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福建省 >

記隱姓埋名50年退伍軍人李文祥 脫下軍裝還是兵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1日 05: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李文祥,河南省范縣一位87歲的老軍人、赤誠忠勇的老黨員、境界高尚的老農民。他以半個世紀的堅守、默默無聞的奉獻,展現了一代軍人的風采,為黨旗、軍旗增添了光彩。 

  李文祥的事跡,既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又有可貴的歷史意義,他是超越時代、與時俱進的典型。李文祥用老戰士的淡定,老黨員的淡然,老農民的淡泊,告訴我們: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才能有意義地活著。

  “革命軍人就是過河的卒子,一直往前拱,至死不回頭!”

  1948年,23歲的李文祥參加了解放軍,此後的9年軍旅生涯,從華野到三野,經歷無數次戰鬥,參加過6次戰役,從中原一直打到台灣海峽,榮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並獲戰鬥模範、特等人民功臣稱號,還獲得了解放獎章。

  在許多人看來,這些用生命換來的榮譽,是革命的資歷,是炫耀的資本,是人生的無形資産。但是李文祥當了50年農民,不管生活如何窮困,他始終把獎章包包深藏在抽屜的一個角落,從不示人。直至87歲時,面對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的一次偶然家訪,一段光輝的歷史這才浮出水面,一個英雄的傳奇終於漸漸顯影。

  1948年9月打響的濟南戰役,是我軍第一個對重兵固守的大城市強攻速決的範例。李文祥所在的華東野戰軍10縱29師85團,主攻濟南外城西面的永鎮門。城墻堅如鐵桶,在敵人三層火力網和磷光彈、毒氣彈、火焰噴射器防衛之下,進攻屢屢受阻。關鍵時刻指揮員喝道:“共産黨員站出來!”那時,還不是黨員的李文祥毫不猶豫站到了黨員的隊列中。

  “李文祥,你不是黨員!”指揮員喊。“今天不是將來是!”李文祥答。

  李文祥將炸藥包放在手推車上,冒著槍林彈雨衝到了城門口,拉響了導火索。此後,有7支部隊從這個缺口衝進了濟南城!

  我們採訪時問李文祥:“你想過自己會死嗎?”李文祥回答:“鋸響就有末兒,戰場上哪能不死人的。真死了就死了吧,反正是為人民而死。”

  1949年5月,李文祥所在的28軍攻打上海劉行國際電臺。這個國際電報收報臺,與美、英、德等國有直達電報業務,是日軍建造的堅固隱蔽的地堡群。敵我雙方死死纏鬥,我軍三四天就傷亡8000人,李文祥那個排只活下來3個人。為了炸掉地堡,李文祥在屍體堆裏等待黑夜來臨,他匍匐靠近敵人陣地,把拉響導火索的炸藥包投進了地堡……

  有人問李文祥,在那樣艱難的環境下軍功章是怎樣保存下來的?李文祥指指胸膛:“我把它藏在了貼心的地方。” “這樣的榮耀後來你為啥不把它放在顯眼的地方?”李文祥説:“顯擺那幹啥,好多戰友命都沒了,比起他們,我還有啥不能放下?”

  1951年4月李文祥升任副排長,1953年5月升任排長。1955年,上級根據他卓越的戰功,要提拔他當指導員,但他覺得自己沒文化,主動要求降為副連長。

  回到農村後的50年,李文祥從沒向組織要官、要錢、要房、要待遇,談條件,講價錢。他只是告訴老伴,如果有一天離世,一定要把他的軍功章放到自己的棺材裏。

  【聲音】

  “這一包東西,了不得!這就是我們的英雄啊,革命戰爭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設時期又這樣安貧樂道,不問索取,這就是革命傳統,這就是革命精神,這就是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全社會都應該向這些老英雄學習。”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感慨萬千。

  “黨員就要永遠聽黨的話,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革命軍人更不能含糊!”

  李文祥至今仍然珍藏著一本《中國共産黨黨章》,這個黨章是1954年5月上海第23次印刷的版本。以老人的文化水平,他只能勉強通讀黨章的全文,但是一個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卻已經在他心裏堅守了62年。

  1949年渡江戰役前夕,李文祥火線入黨。 “黨員就要永遠聽黨的話,黨員就要有黨員的樣子,革命軍人更不能含糊!”指導員的這句話,板上釘釘一樣揳進了他的心田。

  1956年8月,32歲的李文祥復員轉業到福建省三明市。地方領導看了他戰功赫赫的檔案,準備提拔他當電廠廠長,他仍然以自己文化低謝絕了。

  1962年,國家經歷經濟困難時期,黨號召幹部精簡,下放支農,李文祥又像當年衝鋒陷陣一樣第一個報了名。李文祥時為18級幹部,每月66元工資。那是5分錢一個雞蛋、8元錢一月伙食費的年代。黨的一聲召喚,李文祥義無反顧回到了貧窮的故鄉。

  范縣白衣閣鄉位於河南省東北角,處在黃河故道,由於河床滾動無常,澇災頻發,至今還是國家級貧困縣。

  李文祥一回鄉就當民兵連長,不久又當生産隊長。“我就不信,改變貧窮比打仗攻山頭還難!”為了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在南方見過種稻的李文祥,主動擔任稻改隊長,日夜蹲在稻田裏鑽研種植技術。種稻第一年畝産就達到近千斤,全村男女老少捧著白花花的大米歡喜雀躍。

  權力,官位,能對無數人産生強烈誘惑,李文祥卻是一個“絕緣體”。

  1979年,原單位福建省建設廳來人,告知組織上決定恢復他的幹部身份,請他重回福建工作。他卻説:“我在農村已經習慣了。要是大家都去安逸的地方,窮地方沒人來,那不就更窮了?”

