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創新機制整合資源 海淀建起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7日 09: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有老”。在社會逐漸步入老齡化的今天,如何養老的問題日益突出。

  北京人口大區——海淀,目前有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35萬,約佔戶籍人口總數的16.4%。並且還在以每年約1萬人的速度遞增。如果完全靠政府養老,有限的養老設施顯然不能承載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

  養老不一定非得住養老院。海淀創新服務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從小事做起,從老人身邊的事做起,將老人居家養老最關心的就醫、膳食、精神慰藉等問題迎刃而解。海淀全區成了一座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大醫院專家進社區為老人送診

  人老了,最發愁的就是生病。腿腳不方便,“空巢”家庭子女還不在身邊,去趟醫院,光排隊掛號,老人們就折騰不起。

  “從目前的調查情況來看,大多數老年人無論是大病、小病,急症還是慢性病,主要還是依賴醫院,特別是有名氣的大醫院,普遍感覺手續煩瑣、看病不方便。”海淀區民政局局長南順弟説。

  老人去醫院不方便,如果把大醫院的醫生請進社區裏來呢?今年下半年,海淀區啟動了專家進社區巡診活動。區民政局、公共委聯手,把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的20名專家,請到29個街鄉鎮,每個街鄉鎮選擇兩個社區送診。

  “專家就是專家,什麼毛病人家一看就明白。”提起專家送診,羊坊店街道59歲的王小雲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前段時間,王小雲膝蓋疼痛難忍,“厲害的時候蹲都蹲不下去。”301醫院的風濕科專家上週到街道送診,王小雲剛一説症狀,對方就已經估摸出是“骨關節炎”的毛病,並囑咐她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如果僅僅是給老人義診,專家進社區,受惠的僅僅是一小部分老人。如何讓受惠面擴大到整個老年群體?海淀區民政部門和衛生部門協商,給進社區的專家們收了一大批“徒弟”。

  這批“徒弟”不是別人,正是各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們。專家到哪個社區送診,哪個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就要全程陪同、參與,“幫忙量量血壓、做做檢查什麼的,和專家共同決策診療方案,起到一個學習的作用。”南順弟説,通過專家的傳幫帶作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水平會得到提升。今後,老年人有小病儘量留在社區看。社區醫生解決不了的,再通過綠色通道,轉到大醫院就診。

  針對區域內80歲以上、鰥寡、空巢、體弱多病、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海淀還在全市率先建立了“緊急救助通道”,老人需要從社區轉診到二級以上醫院時,社區醫生全程陪護,幫助他們辦理轉診、住院等手續。

  一個電話蔬菜副食免費配送到家

  對於海淀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們來説,一日三餐也將不是難題。行動不方便時,不用自己出門買菜,打個電話,就有人把米麵糧油、新鮮蔬菜送上門。

  提供這項配送業務的是分佈在海淀各街道鄉鎮的老年膳食服務專櫃。專櫃設在所在街道、鄉鎮的“愛心家園”內。目前,田村路街道、八里莊街道和北下關街道的老年膳食專櫃均已開張。

  説是專櫃,其實相當於一個小型超市,米、面、油、雞蛋、牛奶等主副食品,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老人們可以到現場挑選,也可以通過電話訂購。至於價格,則比普通超市要便宜得多。老人用政府發放的養老助殘券就可以支付。

  家住田村路街道暢西園小區的于大爺,現在已經是街道膳食專櫃的老主顧了,經常打電話訂這訂那。“我是殘疾人,行動本來就不方便,現在年齡又大了。過去家裏缺米、面、油之類的生活必需品時,總是犯難。這回好,打個電話就能送貨上門,還不要自己花運費,省力又省心。”于大爺説。

  海淀區民政局老齡辦負責人表示,這種針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的膳食服務專櫃將在全區29個街道鄉鎮全部建立,以重點幫助解決本區高齡、獨居以及身體不能完全自理老年群體的日常膳食問題。

  這是針對高齡老人的,普通老人能不能享受送菜上門的待遇?“同樣可以!”這位負責人介紹,海淀民政局正在和超市發協商,計劃利用其分佈在海淀的70多個社區門店,開展針對整個老年群體的主副食、蔬菜的配送業務,可收取低償的配送費用。

  此外,海淀區和優菜網合作的居家養老蔬菜配送項目也正在部分社區開展試點。老人利用電腦在網上訂菜,第二天一大清早,鮮靈靈的蔬菜就配送到家門口的櫃子裏,要是覺得不可心,還可以無條件退貨。

  如果老人怕麻煩,不想自己做飯,也無妨。按照海淀區民政局的要求,今年年底前,各個社區要設至少3個老年定點餐廳,老人可以集體就餐,也可以要求餐廳送餐上門,並且可以用養老助殘券支付。

  據統計,海淀各種形式的老年膳食服務項目,目前已簽約各類餐飲服務商300多家,基本覆蓋了海淀區有需求的社區。

  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百餘社區建養老互助社

  在海淀中關村街道黃莊社區,61歲的吳亞男是個大忙人。遇到生活中的小麻煩,左鄰右舍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愛找她幫忙。

  “別看我61了,在那些八九十歲的老人們眼裏,我還是個年輕人,他們平時都管我叫小吳。”吳亞男説。

  在黃莊社區,像吳亞男這樣“年輕”的老年人可不在少數。社區成立了老年互助社,組織“年輕老人”和高齡老人結對,幫忙照顧生活起居。光吳亞男一個人,就和10多名高齡老人結成幫扶對子。

  “這種新型的居家養老模式,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老助老’,是老年人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種新方式。”海淀區老齡辦負責人介紹,包括黃莊社區在內,老年互助社項目已經在海淀3個社區試點。

  老舊小區老年人口眾多,其中還有不少老人的子女長年在國外或者外地工作。如果僅僅依靠居委會養老,由於人力的缺乏,管理難度很大。而老年互助社的成立,恰好解決了這個難題。互助社把社區內有熱情、有責任心的相對低齡的健康老人組織起來,指導他們通過結對子、重點戶巡視等方式,將轄區內高齡空巢等特殊老人的需求及時傳遞給居委會或社區服務商。

  互助社不僅給老人解決了生活中的難題,還給老人帶來了精神慰藉。“老人跟老人,總有説不完的話。”海淀區老齡辦負責人説,作為一種創新的居家養老模式,養老互助社正在全區推廣。預計到今年年底前,全區140多個、佔全區四分之一的社區(村)都將建起這種養老互助模式。

責任編輯:郭思宇

熱詞:

  • 養老院
  • 海淀
  • 養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