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新疆巴裏坤東黑溝遺址疑為北匈奴王庭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5日 17: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民網新疆頻道哈密7月15日電 (通訊員 曹新加)東黑溝遺址位於巴裏坤縣石人子鄉石人子村南,西距巴裏坤縣城23公里。2005年7~9月,西北大學文化遺産與考古學研究中心在哈密地區文物局和巴裏坤縣文管所的協助下,對該遺址進行了較全面的調查和測繪。調查發現,在該遺址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面積約8.7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佈有大型石築高臺3座、石圍居住遺跡140座,墓葬1666座,刻有岩畫的岩石2485塊,故確認其為一處規模較大、內涵較豐富、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遊牧文化大型聚落遺址。2006~2007年,西北大學文化遺産與考古學研究中心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了石築高臺1座、石圍居住遺跡4座、墓葬12座。2007年度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7月7日到9日,記者在考古現場進行了採訪,詳細了解了今年考古挖掘發現情況。

  考古隊員是于15名在校本科生和6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組成。他們每天清晨七點多起床,吃過早飯,八點半左右兩輛大巴車準時將他們送至考古工地現場,直到下午六點收工回到駐地。

  “東黑溝遺址太大了,考古挖掘發現的內涵也特豐富,如果想把整個東黑溝遺址歷史整理清楚,這個項目幾十年也可能都完成不了,”考古隊隊長馬健感慨到。

  大型石築垣墻內是加工廠?

  “今年石仁子東黑溝遺址考古最重要的發現就是這個東西60米、南北約90米的大型石築垣墻,這麼大的石築垣墻規模空前,”考古隊隊長馬健在考古現場,對記者詳細的講解了今天考古隊的重要發現。

  垣墻內有不同時期古人類活動跡象,最重要的是垣墻內又另有多道石墻,石墻將垣墻內分為多個房間,每個房間又彼此相連,這種佈局在以往國內外發現的遊牧民族居址中很少見,由於挖掘技術等原因,至今只有俄羅斯考古挖掘過此類遺址。在垣墻內還出士了許多用於烹煮、盛儲的陶器;羊、牛、馬等牲畜的骨骼,由於沒于出土發現豬的骨骼,因此確定這是遊牧民族的遺址,出士文物中還有很多骨箭頭、石球、骨制的盔甲片等武器。由於在大型石築垣墻內還出土了大量用於給穀物去殼用的石磨及很多石器、骨器半成品,馬健挺推測大型石築垣墻內是一個當時規模很大的加工廠。“這個推測只是個人想法,這需要更多考古資料的證明和檢驗。”馬健説。

  多時期疊壓與大月氏有關?

  通過今年對巴裏坤石仁子東黑溝考古遺址的挖掘,考古隊發現東黑溝是一個多時期疊壓遺址。在一個大約長25米、寬15米的大型石墻居住遺址上,隊員們挖掘時已發現三層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的遺跡,最上層建築是什麼時期還沒確定,但出地發現的卻是乒乓球、子彈等現代遺物,是近時期的人類活動現象,考古隊員們推測可能是文革時期,人們將古代建築改成碉堡來用;第二層是古代石圍層址,出土了青銅虎面鈽牌及希臘神話中的神獸格裏芬頭的裝飾物及陶器等物品,由此推測,可以確定這些文物與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活躍在歐亞草原上的塞種及匈奴用器相似,“至於第三層還正在挖掘,是不是與學術界爭論的大月氏遺址有關,還得等待挖掘論證結果。”考古隊隊長馬健説。

  在考古現場,記者看到石圍居址內都有用來承重的木柱,很多木柱都被大火焚燒的只剩一節黑木炭豎在土中。“從目前已獲得的考古資料看,還很難最終確認這些居住遺跡的上部結構是木構建築還是帳篷,但從已發掘的石圍居址內承重柱的柱洞較細、較少且分佈較稀疏的狀況看,這些居住遺跡的上部結構為重量較輕的帳篷的可能性較大。”馬健説,“從承重木柱被大火焚燒的遺留物來分拆,毀棄可能與戰爭有關。” 北匈奴呼衍王的王庭所在地?

  《漢書匈奴傳》的記載是:“本始二年,漢大發關東輕銳士,選郡國吏三百石伉健習騎射者,皆從軍。遣御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四萬餘騎,出西河;度遼將軍范明友三萬餘騎,出張掖;前將軍韓增三萬餘騎,出雲中;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三萬餘騎,出酒泉;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三萬餘騎,出五原:凡五將軍,兵十余萬騎,出塞各二千余裏。及校尉常惠使護髮兵烏孫西域,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與五將軍兵凡二十余萬眾。匈奴聞漢兵大出,老弱奔走,驅畜産遠遁逃,是以五將少所得。……蒲類將軍兵當與烏孫合擊匈奴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漢兵不與相及。……校尉常惠與烏孫兵至右谷蠡庭,獲單於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長、將以下三萬九千余級,虜馬、牛、羊、驢、騾、橐駝七十余萬。”《漢書》的《宣帝紀》和《西域傳》對此事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

  東漢碑刻《裴岑紀功碑》于清雍正七年(1725年)在巴裏坤縣石人子鄉石人子村發現,又稱《鎮海碑》。碑文對此事的記載是:“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雲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蠲四郡之害,邊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萬世。”裴岑碑的發現地石人子村就在已發現的大型聚落遺址--東黑溝遺址的附近,這説明該遺址很可能就是當時北匈奴呼衍王的王庭所在。

  “東黑溝遺址分佈在東天山北麓,所在環境水草豐茂,處在歐亞大陸東西向交通的咽喉之地,如此集中的、大規模的居址、墓葬與岩畫‘三位一體’的聚落遺址在絲綢之路草原道上十分罕見,其所表現的工程與精神力量,應該是遊牧民族的統治中心——王庭的所在地。”馬鍵説。東黑溝考古遺址是一個居住遺跡、墓葬和岩畫三位一體的古代遊牧文化聚落遺址。 已獲得的考古資料表明,東黑溝遺址岩畫多用金屬工具雕刻,刻畫較細膩,造型生動,表現形式多呈動態剪影式;墓葬形式多樣,從平面形狀看,有圓形的,也有方形和長方形的;從封堆來看,有的沒有封堆,有的是石封堆,有的是土封堆,還有土石混合封堆;封堆有圓形和方形的區別,這些不同形式的墓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埋葬習俗。

考古—隊員們給挖掘現場拍照

責任編輯:黃田園

熱詞:

  • 新疆
  • 巴裏坤
  • 東黑溝遺址
  • 北匈奴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