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五星上將當總統:艾森豪威爾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3日 18: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艾森豪威爾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d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1969年3月28日)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月20日——1957年1月20日,1957年1月20日——1961年1月20日),陸軍五星上將。

  他是格蘭特總統之後第二位職業軍人出身的總統。在美軍歷史上,艾森豪威爾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人物。他曾獲得很多個第一。在美軍歷史上,共授予10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是晉陞得“第一快”;他出身“第一窮”;他是美軍統率最大戰役行動的第一人;他是第一個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軍最高統帥;他是美軍退役高級將領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第一人;他的前途是“第一大”--惟一的一個當上總統的五星上將。

  出生地:德克薩斯州丹尼森市

  逝世地:堪薩斯州葛底斯堡弗農山農場

  安葬地:堪薩斯州阿比林城

  學校: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

  職務:歐洲盟軍遠征軍總司令、陸軍參謀長、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美國第34屆總統

  軍銜:陸軍五星上將(Gemeral Of the Army)

  高等教育,艾森豪威爾也只能免費進入西點軍校。他的母親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不願自己的兒子從軍,但又不便阻攔,加之十九世紀末期美洲的戰事不斷,從軍對於年輕人來説也是一件神聖而新鮮的事。

  1911年,艾森豪威爾考取美國海軍學院,卻因超齡而未被錄取,後經該州參議員推薦,考入美國西點軍校。西點軍校這一屆畢業生將星閃耀,168名畢業生中有56人晉陞為將軍,因此被稱為"將星雲集之班"。艾森豪威爾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並獲得少尉軍銜。

  由於戰爭,許多同學都去法國參戰,他卻被留在國內從事訓練工作,赴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任職。1916年晉陞為少校。他創辦了美國陸軍的第一所戰車訓練營。巴拿馬地區司令康納少將,看中了這位年青人的軍事才華,便邀請他到巴拿馬服役。在巴拿馬服役的三年中,他受到了康納的特殊栽培,軍事知識和技能大為長進。後來,康納又保送他進入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受訓。艾森豪威爾學習認真,訓練刻苦,于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隨後又到陸軍軍事學院學習兩年。

  1920年7日,艾森豪威爾的永久軍銜為少校。1921年從陸軍坦克學校畢業,1922年調任駐巴拿馬的第20步兵旅參謀。旅長福克斯康納將軍認為他很有發展前途,遂不惜時間和精力加以培養,1923年,經康納幫助而進入陸軍指揮與參謀學校學習。192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又經康納介紹而赴法國進行戰場考察。1927-1928年,艾森豪威爾在陸軍軍事學院深造。1929年,艾森豪威爾赴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任職。

  在艾森豪威爾的早期軍事生涯中,有幸結識了潘興和麥克阿瑟這兩位美國陸軍的名將。他對這兩人極為崇拜並拼命追隨,特別是對麥克阿瑟的追隨竟長達6年之久。1933年,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理。1935-1940年,擔任菲律賓軍事顧問麥克阿瑟的高級助理。1936年,艾森蒙威爾晉陞為中校。

  波蘭,他不顧麥克阿瑟等人的勸阻和挽留,堅決要求回國。年底回國後,任美國西部軍區司令部的後勤計劃官。1940年2月調到駐加利福尼亞的第15步兵團任職,11月升任第3師參謀長。1941年3月,升任第9軍參謀長。1941年6月出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就在25年前開始任少尉的地方晉陞為准將。在集團軍參謀長任內,艾森豪威爾成功地組織實施大規模軍事演習,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重視。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5天,馬歇爾電召艾森豪威爾速回華盛頓。這固然與艾森豪威爾熟悉菲律賓和太平洋地區軍事問題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有豐富的參謀工作經驗。他先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不久計劃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後便升為少將。這是他步入統帥部與馬歇爾長期合作的開始。

