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我軍模型體系覆蓋陸海空天電等多種作戰樣式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10: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軍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戰機編隊飛行,本報特約記者沈玲攝

  視點觀點

  所謂軍事建模,其實並不高深。初中課本中對“追擊問題”列出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就是由學生建立的一個簡單的軍事問題數學模型。如今,軍事建模廣泛運用到各個軍事領域,如倣真模擬、裝備設計、兵棋推演。

  一流軍隊設計戰爭,二流軍隊應付戰爭,三流軍隊尾隨戰爭。未來戰爭,將首先在作戰實驗室中打響。正是因為有了軍事建模,軍人才不必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而是可以在電子屏幕前學習戰爭。

  各種數學模型為軍人搭建起“戰爭預實踐”的新舞臺。一支軍隊的軍事建模能力,決定其模擬訓練水平高低。我軍目前一些軟體系統智慧化、實戰化水平不高,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軍事建模這項基礎性工作相對薄弱。

  模擬空戰對抗,為啥卻不像實戰

  幾年前,航空兵某師運用自行研製的軟體系統進行模擬空戰對抗,曾出現尷尬一幕:一個機群連夜奔襲攻擊目標,直線飛去,沒有護航。模擬發射的精確制導導彈因系統設置的分辨率不夠,偏離靶標。

  坐在電腦屏幕前,該師飛行員們直搖頭:“這種模擬對抗演習,對提高實戰水平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為何部隊模擬訓練軟體系統不像實戰?空軍指揮學院畢長劍教授對記者説,軍事建模專業性極強,需要最專業的人員從事這項工作,外行做出的模型,很難貼近實戰。

  如今,該師把目光轉向了專業研發航空兵訓練模型的空軍指揮學院。航空兵訓練模型中不僅有護航編隊,還有預警機在空中指揮。長機僚機怎麼配合、挂什麼彈種都一清二楚,機群在返航途中也可能被擊落。

  該師副師長李景高説,現在系統模擬的情境特別逼真,每次飛行準備時,飛行員都不忘到計算機上預先打一次“空戰”。

  【專家解析】空軍指揮學院空軍作戰實驗室教授畢長劍:我院建立起軍事建模“體系樹”,每年制定和發佈模型研髮指南,由專業研究機構申請研製。目前,建成的軍事模型體系及配套基礎模型,廣度上覆蓋陸海空天電等多種作戰樣式,深度上覆蓋戰略、戰役、戰術、單武器平臺等各個層次。同時,建立起開放式的軍事模型管理與服務體系,面向部隊提供優質快捷模型服務。

  都是“一家人”,豈能各説各的話

  一次,該院受命研製某型指揮訓練模擬系統。3個研究所從各自專業角度開發了該系統所需的相關模型。原以為,只要把3個模型聯在一塊兒,就能很快完成任務。誰知,當大家興致勃勃地把它們合到一起時,卻發現3個模型“各説各話”,誰也不理誰。

  為啥?原來3家用的計算機語言各不相同,雖然説的是同一件事,卻像英國人跟法國人説話,法國人又跟西班牙人講話一般。

  談起此事,軍事運籌專家張寒松教授説:“標準化已是工業界與信息界一項必不可少的要求。相對來説,在軍事建模領域,通行而有效的標準還較少。”

  如今,這種現象在該院消失了,因為他們建立起一個軍事建模開發必須遵從的統一公共技術框架。張寒松教授形象地打了個比喻:這就像工程化流水線生産出來的汽車,各個配件不僅適用於某輛汽車,而且可以通用於這個型號的每輛汽車,在此公共技術框架基礎上開發的“標準化”模型相互兼容,拿來即能嵌入各個模擬倣真系統。

  【專家解析】空軍指揮學院軍事運籌專家張寒松教授:針對過去模型互不兼容、無法共享的狀況,我們積極開展模型規範與標準化建設,專門組織人員編寫了模型結構規範、開發以及服務等方面一系列標準。如今,我院每一個模型都採取工程化方式開發,對於不符合標準不能集成進大模擬系統的,一律打回重新研製。

  模型這個“娃”,需要和部隊一起“養”

  一次武器裝備倣真演練中,瞅著計算機算出的結果與實際打靶有差距,部隊指揮員皺起了眉頭。

  反復比對,科研人員找到了原因——問題出在部隊那裏,輸入建模的相關參數“過期”了,沒有及時更新。

  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模擬系統裝備部隊後,有的指揮員希望模型能一勞永逸地發揮作用,忽視了應該進行數據採集、更新等基礎性保障工作。

  “模型不僅僅是科研人員的‘孩子’,更是作戰部隊的‘娃’,要一起‘養’才能養得好。”建模專家劉小荷教授説:“沒有來源於部隊訓練的大量基礎性數據‘滋養’,模型這個‘娃’肯定長不壯實。”

  如今,在航空兵某團,飛行員飛回地面第一件事就是填寫《任務歸詢單》,包括執行何種任務、雷達何時發現目標、何時截獲目標等大量原始數據,再由數據分析管理人員對數據進行歸納整理,輸入模型,不斷修正。某型航空兵訓練模擬系統在他們的手中使用兩年,與實戰結合越來越緊密,成為飛行員的好幫手。

  劉小荷教授説:“除了數據採集工作,部隊軍事需求提得越詳細越好。建模專家與部隊二者有機結合,研製出的模型才會越來越貼近實戰。”

  【專家解析】空軍指揮學院建模專家劉小荷教授:可以説,軍事建模也是一種裝備,尤其是複雜大系統的倣真模擬,需要部隊官兵花力氣去掌握。當人與武器有機結合後,軍事建模才能高效地發揮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軍事建模不僅僅是“寫”出來的,也是部隊“練”出來的。 (解放軍報記者 譚 潔 通訊員 吳銳軍)

  收官的話

  話題,並未結束

  在全軍進行信息化建設專題宣講的熱潮中,本報編輯部趁熱打鐵,開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熱點透析》專欄。從3月中旬開始,記者深入各軍兵種部隊,先後圍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熱難點話題,進行了專題調查,引起了部隊官兵廣泛關注。

  展望“十二五”,實現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將是我軍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的重要任務,對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天,這個專欄的報道雖已告一段落,但關於信息資源利用開發話題的探討並未結束。希望廣大戰友繼續關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為部隊建設獻計獻策,加快轉變戰鬥力生成模式。(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