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西藏自治區 >

農牧民眼中的六十年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0日 04: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8日上午,一架空客A319飛機穩穩降落在日喀則機場,這標誌著西藏第五個民用機場正式開航。

  作為第一位藏族空乘,36歲的德吉央宗見證了西藏航空的從無到有,也見證了西藏交通的歷史飛躍。

  在她的記憶中,小時候從西藏去北京,“要先坐飛機到格爾木,汽車到西寧,從西寧再坐火車,需要輾轉很多天。”

  隨著西藏交通事業的不斷發展,昔日“出國容易進藏難”的交通狀況一去不返,德吉央宗走遍西藏的願望離她越來越近了。青藏鐵路建成通車已滿5週年,拉(薩)日(喀則)鐵路正在建設,林芝米林機場、阿裏昆莎機場相繼通航,西藏99.7%的鄉鎮都通了公路,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墨脫縣明年就將敞開山門。

  交通的便利,只是60年來西藏天翻地覆變化的一個縮影。社會進步深入到雪域高原的各個角落,其中最深刻的改變,恰恰是“人”的命運、際遇的歷史性變遷……

  農奴翻身當家作主

  從“會説話的牲口”到“大寫的人”

  在山南地區乃東縣桑嘎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嫫拉”(奶奶),叫次仁拉姆。就是這位曾是“朗生”(農奴)的老奶奶,在西藏民主改革後,帶領11戶朗生組成農業生産互助組,齊心協力、脫貧致富,被譽為“百萬翻身農奴的榜樣”。

  “在舊西藏,朗生就是會説話的牲口,餓了、凍了也像牛馬一樣忍受著,婦女地位就更低了。”1926年,次仁拉姆降生在一個破牛棚裏,6歲就開始給領主當朗生,每天只能吃到兩勺糌粑,晚上睡在門背後。從12歲起,她就再沒見過阿爸阿媽。

  “如果沒有黨,我一輩子都是苦命的朗生。”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次仁拉姆全家3口人分到了房子、土地和羊。

  當時村裏成立互助組,而朗生因為是領主的家奴,沒有耕种經驗,互助組不太願意要他們。“現在翻了身,別人能幹的,我們為什麼幹不了?”在要強的次仁拉姆的帶領下,1961年3月,西藏第一個全部由朗生組成的互助組——“窮棒子互助組”成立了。幾年時間,他們硬是把當初僅有兩個舊犁鏵、3個舊木犁架的互助組辦得紅紅火火,在全西藏聞名。由於勤勞能幹,組織能力強,次仁拉姆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還當選過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全國人大代表、塔瑪村黨支部書記格桑卓嘎的父母在舊西藏是“差巴”(領種份地,向農奴主支差役的人),沒有土地和人身自由。父母結婚時,家裏只有一個櫃子和一張土砌的床。而在2010年,塔瑪村全村總收入達4248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8415元。村民們把村名起作“塔瑪”,在藏語裏就是“紅旗”的意思。

  村委會的墻上,懸挂著塔瑪村決策流程圖。“村裏的大事、選誰不選誰都是村民説了算。”格桑卓嘎説,“每到換屆選舉,年滿18周歲的村民都會身著正式藏裝,參加全體村民大會,投票選出村委會成員。”

  格桑卓嘎現在不僅是拉薩市城關區人大常委,還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目前,在自治區34000多名各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94%以上。西藏自治區20名全國人大代表中,12名為藏族公民,門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在自治區、地(市)、縣三級國家機關組成人員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公民佔77.97%。昔日的朗生、差巴和他們的後人,如今都成了頂天立地“大寫的人”。

  經濟實現大跨越

  從解決溫飽到共同富裕

  見到乃東縣貢桑禽類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今年37歲的益西卓嘎時,她從清晨忙到下午兩點還沒吃午飯,手指被配好的雛雞疫苗浸得發綠。

  合作社中心養殖場每年負責向周圍地區提供上百萬隻雛雞。十多年前,她開始和丈夫探索大規模養殖藏雞的技術。在當地農牧部門的支持與幫助下,養殖場的資産規模已逾千萬元,年收入達100多萬元。

  身為共産黨員,益西卓嘎一直不忘帶領當地農牧民一同致富。2008年5月,以益西卓嘎的養殖場為中心,成立了專業養殖合作社。自治區、山南地區和乃東縣農牧局共同出資700多萬元,以財政補貼和無息貸款形式鼓勵更多農牧民從事養殖。

