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中國可能採用高技術阻止美刺探解放軍潛艇情報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01日 14: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資料圖:美國海軍監測船

  據日本“外交家”網站5月29日刊文稱,海上安全,尤其是東海和南海的安全,仍然是中國、美國、日本和其它國家的重要議程,各方需要通過對話解決海上衝突。過去兩年發生的事情加劇了這些國家間的緊張關係,從而促進了官方和非官方對話;這其中就包括上海社科院與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共同舉辦為期兩天的會議。上海會議引發的爭論立即顯示了對話的價值,但同時也暴露了對話的局限性。

  日媒文章稱,5月初,中國和美國官員試圖通過高層對話建立脆弱的海上合作機制;這很好的反映了國家利益引發的衝突和不充分理解帶來的衝突之間的差別。眾所週知,對話不一定能夠改善國家利益引發的衝突,但卻能幫助緩解不充分理解引發的衝突。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專家李楠教授認為,面對國家利益引發的衝突,對話實際上會減少信任。就像中國解釋其積極防禦或“反介入”和“區域拒止”戰略一樣。當美國試圖向中國解釋“海空戰”理論時,對話可能也會同樣效果不佳。儘管該理論仍然模糊,常被描述用於針對類似伊朗這樣的敵人、試圖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樣的情況;卻可能引發北京對其中包含更大政策的擔憂。

  此外,因為正式出現在2010年2月發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之中,許多中國人認為,“海空戰”理論實際上是個戰略而非只是一個概念。類似的,中美兩國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著根本不同的解讀;一個主要的差異就是是否允許外國軍隊在本國200海裏經濟專屬區內進行軍事活動,或者進行軍事活動。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不斷增長的自信導致其對經濟專屬區觀念的擴展,以及將外軍可以在經濟專屬區內進行軍事活動的概念狹隘化。這些活動必須是和平的,而中國一些人並不認為非軍艦進行的情報蒐集活動是和平的。另一方面,美國不僅主張此類信息蒐集活動完全符合國際法,還認為自己有義務經常探測經濟專屬區,以維護全球公海自由。

  日媒文章稱,但是,實際的海上情況仍然在不斷發展,並非僅僅是對國際法的解讀問題。例如,據中國學者所稱,中國可能發展高技術凍結美國對其潛艇的情報蒐集活動;這導致美國“無暇”號海洋監察船在2009年3月蒐集情報時,遭到中國船隻距其100碼的地方駛過船頭。未來,中國可能會引入新的技術手段阻止美國監測解放軍的軍事活動。

  日媒文章稱,其中,政治措施也是中國用以阻止美國軍艦刺探其潛艇信息的手段。中國將與印度和巴西等金磚國家合作,阻止美國軍艦此類活動。印度和巴西也反對外軍在本國經濟專屬區進行軍事活動。在5月份的另一個論壇上,中國學者提到,30年後,當中國海軍真正具有全球能力之時,或許會在拉美擁有軍事基地;那時,就輪到中國通過刺探美國經濟專屬區來侵擾美國了。

  日媒文章稱,據稱,對中國長期意圖和能力的擔憂是在該海域引發不確定性的主要驅動因素。目前,還沒有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足夠修改能夠澄清由衝突國家利益帶來的不同解讀。同時,奧巴馬政府應該推動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生效,因為未能生效該公約向世界傳遞了如下信息,即美國制定了自己的仲裁規則,而非維護以全球規則為基礎的系統。

  然而,對話能夠幫助包括有共同國家利益在內的情況。例如,隨著潛艇活動在西太平洋增加,出現事故基本上不可避免。冷戰時期,前蘇聯潛艇平均每年發生一次碰撞,美國潛艇或許每三年發生一次碰撞。而最近,一艘法國核潛艇和英國核潛艇試圖在同一位置隱蔽時相撞;這證明,即使是親密盟友也可能發生誤撞。因為缺乏像美蘇1972年簽署的《海上防止事故協定》,地區大國未能有所準備,以在此類事故等緊急狀況發生時進行幫助。而這一情況也就像是日韓之間,以及中美之間一樣。

  日媒文章稱,儘管存在利益衝突,各種合作仍然能夠實現。一種合作就是增加透明度(最近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似乎證明,其有興趣進一步增加軍事透明度)。另一種合作活動是建立額外類似《防止海上事故協定》的協定,以及利用已經存在協定的基礎上。一個現存重要的、但未被使用的協議就是1998年簽署的《海上軍事合作協定》。直到最近,該協定幾乎失去作用,因為中國不願意迅速給美國發放證件。第三種就是,加強雙邊和多邊人道主義救災合作。最後,追求更多的共同發展,當緊張出現時也不停止;就像中國2010年在撞船事件後,仍然在東海進行共同能源開發。

  日媒文章稱,無論考慮何種合作,毫無疑問的是,各種多邊努力已經進展到海上軍事力量。例如,《亞洲打擊海盜及武裝搶劫船隻的地區合作協定》是第一個地區政府間為促進和加強在亞洲進行此類合作的協定。自從2006年生效以來,大約17個國家加入了這個協定。該地區的國家還共享艦船航行信息,及開展聯合巡邏。這些活動在未來將繼續增加,這些措施建立在航行自由的共同利益基礎之上;至少與海上商業交通線有關。

  除了有限的合作措施之外,在最近的傳統最壞打算思維帶來的挑戰中也存在一些希望。例如,國家間對包括南海和東海在內水域的能源競爭感到焦慮。但是,其他國家認為,實際上,地理數表不支持這樣的擔憂,因為油氣資源足夠供應15-20年的能源需求。到那時,中國已經建立了真正的藍水海軍艦隊,可以保衛自己的海上交通線,並確保自己的能源消耗。考慮到這點,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克裏斯汀-帕斯摩爾(Christine Parthemore)指出,通過更多關注共同持久的擔憂(例如,氣候變化帶來的漁業資源日益枯竭和環境影響),許多國家將能夠更好的利用其擔心。在這些問題上,許多國家都渴望且需要合作。

  日媒文章稱,最近,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戰略與軍事對話中,提升了在人道主義救援、救災和打擊海盜上開展共同合作與演習的觀念。這正是需要逐步展開的事情,可以幫助探討建立自信的措施,能夠帶來真正的好處。所以,很有必要在未來執行這樣的措施。但是,中國和美國想問彼此棘手的問題,一些只是反映美國對可能在亞洲失去投送海空軍力量的擔憂;而中國則擔心它不能擴張,使自己同時成為海洋和陸地大國。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中國如何看待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在2010年發表的聲明。該聲明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

  日媒文章稱,這樣就清楚了,國家利益限制了西太平洋,及其周邊的合作水平和步伐。該地區的合作將會增加,但在這些擁堵又懸而未決的海域仍然脆弱。或許,美國不得不適應中國的崛起和隨之而來的自信;而中國也必須承認,美國保持著海上的統治地位。(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