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老兵帶病堅持跑川藏線稱死了頭也要朝著西藏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5日 09: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川藏線被中外地質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路”。(戴成華 攝)

  從成都出發西行,翻過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嶺,跨過14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急流,就到達了路的盡頭——拉薩。

  這條路,就是連接雪域高原和內地戰略運輸大通道的川藏公路。這條長3176公里的路,是當年10萬築路大軍用“每前進一公里就有一名戰士倒下”的巨大代價,從落差數千米的懸崖絕壁上一米一米艱難“摳築”而成。這條路,被中外地質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路”。

  成都軍區川藏兵站部因路而生。57年來,一代又一代官兵,奮戰川藏線,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艱險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的奇路壯歌。

  百步有險情,十里埋忠骨,在他們心中使命高於生命

  玉蘭花開的日子,就是川藏兵站部官兵上線執行運輸任務的時候。

  今年3月,玉蘭花又開了。第一次隨班長張天志上線的新兵吳國軍望著左側的懸崖和右側的峭壁,緊張得背上直冒虛汗,他小聲地問:“這車怎麼開呀?車比路還寬啊!”

  張天志衝小吳笑了笑,説:“壯起膽子開。多跑幾趟,膽練大了,就不怕了!”

  的確,張天志説得對,川藏線到處都是“鬼門關”,光有過硬的駕駛技術還不夠,沒有那麼一股子英雄氣,是跑不下來的。

  這是怎樣的一條路呵?!全線高山峽谷地段1300余公里,坡道路段佔了86%,最小轉彎半徑為12米,夏秋泥石流、塌方、飛石、水毀災害不斷,冬春雪崩、冰凍頻發……

  一年夏天,某汽車團副教導員李顯文帶車隊行至西藏迫龍天險處時突遇泥石流。眼看幾十台汽車和物資就要被吞沒,連長楊興春等9人挺身而出,跟隨李顯文駕車突圍。此時特大山崩發生了,巨大的山體將10名勇士連人帶車吞沒了。“十英雄”的壯舉,如今已定格為川藏線上最大的一塊紀念碑。

  這樣的危險時時威脅著川藏線官兵。那年夏天,時任部長張全林帶領車隊行至波密縣境內的102道班時,突遇山體滑坡,鋪天蓋地的山石將懸在半山腰的公路削去一半。頭上是不斷滾落的飛石,身旁是萬丈深淵。等,只有死路一條,他們決定突圍。大家鍬鏟手刨,一條便道很快從絕壁上顯露出來,車隊在泥水中緩緩向前。正當最後兩輛車準備通行時,幾塊石頭突然從天而降,戰士黃煜不幸被飛石擊中。

  戰友們一路飛奔,將黃煜送到扎木醫療所,醫生們內疚地説:“傷得太重,我們無能為力!”戰友們圍站病床邊,守著面無血色的黃煜,誰也不肯離去。張全林流著淚,輕輕把黃煜抱在懷中。黃煜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是:首長,求你件事,我死後,不要告訴我爸媽,就把我埋在路邊……

  百步有險情,十里埋忠骨。兵站部組建57年來,先後有658名官兵長眠在千里川藏線上。

  班長徐思平,1993年在海拔4800米的東達山上遇險,危難關頭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戰友,臨終前只留下一句話:“我的車呢?我還要開車。”

  戰士黃顯春,1994年4月9日在牛塔溝地段因搶救戰友被飛石擊中,犧牲時手中還緊握雪鏟。

  參謀王德勤,2001年9月27日在二郎山組織車隊返回時因雨大路滑所乘車輛翻入路邊深溝受傷,搶救無效犧牲……

  川藏線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海拔5347米,高寒缺氧,氧氣含量僅為內地的60%,平均氣溫-6℃,最低氣溫-40℃。一年七八趟進藏運輸任務,幾乎每趟都有官兵飽受高原反應折磨之苦。甚至有人沒等氧氣瓶送來,就倒在了高原,犧牲在了路上。

  57年來,兵站部累計出動車輛100多萬台次,運送物資450多萬噸,行駛里程多達33億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8萬多圈。

