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專家稱殲20機身尺寸大有利於挂載反航母武器[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9日 13: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4月17日,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六十週年紀念日,殲20隱身戰機再次飛上天空,這是自1月11日殲20首飛後的第二次試飛。

1958年毛澤東視察WP-5發動機生産廠。

  機長16.43米、機高5.43米、翼展9.75米,最大平飛表速每小時1350千米,被稱為"空中獵鷹"的國産第三代戰鬥機殲10,4月17日為新中國航空工業60周歲生日隆重獻禮,第二次在成都飛機公司向公眾開放。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裏,2000余市民近距離地和殲10完成了一次"親密接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特級飛行員、殲10首席試飛員雷強大校等也亮相活動現場,為數百名"航空迷"簽名留念。

  緊張得滿臉通紅

  "殲10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直到1998年3月23日才成功完成首飛,期間經歷了10年試飛考驗。"雷強回憶説,首飛當日天氣並不理想,能見度勉強達到5公里,由於緊張而滿臉通紅的他看起來像喝醉了酒,脈搏更是跳到了152次。

  當雷強深吸一口氣走進機艙啟動發動機以後,心裏就完全平靜了。17分鐘後,"戰鷹"安全著陸,首飛成功的雷強説了一句話:"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戰鬥機。"

  提起試飛員和飛行員的區別,雷強説:"當我在部隊還是一名飛行員的時候,一旦在空中遇到特殊情況,我只需要按照手冊的規定進行處理,但是手冊上的規定是試飛員用血的教訓換來的。而作為一名試飛員,面對的通常是一架全新戰機,我的工作就是探索戰機的性能,並幫助設計者完善戰機。"

  他透露説,經過在全空軍範圍內反復篩選,有24人進入試飛員的考核。最終,僅有5人被確定為殲10"首席試飛員小組"成員。

  提出1000多處細節改進

  在不少人眼中,試飛員是離天空最近的人,也是離死亡最近的人,因為每一次試飛都是"刀鋒上的舞蹈",他們的命運就是走鋼絲。

  目前,全球唯一現役的第四代戰機(按俄羅斯劃代為第五代)F-22,在試飛階段就有兩名試飛員喪生。在第三代戰機的研製中,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戰機均出現過多次墜機事故,而中國的國産三代機殲10在試飛中實現了"零傷亡",創造了試飛史上的一個奇跡。

  與老一代試飛員不同的是,雷強從飛機設計之初就開始介入,全程參與,共為殲10提出1000多處細節改進。某種意義上,他也是飛機的"設計師"。"在試飛殲10之前,我只要坐上飛機總有認識的東西,但是首次面對殲10時,我完全傻眼了,60%以上基本都不認識。"雷強説,但通過一次次試驗,他不但熟悉了殲10,還"幫助"殲10一步步走向完善。

  殲10竟然如此敏捷

  為了駕馭好殲10,雷強攻讀飛行理論,還保持記錄飛行心得。無論多忙,他都堅持學習英語,現在與外國試飛員交流時已沒有語言障礙。面對被稱為"死亡禁地"的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這一特大風險試飛科目,雷強也毅然選擇挑戰。在俄羅斯培訓時,他還被稱讚是"世界級的優秀試飛員"。雷強表示,從他1998年第一次駕駛殲10起,到殲10批量裝備空軍部隊,他總共駕駛殲10飛了1000多架次,而整個殲10的試飛員隊伍,大約只有10多個人達到這個水平。

  對於殲10的作戰性能,雷強説,他第一次首飛做滾轉時嚇了一跳,飛機竟然如此敏感、敏捷,那是二代機做不到的。此外,殲10可在80公里範圍內發射導彈,作戰半徑超過1600公里,如果空中加油,還能夠翻倍,以確保遠至南沙的安全防衛。雷強説,裝備殲10以後,我國的戰鬥機就可以有效地奪取制空權,同時實現對地精確打擊。(華西)

  中國航空工業未來十年跨入第一方陣

  抗美援朝硝煙中誕生的新中國航空工業,已經走過60年輝煌歷程。

  從殲10、梟龍戰機,到熱銷海外的新舟系列、運12,從適應高原飛行的AC313直升機到研製中的大型客機C919……中國航空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累計生産飛機和直升機2萬多架,發動機6萬餘臺,導彈2萬多枚,出口和援贈飛機共計2400多架,研製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與世界發達國家在役飛機性能相當的航空裝備,躋身於能夠研製先進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特種飛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國家之列。

  1951年4月17日,國家頒布《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誕生。

  上世紀50年代,在國家大力扶持下,航空工業實現了由修理到製造的跨越。1959年,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殲6試製成功,我國跨入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批量生産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行列。六七十年代,航空工業進入獨立建設和發展時期。1965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強5強擊機設計定型;1968年,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航空工業迅速發展,掌握了第三代戰鬥機和發動機、渦扇支線客機、先進直升機研發技術,躋身於能夠系列化、信息化、體系化發展航空裝備國家行列。以殲10為代表,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跨越;以"太行"發動機為代表,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從渦噴向渦扇、從中等推力向大推力跨越;以預警機等特種飛機裝備為代表,我國航空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

  高端訪談

  中航工業集團總經理林左鳴表示,中國航空工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迅速拉近,預計到2015年,將全面完成重點型號研製任務,推進航空武器裝備的跨代發展,並取得航空動力瓶頸的初步突破;到2021年,將實現對世界航空工業強者從"望其項背"到"並駕齊驅"的跨越,躋身世界航空工業第一方陣;到2051年,中國航空工業創建一百年之際,將力爭在航空科技和産業發展上遙遙領先於世界水平。

  "當今世界強國,無一不是航空工業強國。航空工業是打造國家戰略優勢的核心産業,其發達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林左鳴認為,航空工業的核心技術用金錢買不來、用市場換不來,只能走自主創新之路。針對發動機技術的瓶頸制約,中航工業將在"十二五"期間斥資100億元研製先進航空發動機,積極開展原始創新和科技攻關,打一場"航空報國"的動力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