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蛟龍號22日將衝擊中國載人潛水5000米新紀錄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1日 2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開始下潛任務(視頻截圖)

  題:中華有勇士 深海舞“蛟龍”——寫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破4000米深度之際

  2011年7月21日,在遠離祖國的東太平洋海試區域,中國人創造了歷史--將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次下潛到4000米以下的深海。

  22日,三名中國勇士將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衝擊中國載人潛水5000米的新紀錄。

  突破:向著深海的奇跡

  21日淩晨,對每一個參與中國載人深潛工程的人來説,都是一個不眠之夜。位於北京市復興門外國家海洋局大樓的“蛟龍”號海試陸基保障中心燈火通明,一張張或年輕、或年長的面孔閃耀著興奮和自豪。

  1萬餘公里之外的東北太平洋,搭載著“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在風浪中時隱時現,紅白相間的中國“龍”全身披掛,整裝待發。

  淩晨3點,海試現場指揮部劉峰總指揮下達了下潛指令,崔維成、葉聰、楊波三名潛航員駕馭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開始了下潛任務。4點,下潛深度達到1777.7米,5點26分達到4027米,潛水器拋棄壓載鐵後開始上浮,7點48分浮出水面,8點回收至甲板。

  “與3000米級海試時的初試牛刀相比,‘蛟龍’號這次突破4000米,顯得十分輕車熟路。”21日下午2時許,面對新華社記者的提問,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載人海試領導小組副組長金建才回想起剛剛度過的不眠之夜,平靜地説。

  “畢竟,這是在備選區域進行的實驗,海水、海底情況都比較陌生。所以在海試過程中,我最擔心的是安全問題。”金建才説,“但我們完成得相當順利,這也為下一步衝擊5000米深度奠定了信心和基礎。”

  這時,“蛟龍”號海試總指揮劉峰從“向陽紅09”船上打來電話。

  “當地水深多少?”金建才詢問道。

  “5100多米。”

  “潛航員狀態如何?”

  “都很良好。”

  “海況怎麼樣,風有多大?”

  “基本穩定,風有時候超過4級,還是有點大。”

  “‘蛟龍’如何?”

  “潛水器狀態良好,兩個機械手還在微調。”

  ……

  此時的中國“龍”,已經為向5000米深海進發做好了準備。北京時間22日淩晨4點30分,“蛟龍”號將再一次就位,向我國載人深潛奇跡發起衝擊。

  使命:為了海洋科學夢想

  用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的話來説,未來十幾天,將是見證我國載人深潛奇跡的時刻。而“蛟龍”號此行的使命,就是在茫茫大洋中實現中國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攀登科學高峰、探索深海奧妙”的科學夢想。

  去年夏天,“蛟龍”號在3000米級海試中最深下潛到3759米,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第5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今年的海試,“蛟龍”號除了將衝擊5000米深度,還將開展海底照相、攝像、海底地形地貌測量、海洋環境參數測量、海底定點取樣等作業試驗與應用,全面考核其在5000米水深的設計功能和性能,進一步鍛鍊和培養我國載人深潛技術能力。

  “這次5000米級海試的總體目標,就是在去年3000米級海試的基礎上,針對3000米海試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今後的實際應用,對‘蛟龍’號進行技術改造。”金建才説,“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下一步7000米級海試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除了提升技術裝備水平,這次海試還肩負著培養專業潛航員的重要任務。”金建才説。

  7月1日,搭載“蛟龍”號的“向陽紅09”船從位於江蘇江陰的蘇南國際碼頭起航。

  7月16日,航行將近1萬公里的“向陽紅09”船抵達東北太平洋海試區域。

  7月的東北太平洋,天氣一反往常,海面風急雲密,波濤洶湧。在原定海試區域氣象條件遲遲無法符合海試條件的情況下,海試指揮部毅然決定,啟用應急預案,南下尋找備用試驗區。

