的巨人在等待著我們。由於不是在岸邊停泊,只能從小艇的船舷上邁步跨到311船的船舷上,稍有風浪吹過,兩艘船就連接不穩,劇烈晃動。“腳下踩實了,目視前方,不要往海面上看。”兩旁的漁政人員大聲提醒。

  記者膽戰心驚地從船舷跳到甲板上,“你們平時都是這麼上下船的嗎?”

  船長陳和興爽朗地笑了:“在海上執行任務時都要乘坐小艇,一般是先將飛艇吊放下去,人再順著舷梯下到小艇上,我們都習慣了。”後來有人告訴記者,在大風浪中吊放飛艇非常危險。有一次,小艇吊下海後由於風浪太大,下艇的人無法站立,小艇無法啟動,與大船猛烈相撞,險象環生。關鍵時刻,船長陳和興和三管輪羅願章跳下艇頭,冒著手臂受傷的危險用手頂開小艇,才保障了全體人員的安全。

  “311船泊位4500噸,從2009年起多次執行南沙、西沙的巡航護漁任務,解救了不少漁民和漁船,已安全航行6萬海裏。”陳和興自豪地介紹,311船算上機艙共有7層,分別設有駕駛室、輪機室、船員宿舍、餐廳、會議室等。

  在4人一間的船員宿舍,記者發現高低床、寫字檯等都固定在地板上。“出海經常遇上風浪,什麼東西都放不穩,所以必須全部固定。包括你們的行李物品,都要找繩子捆綁固定住。”311船政委蔡稱説。

  在南沙守礁護漁,第一個考驗就來自大海。“從廣州到南沙美濟礁,800多海裏的航路上,險礁暗灘環生,沿途沒有任何港口,一年裏還有一半的時間刮颱風,一旦遇上大風大浪,往往要面臨生與死的考驗。”南海區漁政局人事教育處處長何志成對自己1995年第一次出海守礁的經歷記憶猶新。

  “那時出海坐的是300噸的小船,船過中沙群島時遇上11級大風,我們的船就像一塊沖浪板,一會兒被高高托起,一會兒又被摔入浪底。除了船長其他人全部倒下了,船隻晃動得太厲害,船長就用麻繩把自己固定在駕駛艙裏開船。”

  “廚師煮飯用的是直徑40厘米的大鍋,有時水剛倒進去,遇上大風浪,船身一搖晃,水馬上灑出來……”

  “為了祖國的利益,哪怕讓我在南沙呆上一輩子也心甘情願”

  如果説航行的日子充滿險阻,那麼抵達美濟礁後,守礁的日子更艱苦。在南沙工作的守礁人必須要經受用水、飲食、病痛、暈船、寂寞、想家、炎熱的種種考驗。

  “美濟礁高溫、高濕、高鹽,中午最熱時,甲板溫度達到60攝氏度。有時在室外坐上3個小時,頭髮都是鹹的了。”多次執行守礁任務的302船船長周友説,每次守礁的時間都是60天左右,如果遇上颱風天氣,可能會延長到八九十天。

  “在我們守礁人眼裏,青菜貴如山珍海味。因為帶去的青菜10多天后就開始爛了,後期只能吃罐頭和冷凍食品,不少漁政人年紀輕輕就有了白頭髮,得了風濕病、關節炎,口腔潰瘍、腸胃病也是家常便飯。”南海區漁政局漁政處副處長陳瑞勇説。

  相對於環境的艱苦和物質的匱乏,最苦莫過於精神上的苦悶。南海區漁政局團委書記陳貞國戲稱這裡“養豬豬跳海,養狗狗發呆”,收不到家信、看不到報紙,仿佛從現代文明社會陡然進入與世隔絕的孤礁獨堡。

  儘管條件艱苦,漁政人卻堅持了下來。“礁盤雖小,卻代表著國家主權。如果為了別的什麼,讓我去南沙守一天也不幹;可為了祖國的利益,哪怕讓我在南沙呆上一輩子也心甘情願。”陳貞國告訴記者,這是守礁人最常説的話。