  1984年,縣民政局按政策每月開始給他發退職救濟費26.48元,1985年福建原單位確定每季度給他寄發退職補助費。他拿著收據找到縣民政部門,説自己不能兩頭拿錢讓國家吃虧,自願放棄救濟費。

  范縣民政局幹部劉朝慶説:“從1979年開始,民政部門和組織部門先後組織過十多次對老復轉軍人、老黨員、老幹部的普查和核查,但是李文祥在他填報的表格中,只填本人基本情況,其他都是空白,對參加的各種戰役和家裏的困難一字不提。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復轉軍人,按照規定給他發放相應的生活補貼。誰知道他竟是個大功臣!”

  【聲音】

  人民網網友“清風無塵”説,對群眾心貼心的李文祥,就像共産黨這棵大樹扎進泥土的根須。這樣的根須扎得越深,扎得越密,我們黨就更強壯。

  網易網友“荊珍”留言:從李文祥身上,可以看到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本色,可以感悟到我們黨90年來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原因。從這種意義上説,讀懂了李文祥,就理解了共産黨人的崇高。

  “要啥待遇,組織信任、群眾擁護就是最高待遇,我一直非常知足滿意。”

  領導接見、出席活動、接受拜訪,在農村默默生活50年的李文祥猝不及防地被推到了聚光燈下。

  在困難時堅守的老人,在掌聲中仍然淡然淡定,波瀾不驚。

  3月31日上午,河南省委組織的“李文祥同志先進事跡報告團”首場報告會在鄭州舉行,聽眾急切希望見見這位傳奇的老人。

  報告完畢,一陣安靜,全場視線投向舞臺入口——

  舊軍裝前挂滿獎章的李文祥老人,手拄拐杖,與老伴相扶相攜,緩緩走到了舞台中央。全場掌聲雷動!

  李文祥把拐杖交給老伴,努力挺直身體,抬起右臂,五指並攏舉到帽檐,向大家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李文祥沒説話,一個軍禮表達了一切,革命軍人的榮譽,共産黨人的赤誠,民族脊梁的堅韌,撞擊著所有人的心靈。

  如今,這樣的報告會已經舉辦了幾十場,場場爆滿,場場轟動。

  人們總想為英雄老人做點什麼。一些單位和志願者趁市裏把老人接到濮陽市人民醫院體檢的三天時間,對老人簡陋的家進行了簡單修整:堂屋裝了頂棚,破廚房改成了板房,屋裏添置了沙發和彩電,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和暖氣片……

  老人看著煥然一新的家,坐臥不寧、忐忑不安。在心中那架施與受的天平上,他以往獻身付出的施好像輕若鴻毛,現在紛至沓來的受卻重如泰山。他不能坦然于這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我要知道你們收拾屋子,就不去濮陽體檢了。”“有這錢幫助困難鄉親多好!”老人為此後悔不已。

  李文祥去省裏參加會議,被安排住進一家豪華賓館,他為此非常不安,連連説:“這麼好的條件,該花好多錢了,以後不能這樣子!”

  現在的李文祥依然如往:撈麵條,疙瘩湯,時令菜,舊衣裳。當客人來家時,打開空調,那是怕客人熱;客人一走,關閉空調,那是怕浪費電。

  直到今天,87歲高齡的李文祥還堅持下地幹活,在一群開心的老夥計中間説笑,捋著鬍子與孩子們嬉鬧,為村裏發展謀劃事兒,為鄰里家長裏短斷個理兒。

  李文祥淡泊得像一股蕩滌世風的清流,生活得自然、豁達、純粹,有滋有味。

  【聲音】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平淡不能泯。能做到其中一條就很不易,但李老全部做到了。” 面對李文祥的謙恭,作家二月河説。

  大河網網友“熊傳東”説:“李文祥這种先鋒模範的作用是無言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僅是一種示範,而且是一種激勵,能夠産生極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影響力。這種精神和力量,將激勵和鼓舞我們義無反顧,成為新的一盞燈、新的一面旗、新的一縷光,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一個戰士李文祥,一個黨員李文祥,一個農民李文祥,就這樣從范縣白衣閣鄉的莊稼地頭向我們走來,從波瀾壯闊的歷史中向我們走來。一任身後背景交替,時代色彩變幻!

責任編輯:李漢森

熱詞:

  • 李文祥
  • 解放獎章
  • 老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