  一次次生死曆險,一次次踏上征程,在他們心中奉獻是軍人本色

  “氧氣吃不飽,六月穿棉襖,冷饃就雪團,生死在分秒。”這是川藏線汽車兵生活的真實寫照。

  面對艱險川藏線,汽車兵從來沒有選擇退卻。上線,這是川藏線官兵的職責與使命。一代又一代川藏線官兵在這條生死線上一跑就是57年。他們經歷的艱險、經受的苦累、作出的犧牲與奉獻實在太多。

  全軍紅旗車駕駛員、某汽車團四級軍士長韓忠強,在川藏線一幹就是13年。13年來,連隊執行的58趟進藏運輸任務他一趟也沒落下。58趟任務中,他10余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始終沒有退縮。

  2004年4月,他隨部隊上高原。那天,車隊行至業拉山,與地方車會車時,由於雪大路滑,剎車用力過猛,車子一下子橫滑到了懸崖邊,右後輪懸在崖沿上。同車的新戰士嚇得“哇哇”直哭,他也驚出了一身冷汗。很快,他穩定情緒,點火,挂擋,加油……隨著幾下令人心驚肉跳的晃動,車體緩緩脫離險境。

  一次次生死曆險,一次次踏上征程。韓忠強從沒有後悔過自己當高原汽車兵的選擇。他説:“‘川藏線人’就是這樣。”

  被官兵們譽為“鐵騎神醫”的某汽車團四級軍士長劉本智,在川藏線跑了10多年,靠多年收尾救急經驗,練就了“妙手回春”的修理絕活兒:聽聲音可識故障、看排煙可查癥結、摸部件可判問題、聞氣味可定原因。多年來,他一直毫無保留地將這手絕活傳授給團裏的技術骨幹。

  得知他有一手絕活兒,一位地方汽車修理廠老闆,多次勸他脫軍裝與自己合夥賺錢。劉本智卻不為所動,他説:“技術是部隊培養出來的,只要部隊需要,我就會在部隊幹,只有這樣才對得起這身軍裝。”

  百戰奇路終不悔。在三千公里川藏線上,處處傳誦著兩代甚至三代人接力奉獻的動人故事。

  那年,在川藏線戰鬥了20多年的雅江兵站副站長馬柯長因公殉職。臨終前,他拉著妻子陳桂蘭的手,留下一句話:“等兩個孩子長大後,還讓他們上川藏線。”

  陳桂蘭含淚點頭,馬柯長微笑閉眼。孩子還小,上不了川藏線,陳桂蘭自己先來了。她找到領導:“柯長走了,能不能讓我以一名隨軍家屬的身份,到他工作的雅江兵站給官兵燒火做飯?”

  領導同意了,官兵們流淚了。15年後,陳桂蘭兌現自己對丈夫的承諾,將兩個從軍校畢業的兒子“攆回”了川藏線。

  在川藏線上戰鬥了30多年、上了180多趟線,如今已是兵站部“老人”的兵站部政委杜宜凱動情地説:“在兵站部,像馬柯長這樣的‘父子兵’還有上百對,他們任勞任怨,默默戰鬥在“生死線”上,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三不倒’精神作支撐,不可能堅持到今天的。”

  “鐵馬神醫”何明壽在川藏線上工作了40多年,退休後不僅自己留下來繼續發揮餘熱作貢獻,還把唯一的兒子何躍斌也送上了川藏線;在“生命禁區”奮鬥了一輩子的軍醫吳平,如今與同為軍醫的女兒吳軍一起踏上了雪域高原巡診路……

  某汽車團老班長張開兵為多給邊防送一些戰備物資,帶著胃被切除70%的病殘之軀堅持工作。領導和戰友紛紛勸他下線,他流著淚央求:“比起那些犧牲和受傷致殘的戰友,我已經很幸運了,就讓我再多跑幾趟川藏線吧!即使哪天我倒下,頭也要朝著西藏方向!”

