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英烈墳塋今何在? 清明節前尋訪英雄安息地(圖)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01日 14: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山鳥啼,紅花開,陽光照大路,少先隊員掃墓來……”清明將至,循著歌聲,我們以天安門廣場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為基點,奔赴祖國大江南北,去尋訪英烈最後的安息之地——

  英烈墳塋今何在

  ——清明節前的尋訪

  英烈名言

  “只要我一天活著,我就一天不停止黨的工作。”

  ——周逸群

  “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

  ——周文雍、陳鐵軍

  “如果需要為共産主義的理想而犧牲,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

  ——歐陽海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鑽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善於鑽。

  ——雷 鋒

  李大釗一錘定音

  李大釗烈士陵園位於北京西郊萬安公墓中央,是在20世紀30年代萬安公墓主體建築的基礎上改建的。走進陵園,迎面可見全高2米的李大釗烈士雕像。烈士背負雙手,儒雅質樸,和藹中透著百折不回的剛毅。雕像背後是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地。烈士墓位在一方形臺上,掩映松柏,四週繞以萬年青等花景。方檯最西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鑲嵌而成的烈士墓碑,碑的正面是鄧小平同志題寫的:“共産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碑的背面是中共中央撰寫的《李大釗烈士碑文》,高度概括了李大釗烈士光輝的一生和業績。

  李大釗(1889—1927年),河北省樂亭縣人,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自發舉行愛國遊行,李大釗演講鼓動並奔走營救被捕者。翌年初他與陳獨秀商討建黨事宜,並支持北大學生鄧中夏等組織早期共産主義組織,外稱“亢慕義齋”(英文Communism,即共産主義的諧音)。同年春,陳獨秀來信詢問黨名是否稱“社會黨”,李大釗回信一錘定音:“叫共産黨!”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滬召開,李大釗因校內同仁生計需他解決,未能赴會。1927年4月6日他與80多位革命者一起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受盡酷刑折磨,于28日與其他19名志士一起英勇就義。1933年葬于萬安公墓。李大釗烈士陵園建於1983年,1984年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沒有這塊土地,我們就下不了地”

  劉志丹陵園位於陜西志丹縣城所在地保安鎮,坐北面南,面積3.3萬平方米。園內寬大的紀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著毛澤東原話:“我到陜北只和劉志丹同志見過一面,就知道他是一個很好的共産黨員。他的英勇犧牲出於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為黨為國的精神,永遠留在黨和人民中間,不會磨滅的。”園內還有造型獨特的地球碑一通,上刻陜甘寧邊區圖示,並鐫刻“陜甘寧邊區的創造者”幾個大字。陵園深處是烈士紀念堂和劉志丹將軍之墓。

  劉志丹(1903—1936年),志丹縣(舊稱保安縣)人。1936年4月14日,在指揮部隊攻佔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中彈犧牲,年僅34歲。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決定改保安縣名為志丹縣;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修建烈士陵園,陵園由鐘敬之設計。烈士靈櫬由子長縣移遷陵園時,沿途群眾紛紛路祭,邊區主席林伯渠親自執紼下葬。1947年,陵園遭國民黨胡宗南部隊嚴重破壞。新中國建立後,重新修復。陜北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惟一保存下來的革命根據地。遠在萬里長征途中的毛澤東及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使陜北最終成為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誠如毛澤東所言:“沒有這塊土地,我們就下不了地。”1986年,“志丹陵園”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歷年參觀祭奠的國內外遊覽者已達百萬人次。

  胃裏竟一粒糧食也沒有

  楊靖宇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通化市,佔地面積30畝,1958年2月正式開放。楊靖宇靈堂前廳正中為楊靖宇將軍的半身塑像,正面懸挂朱德于1957年7月15日題詞匾額:“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靈堂後方為墓室,存放著將軍的遺首。

  楊靖宇(1905—1940年),河南省確山縣人,東北抗日聯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1940年2月23日,35歲的楊靖宇隻身輾轉來到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偽軍討伐隊層層包圍,最後在敵人密集的槍彈下壯烈犧牲。兇殘的日軍割下他的頭顱,送偽都長春請賞,並解剖了他的遺體,發現胃裏竟一粒糧食也沒有,滿是樹皮、草根和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