  這時的艾森豪威爾,雖然還沒有資格參加那些有關同盟國戰略問題的高層會議,但他卻能站在最高統帥的角度,代表美國利益來指導全球性的戰略行動。艾森豪威爾注意到,當美國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戰場的時候,羅斯福和馬歇爾卻把歐洲戰場放在優先的地位。他贊同這種戰略觀點,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戰廳的參謀們一起提出了如何進行戰爭的基本設想:把大量美軍集中在英國,而且拒絕將他們化整為零地用在任何周邊性的攻擊之中,在歐洲上空應獲得空中優勢,然後從英國渡過海峽,直指法國和德國。對這一基本設想,英國人雖然原則上同意,但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存在著分歧意見。5月,馬歇爾又命令艾森豪威爾前往英國作實地考察,並在英國設立了一個美軍指揮所,為日後實施計劃提出建議。6月,他返回華盛頓提出考察報告《給歐洲戰區司令的指令》之後,羅斯福總統接受馬歇爾的意見,已經任命艾森豪威爾為駐倫敦的美軍歐洲戰區總司令了。7月,艾森豪威爾晉陞為中將。

  北非、西西裏島和意大利作戰中,在實現與盟國的合作中,都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譽為“軍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堅定、果斷、寬宏大量、對部屬充分信任。布魯克、蒙哥馬利等人曾看不起艾森豪威爾,甚至時而發出一些尖刻的批評,他仍然寬宏大量,努力使英美合作成為現實。

  1942年7月,鋻於北非英軍及遠東美軍接連受挫和丘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最高司令。在這之前,他並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他就任後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卻馬到成功,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進展順利。這證明馬歇爾慧眼獨具。艾森豪威爾也因此名聲大振。

  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爾率領美英聯軍10萬人分三路在法屬北非殖民地登陸。在強大的空軍掩護之下,分別佔領了阿爾及爾、奧蘭和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接著向西挺進,對退入突尼斯的德意聯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1943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來到北非,檢閱了登陸美軍,並於14日至26日與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卡薩布蘭卡會議。2月,艾森豪威爾獲得了當時的最高軍銜上將軍銜,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軍總司令。

  艾森豪威爾曾不顧可能産生的政治批評,決定承認正在北非的法國維希政府海軍上將達爾朗為該地區的法國最高統帥,從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軍在北非的進展。1942年底,凱塞林隘道之戰失利,他毫不動搖,及時採取措施,派巴頓將軍接替了不稱職的第2軍軍長費裏登達。

  1943年3月下旬,美英聯軍在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對突尼斯南部發動總攻。經過20余日的激戰,將德意軍隊驅趕至突尼斯北部。4月20日決戰開始,5月6日和7日兩天,美英聯軍就突破敵人的防禦,登上海岸,佔領了突尼斯市。於此同時,在北部進攻的美軍佔領了比塞大。德意軍隊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他們無法撤退,于5月13日25萬人全部投降。至此,在非洲的法西斯軍隊全部被肅清。

  馬耳他。登陸戰役的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但天氣突變,風大浪急,對海軍、空軍作戰極為不利,許多參謀人員要求更改登陸日期。艾森豪威爾不為所動,堅持盟軍按原計劃行動。7月9日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國第7集團軍開始登陸和空降。8月17日盟軍攻克墨西拿,佔領全島,西西裏戰役至此結束。盟軍傷亡失蹤約2.3萬人;德意軍隊傷亡3.2萬人,13.5萬人被俘,另有10萬人撤退至意大利本土。

  德黑蘭會議上,美國和英國再次明確表示1944年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決心、蘇聯則希望儘快確定此次作戰的盟軍最高司令人選。艾森豪威爾在會後被任命為指揮"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1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組建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經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同意,艾森豪威爾任命特德為副司令,史密斯為參謀長,布萊德雷為美國地面部隊司令,蒙哥馬利為英國地面部隊司令,拉姆齊為海軍司令,利馬洛裏為空軍司令。按照艾森豪威爾設計的體制,上述軍種司令擔負著雙重角色:一方面,軍種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員,參與最高司令部制訂計劃的工作;另方面,軍種司令是整個軍事行動中指揮具體作戰的司令,擁有各自的司令部。為了獲得諾曼底地區的制空權,艾森豪威爾將在英國的戰術與戰略空軍完全置於其控制之下。

  他把首批登陸部隊由三個師增加到五個師,其它細節交由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去負責處理,自己則去關心他認為更為重要的問題。艾森豪威爾意識到,制空權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他要求英國的空軍應在他的控制之下進行諾曼底之戰。這個決定遭到英國戰略空軍司令哈里斯的反對,這使一貫處事謹慎,態度和藹的艾森豪威爾大動肝火,他于3月23日宣佈:“如果這個問題不能獲得滿意的解決,我將呈請辭職。”英國的參謀總長不得不同意把戰略空軍交由艾森豪威爾指揮。美國空軍和其他有關國家的空軍也都作了同樣的安排。接著,他與法國人又達成了忍受損失的協議。這樣,制空權的問題就被艾森豪威爾解決了。