  征程:艱險擋不住的中國龍

  用“一路風浪 一路顛簸”來形容“蛟龍”號此行再恰當也不過了。

  “現在風浪較大,母船低速航行。我們先後經受到3次低氣壓影響,6到7級大風,顛簸嚴重,隊員暈船,行走困難。”16日進入海試區域後,劉峰第一時間通過視頻連線向正在北京密切關注“蛟龍號”海試的劉賜貴彙報。

  “備選A區所在的海域處在東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南緣。與常年同期相比,今年的副高強度明顯偏南,造成這一海域風大浪高。”金建才説。

  作為“蛟龍”號衝擊5000米深度的首選海域,備選A區位於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西區。

  “這個區域中國大洋協會每年都有船舶過去,對這裡的海況比較熟悉。通常每年7月、8月的海上條件是最好的。但是16日至18日,備選A區以偏東風為主,風力6至7級,涌浪2.0至3.0米,無法滿足作業要求。”金建才説。

  根據大洋協會指定的海試規程,“蛟龍”號海試最基本的條件是風不超過3級,浪不超過4級。海試現場總指揮經請示“蛟龍號”海試領導小組,決定向南前進。

  在“向陽紅09”船前往備選B區的途中,雖然逐漸遠離副高強梯度區,風浪有所減小,但由於要經過赤道輻合帶,有對流雲係發展,造成短時強降雨。在這種情況下,“向陽紅09”船穿過備選B區,繼續向備選C區前進。

  “對備選C區我們其實並不熟悉,風浪也不小。”金建才説,“但這裡相對原定海域情況好得多,海底情況同樣符合海試要求,可以進行海底取樣等科學研究。因此,我們決定,海試就在這裡進行。”

  來自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綜合分析顯示,預計海試區域幾天又將迎來一次風浪過程,“蛟龍”之行,依然艱險重重。

  勇士:深海探索的前行者

  21日,8時許,剛剛駕駛“蛟龍”號突破4000米深海的潛航員葉聰、崔維成、楊波依次出艙。

  從水壓高達400個大氣壓的深海重新浮出水面,再次呼吸到新鮮空氣後,三名勇士寫滿疲憊的臉,笑了。海試隊的隊友們都過來拍拍他們的肩膀,無聲地祝賀。

  自古以來,人類就對蔚藍色的海洋充滿了憧憬,渴望有一天潛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32歲的小夥葉聰做到了。在過去40次駕駛“蛟龍”成功探訪深海,每一步都往深海更進一步。

  熟悉葉聰的人叫他“深海的哥”。其實,葉聰不僅是載人潛水器的駕駛員,更是一名科研和設計人員。他全程參與了“蛟龍”號的研製過程。

  “‘蛟龍’凝聚了上百個科研單位和企業上千名科研人員多年的心血,光702所就有百餘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葉聰説。

  21日中午,大洋協會一間普通的辦公室裏,76歲的“蛟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歪在椅子上睡著了。

  在過去的3天裏,緊盯“蛟龍”動態的老人一共只睡了4個小時。

  “幹了一輩子海洋,能看到‘蛟龍’號一步步由‘淺藍’潛入‘深海’,標誌著我國深海技術的一步步突破,非常高興。”徐老説。

  有人説,這位老人生命的高度,有一種獨特的衡量--“蛟龍”號深潛的深度。

  他畢業設計做的是水面艦船,工作後接受了水下潛艇結構的研發任務,專業慢慢從水面“潛”到了水下。

  “我的腦海中,經常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我們的潛航員駕駛著我國自主建造的深潛器,在大洋深處航行,帶回各種礦物資源、前所未見的物種,造福我們的社會和人民。”徐芑南説,“等到那一天,我覺得我的使命可以算完成了。”(記者 羅沙 余曉潔)

責任編輯:張洋

熱詞:

  • 載人潛水器
  • 蛟龍
  • 蛟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