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按騰衝習俗設計耗資150萬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5日 1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南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9月14日,在雲南省騰衝縣國殤墓園,嘉賓為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揭幕。

  華夏蒙辱倭橫行,炎黃洶洶討蠻兵。

  百萬大軍禦南隅,十萬碧血灑長空。

  旌旗招展舉國慶,勢掃倭寇寰宇清。

  當年遺骨星羅布,誰人曉得立奇功。

  ——網友為遠征軍陣亡老兵們所賦的詩。

  詩歌末尾還附上了一句心願:“和平年代來不易,英雄名冊當永記。”

  歷史

  67年前的勝利

  昨日清晨,騰沖天空陰沉,時斷時續的雨點打在邊疆縣城。

  對於騰衝而言,昨日具有特別意義。67年前的夏,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以6個師的兵力,向佔據騰衝達兩年之久的侵華日軍發起反攻,經歷大小戰鬥80余次,于當年9月14日收復騰衝城。

  1944年“焦土抗戰”後,騰衝這座南方絲綢之路上有近五百年曆史的石頭古城消逝了。“如果沒有那場戰爭,騰衝古城若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可不得了。”昨日上午9時,一位80歲的騰衝老人,在國殤園門口告訴記者。 67年後,騰衝再次與“中國遠征軍”緊密相連。昨日騰衝只有一個中心——國殤園。

  前日,來自密支那地區和西保、臘戌地區的19位中國遠征軍將士的遺骸,火化後迎回到騰衝國殤園,在忠烈祠度過一夜。

  忠烈祠,重檐歇山式建築,上檐下懸“河岳英靈”匾額,祠堂正門上懸于右任手書“忠烈祠”匾額,祠內外立柱懸挂何應欽及遠征軍二十集團軍軍、師將領的題聯。祠內正面為孫中山像及遺囑,李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書》兩側墻體嵌陣亡將士題名碑石20余方,共9618人。

  上午9時30分,早早趕來的群眾,在忠烈祠或默哀、或雙手合十三鞠躬。

  葬禮

  告彼諸神 佑我英魂

  昨日上午9時45分,老兵們的骨灰離開忠烈祠,被安葬到國殤園右側的“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

  來到墓地的群眾默默等待著骨灰的到達。活動的承辦方搬來椅子,讓來到現場的14位抗戰老兵坐著等。

  上午10時,在安魂曲的陪伴下,按照騰衝當地風俗,老兵的骨灰用黑傘遮著,在夾道迎接的人群注視下,被安放至墓穴。

  幾乎就在骨灰被放入墓穴的同時,雨點更緊了,雨水持續了1個小時,直到中午葬禮結束。群眾們撐起雨傘,讓葬禮現場更顯擁擠。

  安葬儀式簡單、莊重。現場全體人員三鞠躬,然後誦讀祭文。祭文回顧了中國遠征軍的重要戰役,結束語是:“懷者來歸,青山葳蕤,告彼諸神,佑我英魂。在天為幹,在地為坤,永志不忘,民族崑崙。”

  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墓,按照騰衝當地習俗設計,墓體下面的地宮用於歸葬到此的將士遺骸。68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耗資150萬元,由一家企業捐資承建。

  在活動廣場的右側,矗立著一尊《中國遠征軍》紀念雕塑。紀念雕塑的設計者是著名設計師袁熙坤先生。雕塑作品中的遠征軍戰士,是一位青年,硬朗的身子披著偽裝的樹葉,頭戴德式鋼盔,手持1917年的美式步槍,服裝簡潔、腳蹬草鞋。“身處戰爭年代,條件十分艱苦,但其目光堅定,充滿了不可淩辱、神聖的表情。”設計者介説。

  追憶

  338張戰爭照片首入滇

  “國家記憶”中緬印戰場大型圖片展,于昨日上午10時許,在國殤園展出。章東磐、戈叔亞、宴歡等二戰研究學者,從美國國家檔案館獲得的中國遠征軍赴緬、印對日作戰紀實圖片。這些圖片均是首次與雲南觀眾見面。

  展覽的圖片是從美國國家檔案館收藏的2.3萬幅照片中挑選出來的338幅。包括1944年中國遠征軍與美軍顧問團並肩作戰、強渡怒江把日軍驅逐出滇西領土、中國駐印軍會師、重新開通中國的後勤補給運輸公路——滇緬公路等方面的內容。展覽分為概述、肖像、戰場3個區域,6個展區。

  策展人章東磐在其著作《父親的戰場》中寫到:“一次閒聊中,老人隨口問了一句‘我家裏有一些老照片,要不要看一下?’他拿出92張黑白照片。那照片保存得真好,就像當天早上才從暗房裏取出來。遠征軍照片,展現了戰爭當時的地形地貌、武器裝備,遠征軍士兵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就在我們眼前。於是,這些照片又一次被‘收藏’起來了。”

  除了338幅戰爭紀實圖片外,國殤園內陳列館分為兩個展廳,展出反映騰衝抗戰的圖表、照片87版,其中紀實照片274張最具地方特色。

  助讀

  遠征軍痛擊日軍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併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

  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當年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半年時間,中國遠征軍轉戰1500余公里,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

  1942年8月,新38師及後來繞道胡康河谷的新22師近3000人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姆伽訓練營受訓並接受整編,即中國駐印軍。為了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自1943年10月,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至1945年3月,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至今仍有6萬中國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還散落在緬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