  軍嫂今別“望夫橋”,汽笛聲聲報平安,他們靠科學發展“踏平坎坷成大道”

  位於夾江的某汽車團營區外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橋,當地人叫它“望夫橋”。

  過去,每當汽車兵上線執行任務,成群結隊的軍嫂就天天站在這座橋上,翹首西望,焦慮地期盼丈夫早日平安歸來。

  汽笛一響,數呀數,看呀看,淚水早已在眼裏轉了一圈又一圈。當透過車窗看到自己丈夫的那一刻,終於再也忍不住了,熱淚奪眶而出。那是欣慰的眼淚,幸福的眼淚,丈夫終於平安回來了。

  數完了,看過了,仍不見丈夫的身影。那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哭喊聲便會轟然響起。有軍嫂一哭,大家都跟著哭;官兵流淚,老百姓也跟著流淚。

  如今,6年過去了,不僅汽車團的“望夫橋”上沒有軍嫂望夫了,就連整個兵站部再也沒有響起妻子痛失丈夫、官兵痛失戰友的悲壯哭聲。

  昔日生死運輸線,今朝安全大動脈。在川藏線上戰鬥了28年、跑了156趟川藏線的兵站部部長龐闊深有感觸地説:“2005年以來,兵站部黨委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狠抓安全工作,創造了連續6年‘零亡人’的奇跡。”

  這條不平凡的探索之路、創新之路,是怎樣走過來的?

  打造“數字化川藏線”,讓千里險路指揮通信順暢。過去,由於通信不暢,車隊上線執行任務,通信基本靠吼,指揮基本靠走。就是砸鍋賣鐵,也得解決“動中通”難題。多年來,兵站部黨委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解決這一難題的決心始終如一。他們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打造“數字化川藏線”。如今,已建成了鏈結全軍的光纖通信網和部、團局域網,研製開發了集“衛星定位、通信、網絡”等先進技術于一體的“川藏公路軍事運輸指揮自動化系統”,實現了對遠程目標的實時動態指揮、定位監控和調度指揮,使運輸效益和安全效益成倍增長。

  完善制度機制和改善裝備,兵車行千里處處有管理。每次執行任務前,他們都要根據季節、氣候、路況等特點進行安全分析、風險評估,完善處置突發事件的措施預案。他們建立了科學高效的安全運輸指揮機制,每次車隊上線,師團領導跟車上路,現場指揮。同時,他們還根據遂行任務特點,研發了川藏公路軍事運輸指揮自動化系統,為運輸連隊配備衛星定位終端設備,為上千台車輛安裝車載電臺,為營連幹部配發手持對講機,實現兵站部指揮控制到團和營連、營連指揮控制到單兵單車,有效提高了運輸指揮效率。

  6年間,奇路漫漫汽笛聲聲。他們累計出車3萬餘臺次,運送進藏物資28萬餘噸,行駛2.3億多公里,未發生一起等級以上事故。近日,軍委和總部首長對他們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

  短評

  胸懷使命 服務人民

  舉世聞名的“西部奇路”——川藏線,是一條祖國內地連接西藏邊疆的經濟和國防運輸大動脈。57年來,一代又一代川藏兵站部官兵,發揚人民軍隊勇於犧牲、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做到了“完成任務好、部隊形象好、安全穩定好”。他們的先進事跡值得全軍官兵學習,他們的崇高精神值得大力弘揚。

  學習川藏兵站部官兵,要學習他們胸懷祖國,甘於犧牲奉獻的品格。在這條奇路上,先後有658名官兵犧牲,1800多人致殘。是什麼力量和信念支撐他們前赴後繼犧牲奉獻,那就是胸懷使命,服務人民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心裝祖國,心繫西藏建設發展的強烈使命感。

  學習川藏兵站部官兵,要學習他們一往無前,敢打必勝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3000多公里的川藏線,自然條件極其惡劣,到處都是“鬼門關”,對這支部隊來説,時時都在打仗,處處都在拼搏,天天都在長征,在艱難困苦面前,在死神威脅面前,他們眉不皺、眼不眨、腰不彎,視死如歸。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出了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學習川藏兵站部官兵,要學習他們銳意改革,勇於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我軍建設正處於轉型的重要階段,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只要像川藏兵站部官兵那樣,謀科學發展之策,尋安全發展之舉,立創新發展之規,就一定會實現科學、安全、協調、持續發展,從而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

  當前,在我軍緊緊圍繞貫徹主題主線重大戰略思想,全面推動部隊科學發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務的各項建設中,只要我們以川藏兵站部官兵為榜樣,有“艱險多嚇不倒、條件差難不倒、任務重壓不倒”的昂揚精神狀態,就一定能開創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責任編輯:汪蛟龍

熱詞:

  • 科學發展觀
  • 兵站部
  • 官兵
  • 鬼門關
  • 部隊
  • 望夫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