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俄刊:殲-20是比F-35更危險的T-50競爭對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7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5月23日報道,俄《航空工業》期刊日前指出,2010年俄航空工業大事是國産第5代殲擊機原型機T-50開始進行飛行試驗,但是這還不能確保該項目的成功,其出口前景也不樂觀,甚至會受到中國殲-20戰機研發進程的影響,面臨嚴峻挑戰。

  俄國防部宣佈準備在2020年前採購大約50-70架新一代戰機T-50,之後採購數量可能會增加到150架,甚至是200架。不過對於T-50來説,這種採購規模相對不大,很難達到項目研發、技術改進、批量生産準備等鉅額投入的預期。當然,採購規模不大不僅僅是軍方希望儘量少投入多産出的立場問題,主要還是受到國家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限制。因此T-50項目繼續發展下去的極為重要的因素是尋找國際夥伴,從而分擔飛機研製方面的經濟負擔,擴大有保障的訂單規模,同時對其外銷國際市場也有重大意義。作為傳統軍事技術和國防工業合作方面的戰略夥伴,印度的加入確保了T-50項目的不可逆轉性。去年12月21日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印期間兩國簽署價值2.95億美元的印度版第5代殲擊機FGFA草案設計合同,成為印度加入T-50項目的正式標誌,其意義甚至可能超過了T-50原型機的首飛。如果説去年1月29日T-50首飛是俄羅斯新一代殲擊機研製項目技術成熟的令人信服的證據的話,那麼12月21日俄印聯合項目合同的簽署則確保了其商業和工業未來。

  可以説,能否實現第5代殲擊機項目的能力完全取決於國家經濟的總體實力。相比之下,目前已經成功實現F-22項目、正在落實F-35項目的美國的國內生産總值高達14.3萬億美元,此前有著豐富的第4代殲擊機研製經驗;中國GDP總量約為8萬億美元,有第4代殲擊機研製實踐,目前已開始全面落實第5代戰機殲-20項目;日本GDP為4.4萬億美元,有許可生産第4代戰機的經驗,有參與研發第5代戰機的意向;印度GDP總量3.4-3.6萬億美元,許可生産過第4代戰機,去年決定參與以T-50為基礎的第5代戰機FGFA項目;韓國也宣佈研製第5代殲擊機,有消息稱印尼將會參與韓國項目,這兩個國家的GDP總和約為2.3-2.4萬億美元,此前都沒有參與過第4代戰機研製項目;GDP總值分別為2.1萬億、3000億美元的法國和瑞典雖然擁有強大的自成體系的航空製造流派,發展了相當優異的第4代殲擊機,卻放棄研製第5代戰機,面臨在今後15到20年內退出前景戰機市場的威脅。法瑞兩國放棄第5代戰機項目的部分原因是國家缺少軍事政治威脅,主要原因則是受到金融和經濟的制約。簡單地説,這些國家的經濟規模不夠大,不足以保障實現費用極其高昂的新一代戰機研製項目。

  俄媒稱,國家軍事政治現狀決定俄羅斯必須擁有國産第5代戰機。要知道,在遠東地區與俄羅斯接壤的日本對俄方有正式的領土訴求,中國則有“潛在的”要求,中日兩國都極有可能擁有第5代殲擊機,甚至包括重型殲擊機。而在俄羅斯的西部和南部方向,一些國家公然推行反俄外交政策,比如波蘭或格魯吉亞,同樣完全可能會從美國採購第5代殲擊機F-35。雖然從軍事角度來看,俄羅斯必須研製T-50,但是國家國內生産總值僅為2.3萬億美元,處在確保新一代戰機項目能夠實現所必須的經濟門框的最低層面上,而且俄經濟的實際購買力指標也只相當於法國的水平,在採購第4代戰機方面都有較大困難,這實際上意味著俄羅斯或許有能力單獨研製出第5代殲擊機,但未必能夠大量採購新飛機。不過,印度加入後,兩國GDP總和接近6萬億美元,從而擁有了確保實現第5代戰機項目的經濟基礎。近年來印度軍事野心不斷膨脹,軍事實力增速幾乎超過了國家經濟和金融實力的增幅。哪怕是最保守的估計,印度空軍今後對第5代殲擊機的需求量為300架,實際採購數量可能遠遠超過這個數字,考慮到印度空軍必須保持對巴基斯坦空軍的全面優勢、至少達到和中國空軍均衡態勢的需要,以及印度海軍艦載版FGFA的採購需求,印軍新一代戰機的採購總數可能會達到400-450架。這樣算來,俄羅斯T-50及以其為基礎的印度版FGFA戰機量産後在兩國的訂單總和至少為350-370架,最多600-650架。

