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解放軍新型導彈和老式高炮聯合禦敵 年齡差30年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25日 07: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集火射擊。本報特約通訊員 袁戰鴻攝


  陽春時節,天山南麓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狼煙突起。

  新疆軍區推進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建設試點成果檢驗演練,在所屬某師進行。空中,無人偵察機、新型雷達攜手織就情報信息網;地面,坦克分隊、火炮分隊、防空分隊在一體化指揮平臺的調度下整體聯動,形成立體火力網……

  前來觀摩的近百名將校軍官為之眼前一亮——這一幕幕激烈對抗的演練場面,處處顯現著體系作戰的特徵。

  炮聲陣陣,背後腳步鏗鏘。過去一年來,新疆軍區以綜合集成為抓手,積極推進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結出豐碩果實。

  新裝備多了,家底厚了,戰鬥力如何同步增長——

  用綜合集成手段消化“滯脹”

  “發現目標,導彈營射擊!高炮營射擊!”記者在演練現場看到:新型地空導彈和老式高炮在同一指揮控制平台下昂首挽弓,步調一致地打擊空中目標。

  新型地空導彈和老式高炮,兩者“年齡”相差30年,過去很難形成一個火力“拳頭”。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在同一平臺上“亮劍”?參演官兵説,是我們自主研發的軟體,把他們“拉”到了一起。

  然而,一年前該師的演練場上,卻是另外一番情景:新型地空導彈和老式高炮“各唱各的調”,給“敵”機鑽了空子,吃了敗仗……

  那次演練,不少裝備在融合上出現了問題。比如,新型雷達獲取了情報,可沒有配備數據傳輸設備,無法與師團野戰指揮所聯通,只能依靠電話報告方式傳遞,貽誤了戰機。

  這場失利,引起該師黨委警覺:近年來,新裝備列裝,部隊家底厚實了,戰鬥力增長卻相對緩慢了。師長謝增剛形象地説:“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人不斷地吃好東西,可胃消化不了,結果導致了‘滯脹’”。

  “滯脹”一詞很形象。該師的困惑不是個例,經過調查,更多的問題浮出水面:“壁壘”林立,信息資源流通不暢,機關各業務部門之間、各兵種部隊之間信息處理系統各不相同,難以實現有效共享;裝備新老共存、接口不一,偵察預警、指揮控制、火力打擊、後裝保障等單元力量各自為戰,缺乏整合……

  綜合集成是提升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關鍵環節。信息化戰爭時代,部隊戰鬥力增長不能僅僅依靠提高單件武器裝備、單個作戰單元作戰能力,必須用綜合集成手段融合諸要素,提升體系作戰能力。新疆軍區黨委敏銳地找到了突破口——立足現有裝備,以綜合集成為抓手,融合力量,攥指成拳。

  新一波信息化建設浪潮,很快在天山南北涌起。

  互通、共享、配套、融合,道道難題如何化解——

  搭建新平臺為信息流“活血”

  去年5月,新疆軍區司令員朱錦林、政委王建民帶工作組赴部隊調研,對部隊新裝備進行“人口普查”式的週密調研。

  一個多月後,他們梳理出系統平臺互通難、信息資源共享難、新老裝備配套難、作戰要素融合難等制約武器裝備指揮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的關鍵性問題,對症下藥,先行在某師試點:

  ——採取老裝備系統嵌入、新裝備功能拓展、新老裝備系統融合的方式,探索解決武器裝備多代並存,信息技術含量不一、系統軟體不兼容、接口和標準不匹配、作戰功能不銜接等問題。

  ——採取標準化交鏈、一體化運行、系統化整合的方法,構建核心傳輸網、外圍延伸網、分組無線網,讓信息流在各個系統暢通無阻。他們攻克技術難關36項、研發軟體14套、研製武器平臺接口51類,在戰區內率先實現一體化指揮平臺與炮兵、防空兵、裝甲、步偵等信息系統裝備的集成,讓指揮所指揮平臺、分隊指揮平臺、指揮員移動指揮平臺信息自由交換、實時共享、交互操作。

  ——採取軟體升級、技術嫁接、硬體嵌入等方法,先靜態後動態、先單鏈路後多鏈路,先單系統後多系統,對數百件武器裝備進行綜合集成,統一接入一體化平臺。

  ——採取課題牽引、結對幫帶、任務錘煉等形式,培養信息化人才。該師興建信息中心和“紅藍”軍網絡對抗教室,原本預算217萬元,他們依靠自我培養的技術骨幹搞建設,實際開支僅44萬元。

  在試點經驗總結大會上,新疆軍區副司令員來策義對記者説,構建體系作戰能力並不是完全靠花錢買技術、進設備、建平臺,加強現有裝備集成改造,利用好自身的人才資源,是師以下部隊花小錢辦大事的可行之路。

  新一輪信息化建設步履鏗鏘,成效怎麼樣——

  官兵新感受為轉變“顯影”

  硝煙散去,試點成果演練獲得的一組組數據讓該師官兵興奮不已:炮兵射擊準備和校正時間比過去縮短了2倍;防空預警距離大幅增加,空情處理效率提高6倍;戰場傳感器信息的傳輸距離提高了8倍;全師火力綜合反應時間比過去提高了12倍……

  數據是抽象的。但記者採訪參演官兵,他們的感受如同一張張“顯影”的照片,形象地説明開展綜合集成建設後,新疆軍區部隊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的大幅躍升——

  指揮手段高效快捷。某團團長韓銳娣感慨地説:“按照以往口報、手標、人工算的傳統指揮模式,一個營把空情口頭報給團指揮所,團裏人工算出結果,再口頭傳給另外一個營,層層中轉最快也要幾分鐘,現在依託一體化指揮平臺,三步並作一步,指揮效果又好又快。”

  實時感知戰場態勢。在演兵場上摸爬滾打5年多的炮手張曉武告訴記者,過去,對數百公里外戰場上的各種車輛、人員、飛機等目標信息一點看不到,就像“瞎子、聾子”,如今情報信息的實時分發,就像給炮兵安上了“眼睛”,能實時感知戰場態勢。

  信息暢流讓戰場態勢悄然改變。營長張曉軍説,過去我們一線戰鬥員就是等待命令,實施攻擊作戰。現在手持信息終端,我們既是戰鬥員又是偵察員,可以將前線的第一手情報發回指揮所,讓需要的單位共享,可以説是一個人頂兩個人用……

  據悉,這個師的經驗做法目前已在新疆軍區全面推開。新疆軍區領導告訴記者:這只是探索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能力建設的一個開頭,未來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