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自己動手展開轟轟烈烈大生産 359旅3年改變荒蕪“爛泥灣”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4日 17: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進入[軍事紀實]>>

    1941年,來到南泥灣的359旅官兵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大生産序幕,他們用豐收和成果讓抗戰乃至中國革命度過了缺衣少糧的非常時期。1949年,還是這支驍勇勁旅開始踏上解放新疆的征程,不畏艱險、不懼犧牲,他們要讓南泥灣的種子在新疆開花、結果。全面展現359旅戰鬥歷程,講述359旅傳奇故事。央視7套《軍事紀實》5月2日晚20:03分播出《兵出南泥灣》第一集,《陜北戰歌》,敬請關注。

    62歲年輕城市 記錄一段傳奇故事
 
新疆石河子市,這座城市今年62歲,它是由一群從戰爭硝煙中衝殺出來的軍人們,在佈滿鵝卵石的河灘上用血汗鑄就的一座年輕的城市,這也是石河子市命名的理由。位於城市中心的廣場上,這座用銅鑄就的群像,被稱為軍墾第一犁,它是這座城市歷史起源的標誌性建築,它始於62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農業大開荒運動。從1950年到1954年,5年之中,它用3億6千5百萬公斤的小麥驅走了新疆的饑餓,各族人民把這些墾荒者記在心中,歌頌著他們的傳奇故事。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批解放軍來自哪支部隊?這支部隊又曾經創造過怎樣的輝煌戰績?
 
後來,人們知道這7名拓荒者全部是359旅的官兵 ;後來人們知道359旅在南泥灣開墾了32萬畝良田,用9000萬斤糧食解除了事關中國共産黨生死存亡的經濟危機之後來到了新疆;後來,人們知道這張照片是1950年3月在阿克蘇地區農一師轄區的喀什草湖荒原拍攝的,照片上的畫面與延安大生産驚人的相似。於是,追溯這支光榮部隊的源頭是從南泥灣開始的……

    1939年2月2日,延安寶塔山下,正在召開一個7000人大會,毛澤東要把一個巨大的困難和一個迫不得已的決定向八路軍將士們宣佈。

    此時,抗日戰爭已經到了第3個年頭,八路軍的編制由4萬5千人增加到22萬人。按照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政府核定的60萬軍費供給,八路軍每人每月平均只有6角7分錢的軍費,各抗日根據地出現了糧食、醫藥、棉布、子彈、食鹽以及其他日常用品奇缺的狀況。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陜甘寧邊區,一度到了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用、沒有菜吃、沒有鞋襪穿、冬天沒有被子蓋的嚴重地步。

    隨著國民黨當局反共高潮的到來,蔣介石不僅斷絕了對八路軍的微薄供給,還調動30萬軍隊對陜甘寧邊區的23個縣構築了5道封鎖線。延安已經得不到一尺布、一粒米了。衣食斷供和戰爭的陰雲籠罩在毛澤東的心頭。
 
朱德經過勘察,發現這裡土質肥沃、水源充足,有近萬畝土地可以開墾。1940年秋天到1941年春天,毛澤東在頒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指示之後,正在恒山抗日前線作戰的王震帶領359旅官兵來到南泥灣,拉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由中國軍隊首創的農業大開荒的序幕。

    南泥灣是延安市金盆區的一個鄉,這裡荊棘叢生、沼澤遍地,被老百姓稱為“爛泥灣”,方圓60里多屬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

    艱苦創業  359旅改造 “爛泥灣”

    延安農民唱民謠:

    南泥灣,爛泥灣,荒山臭水臭泥潭。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森林不見山,黃羊狼豹滿山竄,一片荒涼少人煙。

    359旅進來以後,生産和生活都十分艱難,形勢的艱難逼迫他們要在這片荊棘遍野的土地上開闢出未來的希望。王震旅長就把他的3個團放在臨鎮、馬坊和九龍泉,擺開了對荒山野嶺的圍殲陣勢。

    南泥灣大生産是在1941年3月12日開始的,原計劃每人每天開荒5分地,僅僅3天以後,所有的官兵手上都磨起了泡,開荒進度驟然減緩。

    每天開荒13個小時,在高強度的勞動中,官兵們吃的是粗糙難咽的小米,體力逐漸出現了問題。怎樣調劑生活?如何改善伙食?王震在718團5連的廚房裏,召開了一次由司務長、炊事班長和生産營長參加的烹調技術會,並親自教他們做“國共合作飯”。
 
烹調會議之後,朱總司令在《新華日報》上發佈了勞動競賽令。為了讓榜樣的力量感染更多的官兵,359旅把每天開荒一畝以上的人編成了勞動英雄組,接近一畝的組成了生産突擊隊,其他人按成績分甲乙丙三組,實行升級制度。
 
這種把量化動態管理與物質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在南泥灣的荒原上催生了一批勞動模範。717團的李黑旦一天開荒2.5畝,然而,在718團的170人大競賽中,有6人日開荒超過了3畝,李位和趙佔奎分別以3.64畝和4.7畝的記錄被評為邊區的特級勞動英雄。

    在359旅的參軍隊伍中,朱玉寶是年齡最大的兵,他是71歲那年由王震特批入伍的,原因是他有種地的絕技。每當遇到年輕戰士不服氣的時候,他就會從口袋裏拿出一張紙條遞給他們。這是旅長王震、副旅長蘇進和副政委王恩茂親自給他寫的手令。紙條上寫道:“南泥灣勞動英雄朱老漢,現年71歲,參加我軍。茲委任他為本旅農業生産副官,指導各部農業生産,他到各部巡視之時,望各部官兵向他請教,並應很好的招待。”

