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貴州省 >

教書育人是良心活——貴州山村教師左相平素描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2日 02: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左老師,您還記得嗎?在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家背負了幾萬元債務,全靠我母親種地養家。看到母親蒼老而哀傷的面孔,我實在不想讀書了,準備到外面打工。有一次,我背起被子往外走,是您拉住了我,把我叫回了學校。您不但鼓勵我,而且每個學期都給我幾百元生活費,從初中、高中到大學,您一直資助我。而您的家境也不好,您那時每月工資才幾百塊,家中還有老人和妻兒。如果沒有您的鼓勵和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

  這是一位名叫李益文的學生寫給老師左相平的信。在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裏執教已38年的左相平,被許多家境貧寒的孩子稱作“恩師”、“救星”,他資助孩子們讀書,哺育娃娃們成長,用無私的愛溫暖了12800多名學生的人生。

  14歲就當上老師,為100多人摘掉文盲帽子

  左相平看上去很質樸、很普通,但身為貴州省盤縣響水中學校長的他,一聊起自己摯愛的事業就滔滔不絕。“我的教師生涯從14歲開始。從教鄉村掃盲夜校時起,我就愛上了老師這一行,夢想著當一名真正的老師。”

  1973年,左相平初中畢業回村務農。公社要求各大隊辦掃盲班。在一位小學校長的推薦下,14歲的左相平當起了“童子老師”,白天和社員們一起下地幹活,晚上在破廟裏點著煤油燈,教100多名學員識字學文化。

  回憶起那段歲月,左相平至今仍覺得“不可思議”。掃盲班裏的村民大多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他不僅教鄉親們識字,還教他們唱歌跳舞。山村單調的文化生活因為有了這位少年老師而變得豐富起來,歌聲、笑聲、讀書聲時常飄蕩在山寨的夜空。

  整整兩年時間、700多個夜晚,左相平從未間斷過一次。雖然沒有拿過一分錢的報酬,可是,他為100多名青壯年村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也為自己的從教之路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讓左相平倍感幸運的是,16歲那年,他被村辦小學正式聘為民辦教師,終於實現了多年的“教師夢”,生命從此與大山裏的孩子們緊緊連在一起。

  輟學的孩子被他拉回校園,命運因此改變了軌跡

  左相平告訴記者,在自己的人生辭典裏,有一個最不喜歡的詞叫“輟學”。上世紀80年代初,左相平從盤縣特區師範學校畢業後到高山鄉小學任教。學校輟學現象嚴重,特別是農忙時節,常出現家長跑到課堂上把孩子硬拽回家放牛的情景。

  為了把輟學的孩子拉回課堂,左相平放學後或週末、假期,常常翻山越嶺到10多個村寨家訪。各寨之間來回要走幾小時,每到一處,他就找村幹部商量,給群眾開會,與家長談心,為孩子補課。有一次,他家訪回來天黑了,在山林裏迷了路,由於天冷,他不敢睡、不敢坐,只能在一塊大石板上走來走去,直到天亮才回學校。在他苦口婆心勸説下,農忙季節流失的56名學生回到課堂,13名長期輟學的孩子重返校園。

  在高山小學教書時,左相平既是老師,又當家長。除了上課,他要為住校的學生煮飯、理髮、上山打柴……學校一年有半年缺水,他還幫年幼的學生到3公里外的水塘洗衣服。在左老師的辛勤培育下,孩子們取得了一流成績,命運因此改變了軌跡:有的做了教師,有的當了醫生,有的成了政府工作人員……

  左相平常説,“教書育人是良心活。它和種莊稼不一樣,莊稼沒種好,只耽誤一季收成;書教不好,那可影響孩子的一生啊!”多年來,他教的科目,無論是平均分、及格率還是高分人數,在當地各校總是名列前茅。在海拔2300米的大山鎮中學任副校長時,左相平和師生們一起,經過近3年努力,把一所普通學校打造成省級先進學校,吸引了18個鄉鎮的學生前來讀書。

  他讓一所“六差”學校脫胎換骨,變成鄉鎮中學的佼佼者

  在多年的執教生涯中,左相平悟出一個道理,越是在貧窮的地方,越要把學校辦好,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學生,才能讓更多家長相信“知識改變命運”。

  新世紀伊始,左相平被任命為響水中學校長。説起這所學校,以前曾“大名鼎鼎”,教學環境差、教學設備差、教師素質差、學生生源差、教學質量差、學校管理差,被當地群眾稱為“六差”學校。從1992年到1998年的6年裏,學校在中考中連吃6個“鴨蛋”,沒有一個學生被錄取。群眾怨聲載道,不少家長紛紛把孩子送到外面的學校去讀書。

  左相平説,那段時間他是最操心的,校園內晴天塵土飛揚,雨天遍地泥漿,老師們每人穿著水鞋來上課,他被戲稱為“水鞋幫幫主”。

  在左相平看來,要改變學校面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對教學和管理“動大手術”,大膽改革。他把老師和學生分成縱向教學組,實行拔河式競爭和鼎立式管理;推行輪崗制,讓老師當“校長”,校長當老師;教學組的事務由教學組長這個“小校長”來抓,而他這個真正校長則從繁忙事務中解脫出來,給實驗班上課,把主要精力用於教學改革,指導青年教師上示範課;對教師實行量化考核管理,根據考核成績實行獎勤罰懶、優勝劣汰。這一系列舉措充分調動了老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響水中學由一潭死水漸漸地變成了一渠活水,真正實現了“脫胎換骨”。

  老師們告訴記者,從2003年到2010年的8年中,學校連續8年中考錄取人數名列全縣第一,就連城市的許多家長也希望把孩子送到響水中學來;一大批青年教師迅速成長起來,28名教師成為盤縣的教育教學&&人,17位教師擔任了其他學校的校長、副校長;學校因此成為六盤水市100多所鄉鎮中學的佼佼者。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左相平喜歡用名人名言激勵學生,也喜歡以此來鞭策自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把陶行知先生的這句名言當作自己的座右銘,甘守清貧,無怨無悔。

  左相平一家四口至今仍擠在教學樓後不足4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裏,在這間簡陋的房子裏,在已經使用了26年的檯燈下,左相平靠自學取得了大學本科文憑,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19篇獲得國家、省級論文一等獎。他先後被六盤水市政府授予“五好職工”稱號、榮獲“大山的脊梁——感動貴州的教師”特別獎、貴州省“道德模範提名獎”和“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如今,他又多了一個新頭銜:“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38年的歲月,38年的堅守。他不是沒有機會離開,不是沒有更好的選擇。早年間,鄉政府讓他去當工人,他讓給了別人,依舊當他的“孩子王”;後來區領導要他到鄉政府工作,他婉言謝絕了;前幾年組織上把他安排到大山鎮教輔站任黨支部書記,主抓全鎮的教研工作,可是不到一年,他就主動要求回到課堂。“大山就是我的講臺,我不會離開!”38年,左相平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左相平
  • 響水中學
  • 教書育人
  • 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