  但是,T-50/FGFA的出口前景並不樂觀,進軍國際銷售市場的時間不會早于2018-2020年。這意味著,任何有關這種戰機向第三國出口前景的預測都不會非常準確,因為屆時的世界很難預測。不過,決定其出口潛力的主要因素今天已經非常明顯,除了未來武器市場整體狀況、武裝衝突等級和世界經濟狀況之外,最為重要的制約因素還有飛機造價、中國第5代殲擊機殲-20項目的進展以及無人航空系統的發展動態等。造價高低決定著相對不大國家購買這種飛機的能力,目前根據2010年的價格水平估測,T-50造價約為8000萬到1億美元,所有購買過蘇-30戰機的國家都有能力購買,至少在價格方面對美國的F-35具有優勢,對未來的中國殲-20也有一定的競爭力。總之,控制T-50造價,避免其大幅上漲,具有原則性的意義,顯然將是俄印研製方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考慮到在戰機造價方面機載電子設備,包括多功能一體化無線電電子系統佔相當大的一部分,因此降低飛機總體造價的方法之一自然就是向國際市場推銷配備簡化版機電設備的機型,比如不帶機頭和機翼天線的機載雷達;T-50的出口規模還取決於中國第5代殲擊機的研製速度,對T-50來説,中國殲-20可能是比美國F-35更危險的競爭對手。俄制戰機主要銷往推行獨立外交和國防政策的國家,這些國家通常不會採購美國武器裝備,在這些市場上中國至今暫時沒有強有力的出口産品,俄羅斯要麼具有壟斷地位,要麼僅與歐洲人競爭,但是一旦中國第5代戰機走向國際市場,必將導致T-50和殲-20的直接和間接競爭;另外,T-50的市場規模還取決於新技術趨勢,其發展可能會導致有人駕駛戰鬥航空裝備變得不再有重大價值,今天這種風險主要來自攻擊型無人航空系統領域的進展,現在只能寄希望於到2020年前這一因素暫時不會對有人駕駛殲擊機市場産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目前來看, T-50最有可能的進口國是除了中國之外擁有俄制重型殲擊機蘇-27、蘇-30的國家,不過這些國家採購T-50替代蘇-30時可能不會按照1:1的比例,最多僅會達到1:1.5。最有前景的出口市場是出於政治動機不會考慮採購中國殲-20的東南亞國家,首先是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越南已經採購了24架蘇-30MK2和12架蘇-27SK/UBK,加上對中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的擔心,極有可能率先採購T-50,潛在訂單規模為24-36架,潛在風險在於越南軍方的保守態度以及和蘇-35的競爭;馬來西亞採購了18架米格-29N和18架蘇-30MKM戰機,米格-29N和F-18D戰機的退役可能會刺激馬來西亞採購T-50,潛在訂單為12架,不過必將會面臨美國F-35的有力競爭;印尼采購了16架蘇-27SK/SKM和蘇-30MKK/MK2,今後仍有採購俄制重型殲擊機的傾向,潛在訂單12架,但是印尼在有可能採購美國戰機之外,還有加入韓國第5代殲擊機項目的計劃。

  此前採購了44架蘇-30MKI/A殲擊機的阿爾及利亞進口T-50的概率同樣較高,潛在訂單規模為24-36架,但也存在國家軍政領導人立場西化、親俄精英階層勢力逐漸削弱、中國殲-20有力競爭的不確定因素。一些前蘇聯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也是T-50值得期待的市場,其中哈薩克斯坦此前採購了大約38架蘇-27,今後可能會在中國軍事威脅增加的情況下採購24架T-50,但也存在遭到阿富汗塔利班入侵無力採購的風險。利比亞也有一定的可能採購12架T-50,但是風險較大,主要是國家政治傾向不確定。

  非常遺憾的是,此前大量採購蘇俄武器裝備的傳統市場,如伊朗、敘利亞等,採購T-50的概率並不大,特別是俄政治領導人決定禁止向敘利亞供應“伊斯坎德爾-E”戰役戰術導彈系統,禁止向伊朗供應S-300PMU-2防空導彈系統,嚴重損害了雙邊軍事技術合作,中國則趁虛而入,有可能逐步控制這些國家的武器市場。敘利亞此前採購了24架米格-29M2,今後有可能採購24架T-50,但是俄方面臨美國和以色列施壓、中國強力競爭、敘利亞經濟困難及政權更迭的風險。此前採購了24架蘇-30MK2殲擊機的委內瑞拉同樣有可能繼續加強與俄羅斯的軍事技術合作,有可能採購18架T-50,但同樣存在政權更迭和中國産品強力競爭的威脅。

  但是,T-50的出口市場也可能會出現一些黑馬,10到20年後甚至會進軍現在甚至難以想像的市場,比如泰國、緬甸、阿根廷、巴西,甚至是法國 、德國和意大利。畢竟泰國此前幾乎成功採購6架蘇-30MKI殲擊機,已經採購了32架米格-29B/SE/UB的緬甸一旦經濟大幅增長,也有可能採購T-50,巴西決定大量採購和許可生産的“陣風”戰機到了2035年將不再具有任何優勢,加上與之對抗、試圖保持地區力量平衡的阿根廷,同樣都有可能採購新一代戰機,哪怕是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在沒有第5代戰機項目的情況下,很難預測在2035年後是否會出現對新一代戰機的需求。總之,無論如何,在21世紀上半葉,T-50都將會和美國F-35、中國殲-20構成第5代殲擊機市場上三足鼎立的局面,從而確保俄羅斯的世界航空裝備大國地位。(編譯: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