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中國武器發展進入第二個黃金期 重點技術趕超成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6日 13: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在瀋陽亮相的殲-15戰鬥機被認為是中國首艘航母所配艦載機。(資料圖)

  中國開始“兩彈”項目時,一輛汽車、一架飛機還都不能獨立製造,在此薄弱基礎上起步,十幾年內就完成了“兩彈一星”項目,創造了世界上研製時間最短的跨越式發展奇跡。當年出於“爭氣”的鼓勁需要,曾宣傳搞尖端武器是“勒緊褲腰帶”,其實若仔細計算,中國在“兩彈一星”項目上的花費總計只有100億元人民幣左右,只相當於每年國家財政支出的2%和年均國防費的12%,這在世界各大國研究核彈、導彈時又是花費最少的。

  當年中國的尖端武器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其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起點高,從起步便瞄準世界先進水平;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中國在接受蘇聯援助的設備、技術時,一開始就掌握著自主知識産權。在“文革”的動亂中,從事“兩彈”研製的知識分子和技術人員還大都得到保護,使這一項目還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繼續發展。中國在尖端武器方面取得的這些成就,為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威懾能力,成為在世界上奠定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1970年“兩彈一星”項目最後完成,1971年聯合國便通過恢復新中國的合法席位並驅逐台灣的“中華民國”代表的決議,其中的因果關係是不言自明的。

  在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中國的常規武器研製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消化蘇聯技術的時期,雖有部分自主創新,卻因原有技術基礎薄弱而未能實現跨代突破,“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又造成許多科研、生産單位處於癱瘓或半癱瘓狀態。鋻於常規裝備與世界水平的差距拉大,60年代後期中央軍委又強調“師團行動騾馬化”,出現了指導思想的倒退,軍隊的訓練和許多日常工作也受到很大干擾。當時許多武器項目的科研指導又出現急躁冒進思想,違反科學規律而按“大會戰”方式搞突擊。例如空軍同時上馬搞殲-8、殲-9、殲-11、殲-12、殲-13,十幾年間卻沒有一種能夠定型。海軍雖製造出新型驅逐艦,艦體建好後卻遲遲缺少相應的雷達等儀器,十餘年後才能形成有效的戰鬥力。無數事實證明,國防現代化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應該靠提高全民全軍的科學素質來解決,不能依照小農經濟的單向思維以短期努力希望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