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北京市 >

什剎海漸成北京“新天橋” 民間傳統文化大軍涌入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3日 1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什剎海荷花市場全聚德餐廳門口,趙學勝吹出的糖人更吸引孩子們的目光。 本報記者 方非攝

  在什剎海荷花市場前廣場,“迷樂相聲行”的成員每晚“撂地”説相聲,引得眾多游客捧場。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李洋 實習生 趙卓

  荷花市場、煙袋斜街短短兩條街,十來個手藝人招攬買賣;什剎海水面四週的酒肆、飯莊內,民間歌舞、雜技表演者競相獻藝;還有免費的撂地兒相聲、市民自發的娛樂活動前來湊趣……一向以講究情調而聞名的後海,如今有了民間傳統文化大軍的加入,已漸漸形成“酒旗戲鼓天橋市,多少游人不憶家”的景象,儼然成了北京的“新天橋”。

  撂地演出不收錢

  “來來來,大家都往跟前兒站,今兒我們給您説段《學聾啞》……”每晚7時,後海荷花市場南口的撂地兒相聲演出準時開演。百十來個觀眾將一張小方桌團團圍住。一沒舞臺,二沒話筒,小方桌後個頭兒不算高的幾位長衫小夥兒,被裏三層外三層的人圍着,隨着演出的進行,湊過來的觀眾越來越多。

  演出的小團體名叫“迷樂相聲行”,每晚為市民義務説倆小時相聲,分文不收。從去年4月開始,他們已在這塊空地上撂地兒一年多。他們中有學生,也有普通工人,白天各忙各的事兒,晚上湊到一塊兒“耍耍嘴皮子”。

  67歲的李大爺是他們的忠實粉絲,每晚必自帶馬扎兒來聽,已堅持了一年多:“不比茶館裏的差,這放在以前,那是老天橋才有的東西。”。迷樂相聲行負責人修宏偉也覺得,自己和過去的天橋藝人有幾分相似,“都是撂地兒演出,不過我們不收錢,只圖觀眾一聲笑。”

  以前,荷花市場總是外國流行歌曲此起彼伏;而今,除了撂地兒相聲,彈古箏的、打快板兒的、拉二胡的各路“票友”時常會沿街即興表演一番,或是拎把凳子坐在路邊自得其樂地彈奏,引得游客紛紛掏出相機、攝像機。

  憑老手藝奔小康

  除了演出,民間藝人現場製作、售賣手工藝小玩意兒,同樣招來大批擁躉。

  同和居飯店門前,王同升的吹糖人攤位很惹眼。“體驗老北京文化,糖人自己吹咯!”老王的一聲吆喝將近旁的幾位游人吸引了來,“小朋友屬什麼的,我給你做個糖人你自己吹好不好?”“老虎!”孩子話音剛落,老王便麻利地拿着小棍在糖鍋裏一攪,接着用手輕輕一捏,不出兩三下,一隻小老虎躍然手中。

  不遠處,甲丁坊餐吧窗前,年輕的面人藝人鄭亮也有很高的人氣。他的小招牌上用中英文雙語寫着“現場為您塑像,只需20分鐘”。桌上的作品中不乏奧巴馬、趙本山等“紅人兒”的面塑人像。“It’s beautiful,two hundred and eighty(這個東西很漂亮,280元)……”鄭亮操着不甚熟練的英文跟老外們聊聊面人手藝。在顧客眼中,這個年輕手藝人的個人魅力,毫不遜於他手中的面人。

  在談到與天橋藝人的區別時,鄭亮笑了:“他們是手藝人,我們更多的是生意人。老天橋藝人賣藝只為填飽肚子,我是為賺更多的錢。想憑着這個手藝奔小康呢!” 他透露,在這裡租下靠窗的位置,一個月要付出1萬元租金。吹糖人的老王一年也要付出5萬元的租金。

  “我們算是這片兒比較早的‘坐商’,已經紮根一年左右了。”老王説,後海的生意不愁人,五六年前他就曾在煙袋斜街當“游商”。幾年來,他眼看著泥人、草編、糖畫、米上刻字等罕見的手藝都在這兒叫賣過,也眼看著水牛石、九門小吃等知名商戶漸漸接受了他們,給了他們展示才藝的一席之地。

  百姓湊趣新民俗

  在什剎海,頗具時代特色的北京市民文化也在不經意間融入這片景色中。

  荷花市場南口,年過七旬的靳大爺用海綿當筆蘸着水寫“水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老爺子的行書寫得有模有樣。附近愛好書法的年輕人不時上來討教,“送你一個字”,説着靳大爺在地上提筆寫下一個“悟”字,“年輕人,實踐出真知,慢慢練吧”,大爺語重心長。

  夜幕降臨,“水書”淡去,這裡又成了市民老吳和朋友們踢毽子的場地。“還有年輕人網上組團來這裡踢毽子呢,互不相識,踢一次花毽就熟了。”正説着,花毽飛到老吳跟前,眼看接不住了,他一個側身後鉤,又將毽子踢回了空中,動作利落舒展,惹得近旁圍觀者們直呼漂亮。

  這樣的瞬間,在靳大爺和老吳的眼裏只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然而在德國小夥子Mario的相機裏,卻與背後的荷花、湖水融為一體。Mario是個紀實攝影愛好者,拿着一本《北京游記》,他找到了後海邊上,這裡的民俗風情令他印象深刻。“他們是活的,是藝術!”他説。來自廣東的大學生小姚也感慨,“我以為這些東西早就消失了,沒想到他們用另一種方式存活着。”

  專家點評

  給活態民間文化留點兒空間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駐會副主席 於志海

  當現代工業文明逐漸席捲了城市,該到何處尋找老北京民俗的蹤跡,在現代與傳統、商業與藝術的交融碰撞中,什剎海給了我們一種新的答案。

  本領是活兒好、眼尖、嘴靈;身份是游走於藝人和商人之間,這便是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態。在日漸程式化、工業化的當代生活中,這樣的人已經很少見了。在什剎海,民間手工藝還能保持這種真實自然的活態生存狀態,實在是難得的文化景觀。也許,最終留在游客手中的未必是一件手工藝品或一段相聲,而是活態的民間文化真實的一幕。

  為了留住這風景,我認為政府相關部門只可引導,無需嚴管。要知道,沒有游商,就不可能有正商。給活態民間文化留一點兒空間,自然會給什剎海的風景增添一點獨特的味道。

責任編輯:張毅

熱詞:

  • 什剎海
  • 荷花市場
  • 新天橋
  • 迷樂相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