  小小礁盤,在南沙守礁人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位置。從1994年至今,南海區漁政局南海總隊200多號人輪流守護在美濟礁,每人在南沙守礁的天數累計超過2000天;有20多名守礁人因親人病故不能回家盡孝……

  救助漁民,是漁政人守礁之外的另一重要職責。美濟礁是我國政府為南沙漁民修建的唯一避風設施,在漁民心裏,美濟礁就是他們的家,漁政人員就是他們的親人。楊蝦佬,311船的大副,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我正隨船在南沙守礁,突然得到消息,廣州臺山的一艘漁船在起網時遭遇不幸,一位船員被鋼絲絞斷了右手,在趕往美濟礁的途中船又不慎觸礁,整個船頭高高地翹在礁盤上,20多位漁民集結在船篷頂上,船體隨時可能傾倒。當時海上風浪很大,天還下著大雨,我們也在美濟礁守礁80天了,大家體力下降,但我們仍然主動要求開執法艇拖帶纜繩到漁船實施救助。經過9個小時的艱苦努力,終於把漁船安全拖回到美濟礁,漁民含著淚説:‘感謝共産黨,感謝中國漁政!’這讓我們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一個不能遺忘的特殊群體,“我家祖祖輩輩都在南沙捕魚”

  提到南沙美濟礁,還有一個群體不得不説,那就是我國在南沙捕魚、作業的漁民。

  “等颱風一停,再過10天左右,我就要出海捕魚了。”9月28日,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中心漁港內停滿了避風的漁船。瓊海08068的船主吳忠越趁機檢修船隻,為下一次航行做準備。

  “我家祖祖輩輩都去南沙捕魚,我不僅自己去,還要繼續帶兒子走這條航線。”吳忠越邊説邊拿出傳家寶——一張繪製于70年代的南沙航海地圖給記者看。吳忠越今年50歲,是潭門鎮昌文村的老漁民,這艘122噸的漁船是他和2個同鄉一起出資100多萬元建造的。“最早就開著幾十噸的漁船去南沙,3天3夜才能到呢,每次的捕撈期在50天左右。”吳忠越告訴記者,遠洋捕撈最大的花銷就是柴油,去一趟要消耗20噸柴油,按每噸8000多元計算,要花近20萬元;船上還雇了二十幾個人,伙食費和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捕魚時就放小艇下去,利用礁盤作業。我的船可以放6個小艇,每個小艇上配備3個‘抓魚’的,但賣魚的收入有45%要分給‘抓魚’的。”吳忠越説,每次的收益不等,平均算下來一個捕撈期能打100擔魚,每擔魚約100斤,純收入大約幾萬元。

  “前幾年國家幫我們安裝了衛星導航設備,為安全救助提供了便利條件。去年12月份天氣不好,我們被困在南沙渚碧礁回不來,是漁政人員給我們提供了淡水和大米。”吳忠越説。

  瓊海市海洋漁業局局長李文池告訴記者,潭門鎮是我國最早開發南沙的主力軍,從唐朝起就有記載在南沙捕魚。據介紹,潭門鎮漁港是海南島通往南沙群島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西、南、中、東沙群島作業漁場的後勤給養基地和深海魚貨的集散銷售基地。目前已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現在常年有80—100艘漁船前往南沙作業。

  “去南沙捕魚風險很大,經常遇上颱風天氣,我們的漁船大多裝備落後,容易被颱風打翻。”潭門鎮潭門村的漁民邱谷儒説,“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造新船、大船,但這至少需要100多萬元,我們自己是造不起的,從銀行貸款又很困難,希望國家能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為漁民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 馮華

責任編輯:王騰

熱詞:

  • 豬跳
  • 南沙渚碧礁
  • 南海區
  • 颱風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