  早在1943年3月,盟軍就在倫敦成立聯合參謀機構,研究和擬制歐陸作戰計劃。艾森豪威爾在原有計劃的基礎上主持制訂的"霸王"作戰綱要包括:在諾曼底海岸登陸並突破敵軍的防禦陣地;用兩個集團軍群實施寬大正面追擊,重點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進逼德國邊境並威脅魯爾,右翼要同從南面進攻法國的兵力相連接;取得比利時、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著德國佔領區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兩翼包圍魯爾的方式發動最後進攻,重點再次放在左翼,隨後朝著當時決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國;攻擊發起日定為1944年6月5日。與此同時,集中于英國的盟軍加緊進行以兩棲登陸作戰為重點的協同作戰演練,相當數量的登陸艇、特種坦克等逐步裝備部隊;空軍頻繁出動,以重創德國空軍,掌握制空權,孤立突擊地帶;情報部門通過"超級"和"魔術"破譯機構獲取德軍情報,氣象部門則密切注視氣候變化;開始製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設通過海峽的輸油管道,採取軍事欺騙措施,使德國最高統帥部判斷失誤。"霸王"行動實施前夕,盟軍在英國共集中兵力38個師(287萬),坦克5000余輛,艦艇9000余艘,飛機13000余架。

  處於防禦地位的倫德施泰特的德軍西線部隊(轄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和布拉斯科維茨的G集團軍群)共59個師;施佩勒的空軍第3航空隊和克蘭克指揮的西線海軍集群,力量明顯薄弱。令人費解的是,倫德施泰特和隆美爾頗受限制:無權向施佩勒或克蘭克下達命令;未經最高統帥部批准,無權調動任何裝甲師;戰鬥行動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區的所有陸軍部隊管轄的範圍,縱深不得超過20英里。此外,倫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最高統帥部之間在防禦計劃方面亦有較大分歧。

  6月4日,在盟軍作戰會議上,艾森豪威爾根據氣候形勢的變化,果斷地決定將攻擊發起日改為6月6日。

  1944年6月6日淩晨."霸王"作戰開始實施。聯軍的傘兵和空運部隊首先開始在諾曼底著陸,接著是海空軍進行炮擊轟炸,6時30分,4000多艘戰艦載運的五個師12萬人在海空軍的火力掩護和特種坦克的引導下向諾曼底海灘發起衝擊,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戰勝利,登陸成功。

  灘頭爭奪戰時期,盟軍(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2集團軍)主要通過激戰來鞏固和擴大登陸場。7月,盟軍在攻佔瑟堡和岡城之後,登陸場擴大為正面寬100公里、縱深過50公里的地帶。7月25日至30日,美軍的"眼鏡蛇"戰役實現了對德軍防線的突破。8月1日,布萊德雷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組成,隨後,美軍橫掃布列塔尼。盟軍挫敗莫爾坦反攻後,發現可在法萊斯形成對德軍的包圍圈。艾森豪威爾命令實施圍殲德軍的作戰。自8月8日起,盟軍通過機動兵力從北、西、南對法萊斯形成包圍態勢。至20日,德軍被俘5萬,死亡l萬。諾曼底戰役至此結束,德軍損失約40萬人,盟軍損失約21萬人。8月25日,盟軍解放巴黎。

  霸王"和"鐵砧-龍騎兵"作戰的盟軍勝利會帥。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群開始隸屬艾森豪威爾。9月1日,艾森豪威爾將司令部移駐法國並從蒙哥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在此前後,美軍解放夏隆、蘭斯、凡爾登等地,強渡馬斯河,英軍則解放亞眠、裏爾和布魯塞爾。艾森豪威爾決定盟軍採取"寬大正面戰略",使德軍首尾不能相顧而加速崩潰。4日,艾森豪威爾命令阿登以北部隊必須佔領安特衛普,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魯爾區;阿登以南部隊必須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法蘭克福。英軍攻克安特衛普後,盟軍在齊格菲防線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爾晉陞為五星上將。