    在朱玉寶老漢的指導下,南泥灣的平川里長出了玉米、小麥和油菜,山坡上種出了穀子、糜子和土豆。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産的質量和數量,359旅還發明了一種把國營生産和私人利益統籌兼顧的辦法,他們規定:玉米、小麥和稻穀等大宗産品由團、營、連統一種植,各班的地用來種蔬菜,戰士們開出的邊角地,均屬個人,可隨便種植,吃不完的菜,允許到集市上去賣,賣來的錢戰士們還可以拿到提成。

    1943年的南泥灣,糧食作物鋪滿了無邊的山川,紅黃青綠的蔬菜遍佈各個山頭,甚至連毛澤東抽的煙葉,都源於官兵們的自留地。

    “早上吃了四個菜,晚上又吃炸油糕、大米飯、白麵饃,我們的生活改善了。”這是359旅的戰士們對生活質量的描寫。1941年,當他們奉命進駐南泥灣的時候,毛澤東也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電令發向了全國的各個抗日根據地,號召更多的官兵在戰鬥間隙裏發展經濟、自給自足。3年以後,359旅以出類拔萃的豐收成果,讓毛澤東喜上眉頭。

    3年成果豐碩  勞作、訓練兩不誤 

    1943年9月16日,那天毛澤東主席從90里外的延安第二次來南泥灣,到718團的駐地馬坊村參觀359旅勞動成果展。

    那一天,毛澤東對王震説:“感謝你們359旅為黨創造出了怎樣建軍、養兵的新方法!”

    1943年的359旅,官兵們每月能吃到4斤肉,還有充足的糧食和蔬菜供應。同時他們的勞動成果也源源不斷地輸往八路軍各個部隊。

    這張照片是賀龍在南泥灣717團考察結束後就餐的情形。

    南泥灣第一個布店開張的那天,旅長王震和副旅長蘇進以及副政委王恩茂專程來到717團所在的臨鎮。此時359旅的繁榮經濟已經成了全國解放區的模範。
 
 1944年6月3日,蔣介石迫於國內外輿論的壓力,派一個由6名外國記者和9名中國記者組成的中外記者團來到陜甘寧邊區採訪。他們最想了解的是:繁重的勞動會不會削弱359旅的戰鬥技能?部隊搞生産是否會降低軍事素質?
 
 在那天的實彈表演中,美國記者愛潑斯坦做了如下記錄:100米步槍射擊,372發擊中369發。投擲手榴彈,全連平均40米。攻擊課目:打出3槍後,一分鐘火速推進150米,途中扔出3顆手榴彈,並刺中7個標靶。美軍觀察組組長包瑞德看到這個記錄後連連搖頭説:“這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成績!”

    其實在南泥灣開荒之初,王震就規定了每年利用農閒進行4個月軍訓的目標。針對八路軍武器落後的特點,把重點鎖定在以投彈、刺殺和射擊這三大技能上。於是,由359旅首創的軍隊大比武方式,就在南泥灣的田埂旁、樹林裏、山坡上誕生了。當開荒大生産到第3年的時候,全旅的投彈距離由25米提高到40米以上,不少人投到60米,最遠的達到72米,射擊命中率由原來的52.9%,上升到86.3%,還涌現出11個百發百中的連隊。更多的戰士由於取得投擲手榴彈45米、10發子彈打95環的優秀成績,涌現了一大批“朱德投彈手”和“賀龍神槍手”。

    認字就在揹包上,寫字就在大地上,課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蓋上。

    這是359旅錘煉部隊文化素質的真實記錄。他們在泥地上用手指寫字,在樹皮上用木棍組詞,在揹包上用筷子造句,在河邊上用彈殼寫“沙灘作文”,這一幕幕文化景觀,讓記者們驚訝不己。

    記者團來到359旅的那天,現場指揮官是718團團長陳宗堯,當陳團長讓記者們檢閱武器裝備時,記者們再次發出了驚訝聲,映入他們眼簾的是清一色的日本武器。他們紛紛按下快門。在他們看來,照片也是武器,當它公諸於眾的時候,蔣介石製造的“八路軍遊而不戰”的謊言,將在這些照片面前不攻自破。
 
 記者團離開延安後不到一個月,駐華美軍總司令史迪威也派來了一個觀察組,任務是了解359旅的戰鬥實力。

    官兵們百步穿楊的精準槍法和威猛的刺殺力度以及超遠的投彈距離,都讓美軍觀察組掩飾不住地感到讚嘆!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從1941年春天到1944年秋天,359旅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在南泥灣挖出了1000多孔窯洞,蓋起了600多間房屋,他們用1萬多件農具在32萬畝良田裏生産出了9000多萬斤糧食,把沉睡千年的僻野改造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把昔日的“爛泥灣”變成了“米糧川”。把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願望,演繹成了漫山遍野的豐收場景,359旅也因此成為了全軍大生産運動的一面旗幟。
 
 1943年初,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幹會上親筆題詞:表揚了22名生産英雄,其中359旅團以上幹部就有4人,王震名列第一,授獎的單位有三個,359旅名列第一。毛澤東給王震的題詞是“有創造精神”,給359旅的題詞是“生産模範”。
 
 有了南泥灣的收穫,抗戰乃至中國革命才度過了非常時期,紅色延安才走過了“寒冬”。距南泥灣大生産5年之後,1949年2月, 359旅又踏上了解放新疆的征程。然而,自從離開南泥灣旖旎的風光之後,便有一連串艱險的戰鬥故事埋伏在他們前行的路途上,明天同一時間請繼續收看《兵出南泥灣》第二集《鐵血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