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中國武器發展進入第二個黃金期 重點技術趕超成功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6日 13: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大閱兵集中展示了1999年以來國防建設的成就。外媒認為,解放軍裝備水平的飛躍極大的提升了中國人的自信心。CFP供圖

  核心提示:如果將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算作中國武器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期,進入新世紀後可謂進入了第二個黃金期。相比之下,第一個黃金期中國軍隊武器的快速發展還是全面模倣蘇聯,第二黃金期的發展特點卻是自主研發,對外購買少量武器只是作為補充,這才有了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希望。

  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的自豪感與自卑感大都與軍隊在對外戰爭中的表現和武器裝備強弱聯絡在一起。從鴉片戰爭失敗直至抗日戰爭時淪陷大半國土,對外戰爭一再失敗和本國武器裝備低劣,導致社會上長期充斥著崇洋媚外的心理。新中國成立後抗美援朝一戰,能與世界最強手打成平局,才逐漸恢復了中國人百年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過頭腦清醒者會看到,中國人民志願軍那時用的多是蘇聯武器。

  經過解放後60多年的發展,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已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作為國家實力標誌之一的軍事力量,在和平時期武器裝備發展水平是體現其實力的重要方面。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軍隊裝備的巨大進步同樣令世界矚目。回顧1949年以後我國武器裝備的發展歷程,它成為中國國家實力增長的一個縮影。

  引進技術、仿製生産奠定國防工業的基礎

  (1950年至1962年)

  近代中國面對世界時,已處於極度衰弱的狀態,其首要原因是社會生産水平仍停滯于落後的農耕方式而錯過了工業化大潮,軍事上也錯過了熱兵器、機械化這兩個歷史發展機遇。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時忙於內戰,國家始終處於分裂混亂之中,當權者重點經營的軍工産業也不過是外國的附庸,國內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都不能製造。

  1949年全國解放時,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工業産值竟列在世界第26位。當時國內幾個兵工廠如瀋陽兵工廠、太原兵工廠、重慶兵工廠等都只能生産少量機槍、步槍等輕武器,連迫擊炮都造不好,更無法生産機械化裝備,彈藥年生産能力也僅能達到1萬噸。相比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蘇、德等國的年彈藥生産量都在200萬噸以上。當時發達國家軍隊已進入了機械化時代,如1950年美國軍隊已是人均20馬力(平均3個人一輛機動車),蘇軍人均5馬力(平均10人一輛機動車),中國軍隊卻是人均0.2馬力,550萬解放軍只有1萬輛戰爭時期繳獲來的汽車(平均500人一輛機動車)。

  世界軍事發展史證明,沒有國家工業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軍隊機械化和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便提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鋻於當時國內工業基礎過於薄弱,中國國防事業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應急購買蘇聯先進裝備,一方面建立獨立的國防體系。上世紀50年代中國重工業建設起步時,我國軍工部門及時補上了機械化這一課,同時在發展核武器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抓住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