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美軍F-22和F-35或成中國四代戰機反面教材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15日 12: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F-22安裝的機載制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

  F-22“猛禽”,作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裝備部隊的第四代戰鬥機,因其強大的“4S”能力——超音速巡航、超音速機動、超視距攻擊、超級隱身,而成為眾多軍事迷心目中的明星。但就是這種被美國空軍寄予厚望的王牌戰機,近年來卻事故頻發,發生各類故障的消息不絕於耳。日前,美國空軍又決定對F-22“猛禽”戰鬥機在常規訓練時的飛行高度進行限制。根據美國空軍航空作戰司令部下達的這一最新命令,F-22的飛行高度被限制在7600米以內。導致航空作戰司令部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F-22安裝的機載制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

  機載制氧系統存在嚴重缺陷可能導致飛行員因缺氧而昏迷

  原來,美國空軍航空作戰司令部在調查中發現,軍方作戰飛機裝備的制氧系統可能存在著缺陷。而這很可能是導致去年11月17日F-22戰機在阿拉斯加墜毀的根本原因。

  飛機制氧系統負責戰機在高空飛行過程中産生氧氣,並向飛行員面罩提供適合呼吸的混合氣體。而調查顯示,在F-22墜機事故中喪生的飛行員傑弗裏哈尼上尉在事發前很可能嚴重缺氧並因此陷入昏迷狀態。

  我們再來看2009年的一起相似事故。2009年3月25日,美軍一架F-22戰機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愛德華空軍基地東北56公里處墜毀,試飛員當場死亡。遇難試飛員名叫大衛庫萊,曾在美國空軍服役21年,飛行經驗豐富。他2003年加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美國空軍飛行員組成的F-22聯合試驗部隊的成員,事故發生時正在對F-22戰機進行測試。

  美國空軍隨後就事故原因展開調查。而最後公佈的調查結果與此次事故驚人地相似,就是F-22的機動性超出了飛行員的生理承受極限,使得飛行員在做大過載機動動作時昏迷而錯過了最佳跳傘時機。現在看來,當時得出的大過載導致昏迷的結論和缺氧不無關係。

  根據此次美國空軍航空作戰司令部的評估,在1.5萬米和更高的高度飛行時,如果向面罩供氧的活動停止,飛行員將會在10秒鐘內喪失意識。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飛行員根本來不及將飛機降低到能夠呼吸到充足氧氣的高度。而此次為什麼將F-22飛行高度限制在7600米?因為這個高度被認為是安全高度的上限,戰機在這個高度以下發生機載制氧系統停止運轉的情況,飛行員將有足夠的時間將飛機高度降低至5400米——飛行員在這一高度無需佩戴氧氣面罩便可自由呼吸。顯然,目前在F-22供氧系統的缺陷難以短期徹底解決的情況下,先限制戰機飛行高度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猛禽”戰機事故率高

  F-22“猛禽”戰機每架生産成本高達兩億美元,如果把研發成本算進去,每架甚至高達3.5億美元。但就是這種單機造價貴過13噸黃金的飛機,從“一類事故”的發生比率來看,反而是美國空軍中事故率最高的戰機。

  2007年,F-22前任設計師奧爾森甚至起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隱瞞隱身塗料缺陷。奧爾森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資歷可謂相當深。他于1979年就開始為臭鼬工廠工作,主要負責研發用於F-117的新式隱身複合材料;20世紀80年代,奧爾森又在F-117和諾思羅普的B-2項目間來回奔忙;1995年,奧爾森最終加入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材料和工藝處理小組,致力於F-22的低可探測性系統工作。

  工作期間,奧爾森發現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隱形塗料的質量存在問題,但其上司多次明確告訴他不要在會議上與任何美國空軍官員交談。最終奧爾森于1999年因“不聽話”被解雇,但他認為隱身問題並未在他離職後得到妥善處理。無情的事實果然被他言中,2008年3月,一架F-22因進氣道內的一小片隱形塗料脫落,最後捲入普惠公司F119發動機,導致風扇葉片被打壞,進而造成了重大飛行安全事故。

  根據美國空軍公佈的數據,F-22自從服役以來總飛行時間只有7萬小時,但出現了6次“一類事故”。而“一類事故”是指造成的損失超過100萬美元的重大事故。這一“成績”令“猛禽”成為美國空軍現役戰機中飛行事故比率最高的戰機。

  同時,美軍另一款四代戰機F-35同樣被報道有嚴重缺陷。今年年初,五角大樓的一份報告指出,F-35“閃電”II戰鬥機在操控、航電、加力燃燒室和頭盔顯示器等方面存在問題。澳大利亞智庫“澳大利亞空中力量”也曾發表文章,對F-35提出質疑。

  高新裝備的發展要重視高性能與高可靠性的統一

  從武器裝備自身發展的基本規律來看,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矛盾。一開始,美國空軍對F-22的定位就過高,要“全面掌控21世紀的天空 ”,要“在未來20年沒有對手”。因此,對F-22提出的指標過高、性能過全,顯然這種“高、大、全”的設計理念和性能要求導致其必然存在潛在的重大技術風險。

  為了打造一個全能的“空戰神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把超過1000份轉包合同發包給40個州的公司。這個龐大的攤子使它很難對眾多公司的生産和進度進行嚴格的監管,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監管漏洞,這也導致研發費用不斷“膨脹”,許多國會議員甚至只是在為他們的轉包商辯護,而不是從F-22的性能來考慮問題。

  同時,片面追求高性能帶來的另一個弊病就是沒有通盤考慮後續的使用和保障費用,直接導致“用不起”。美國國防部的測試報告顯示,F-22每飛行一小時就要接受30個小時的保養,使每小時飛行費用達到4.4萬美元,而其前身F-15的每小時飛行平均費用是約3萬美元。甚至F-22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透明座艙蓋也出了問題,2006年曾使一名飛行員被困數小時。根據使用情況看,其壽命只有18個月,每超過18個月的飛行時間,座艙的隱身性能就會失去。18個月就要更換一次座艙蓋可謂代價高昂。

  而美軍從F-22身上得到的教訓到了F-35身上,就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為了削減成本,F-35實際上在隱形能力、靈活性和高速性方面都打了不少折扣。按照美國空軍未來的作戰模式,F-22突破敵方防線後,大批F-35應隨之跟進。但如果沒有F-22的“破門”和保護,F-35基本沒有在空戰中獨立作戰的能力。

  以上事實告訴我們,F-22和F-35並不是四代機的成功樣板,相反倒可能是反面教材。我們如果在第四代戰鬥機的性能指標、氣動佈局和結構設計上盲目跟隨美國的腳步前進,其結果可能是東施效顰,投入很大,收穫的可能只是性能難以與對手抗衡卻又失去自身特點的裝備。我們應該以特點取勝,利用性能上的“亮點”求得整體戰鬥力的突破和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