  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反攻(通稱突出部戰役),企圖攻佔列日和安特衛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談。德軍從聖維特地區出發,向西攻至美國第1集團軍的南部.最後進抵馬斯河畔的迪蘭特。與此同時,德軍實施"格賴夫計劃".組成能講英語的連隊,換穿美軍制服,突入美軍防區製造混亂。17日,艾森豪威爾對形勢作出正確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19日,艾森豪威爾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北側盟軍先取守勢,待機轉入進攻;南側盟軍則應儘早向北進攻。南側盟軍于22日發動進攻,迫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北側盟軍直到次年1月才發起進攻。1945年1月,盟軍在會師,將德軍趕過初始防線。在突出部戰役中,盟軍傷亡7.7萬,德軍傷亡12萬。在突破齊格菲防線之後.盟軍攻佔薩爾,將德軍趕過萊茵河,並搶佔雷馬根地區的魯登道夫大橋,繼而控制萊茵河東岸,對魯爾實施兩翼包圍。4月18日,德國B集團軍群(32萬餘人)投降。1945年3月,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就盟軍主要突擊方向發生分歧,蒙哥馬利主張向柏林快速突擊,先於蘇軍攻佔柏林;艾森豪威爾則認為主要突擊方向為萊比錫和德累斯頓(考慮到蘇軍距柏林遠比盟軍近,雅爾塔會議規定柏林處於蘇佔區,必須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而據此通知蘇聯協調行動。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代表到駐法國蘭斯的盟軍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國代表在蘭斯和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艾森豪威爾戰時的主要活動就是組織、協調並指揮盟軍作戰,而盟軍聯合作戰上是這場大戰的顯著特點。艾森豪威爾以其良好的軍人素質、豐富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指揮藝術而獲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曾任美國駐德佔領軍司令。1945年回國,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一度退出現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0年,去法國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1952年退出軍界,參加總統競選,以壓倒多數當選。1953—1960年任美國總統。競選時他提出結束朝鮮戰爭,1953年就職後,簽定了《朝鮮停戰協定》。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爾主義”,企圖控制中東地區。1957年1月,艾森豪威爾在致國會的《對中東政策特別咨文》中提出:由國會授權總統在中東實行“軍事援助和合作計劃”,並可藉口對付“共産主義侵略”,在中東地區使用美國武裝部隊;兩年內額外撥款4億美元向中近東國家提供經濟“援助”。這個決議案于3月7日被美國國會通過。3月9日,艾森豪威爾簽署了這個後來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決議案。

  當時,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戰爭失敗,美國企圖利用這個計劃,一面以武力威脅為手段,一面以經濟援助為誘餌,用反共作幌子,進一步排擠英、法等國勢力,以實現其獨佔中東的陰謀。後來,艾森豪威爾主義也被用於中東以外的地區。艾森豪威爾主義遭到中東各國人民的反對。埃及、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和約旦四國政府兩度發表聲明,拒絕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1959年,隨著國務卿杜勒斯的逝世,艾森豪威爾主義也黯然失色了。

  從1953年到1961年,艾森豪威爾連任兩屆美國總統。為了使白宮辦公廳成為有效的總統行政機構,艾森豪威爾倣參謀長制度而設辦公廳主任。艾森豪威爾在任內簽訂朝鮮停戰協定,但繼續奉行冷戰政策,並先後提出艾森豪威爾主義、大規模報復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

  他在任期間,與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在美國戴維營舉行了美蘇高級會談。“戴維營會談”開創了冷戰年代及以後的日子裏美蘇首腦會晤的先例。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在華盛頓病逝,終年79歲。主要著作有《遠征歐陸》、《白宮歲月》和《艾森豪威爾的戰爭經歷》。

  象限,分別是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進去,然後先做緊急重要那一象限中的事,這樣以來,艾森豪威爾的工作生活效率大大提高。此事成為美國成功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美談。

  艾森豪威爾守口如瓶:一次執行戰略計劃,艾森豪威爾已經知道工作部署,他的要好的一個朋友訪他,並向他詢問機密,艾森豪威爾問:“我如果告訴你,你能作到守口如瓶嗎?”朋友斬釘截鐵“我能”。“我也能!”艾森豪威爾堅定的説。朋友只得灰溜溜而去。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