  3年來,合作社由最初的5戶發展到100戶,而飼養50到2000隻雞的散戶達上千戶。縣農牧局介紹,2010年全縣養藏雞、肉雞的農戶戶均增收3600元。

  據統計,2010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0元,比上年增長10.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139元,比上年增長17.2%。“十一五”期間西藏自治區共安排國家資金14.6億元,在全區安排實施了383個特色産業開發項目。2010年,特色農牧業項目區農牧民人均增收達659元。

  “民生陽光”暖高原

  “這樣的房子,以前的農奴主也住不上啊!”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西藏各項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尤其是“十一五”以來,以安居樂業為突破口的新農村建設,如春風化雨,滋潤著這片厚土。

  卓瑪是林芝縣布久鄉仲果村一位普通村民。走進她家近200平方米的庭院,記者看到花草環抱中的一座兩層小樓,另外還有三間側房和一個沼氣池。

  “這樣的房子,以前的農奴主也住不上啊!”卓瑪望著她2006年建起的宅院説。

  通過60年的努力,西藏廣大群眾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許多群眾從和平解放前人畜混居或逐水草而居,到如今住上寬敞明亮的住房,實現了人畜分離,用上了電燈、電話,聽上了廣播,看上了電視。目前,27.5萬戶143萬西藏農牧民和卓瑪一樣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

  “我是農村戶口,如果去鄉村醫院,只需要1塊錢掛號費,輸液和藥是免費的。”拉薩市城關區扎細社區居民米瑪説。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目前已經覆蓋西藏全區農牧民。西藏已經建成了中、西、藏醫結合,遍佈城鄉的醫療衛生網。全區居民人均壽命從解放前的35.5歲增長到現在的67歲。

  最近有一件事情讓米瑪很高興:7月1日起,西藏農牧民將以100%的報銷比例享有每年7萬元的補充醫療費用報銷保障。

  米瑪的女兒白瑪央金,在拉薩四中念初一,她的學雜費,甚至包括牙膏、毛巾、冬衣秋服等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早在1985年,西藏就開始實行農牧民子女住校生享受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

  2011年1月1日起,西藏第九次提高教育“三包”標準,受惠面從原來的27萬名學生擴大到50多萬名,西藏98%以上的在校生都能享受到這一系列政策。

  經過60年的努力,西藏教育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已形成了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的現代教育體系。

  群眾幸福感增強

  “現在的西藏是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時期!”

  夏日的一個午後,在拉薩市城關區雪新村,退休20多年的米瑪次仁正在院裏侍弄花草,庭院內鳥語花香。米瑪次仁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他在和平解放前是朗生,放過牛羊,挨過皮鞭。如今年過古稀,坐在花香浮動的庭院裏安享天倫,他無限感慨:“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

  “可以經常到大昭寺轉經,可以到布達拉宮朝佛。”老伴旺姆今年已76歲高齡,但依然身體硬朗,步履穩健,手持轉經筒到八廓街轉經是她每天的必修課。

  在西藏,處處可見轉經禮佛的信教群眾,信教者家中幾乎都設有小經堂或佛龕。轉經、朝佛、燒香、磕頭、佈施、還願等,是信教群眾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目前,西藏有各類成規模的藏傳佛教寺廟1700多處,僧尼4.63萬人。

  7月是過林卡的好季節。解放前,到林卡消暑度假的,只是“三大領主”及生活比較富裕的中上層人士;如今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徜徉在拉薩大大小小的林卡裏,你能看到帳篷林立、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央先後召開的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出臺了一系列讓西藏農牧民倍感溫暖、幸福的政策:西藏第一個在中國免除了農業稅;第一個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實行了中小學生包吃、包住、包學費的“三包”政策;第一個在農牧區實現了免費醫療制度;第一個實現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第一個實現農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一個個“第一”的優惠政策,如春風化雨般灑向雪域高原。

  “現在的西藏是藏民族有史以來發展最快、人民幸福指數最高的時期。”佛協西藏分會會長珠康土登克珠感慨道。

  和平解放60年來,西藏不斷延伸著幸福之路。如今的西藏,城鄉建設日新月異,人居環境顯著改善,醫保、社保等保障政策基本實現了全覆蓋,老百姓腰包鼓了,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了,高原處處洋溢著溫暖、和諧和幸福。

  西藏,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全力譜寫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劉禛

熱詞:

  • 農牧民
  • 米瑪次仁
  • 藏雞
  • 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