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廣西深入開展城鄉風貌改造 把幸福送到農民身邊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0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以前村裏很閉塞,現在好了,村裏裝上了遠程教育網絡,遙控器一點,就知天下事,為我們解決了不少種養問題!”在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大寺鎮那覓村,村民李吉有樂呵呵地説,城鄉風貌改造讓咱農村群眾過上了幸福生活。

  2009年以來,廣西深入開展城鄉風貌改造,以特色名鎮名村建設為重點,通過村屯環境綜合整治、房屋外立面改造、村鎮規劃集中行動、農村污水垃圾處理試點等措施,著力解決農村人居環境、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有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幸福,正隨著城鄉風貌改造一項項惠民措施的落實,在廣西農村中變得實在而生動。

  建設名鎮名村

  讓農民在家門口賺錢

  特色名鎮名村建設是廣西城鄉風貌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其“特色”主要在産業,根本落腳點是強村鎮、促民富。

  玉林市福綿鎮便是其中的受益者,這個廣西最大的服裝生産基地,其發展目標是成為廣西特色工貿強鎮。近年來,福綿鎮大力發展服裝工業,目前,該鎮的服裝加工廠已發展到1100多家,服裝水洗廠有20家,吸納從業人員7萬多人。

  福綿鎮福東村的小吳,常年在廣東打工,近日回家探親時,再也不願外出打工。他説,“到鎮裏服裝廠做工,每月能拿1000多元,咱農民在家門口也能像城裏人一樣上班領工資!”

  如果説,福綿鎮的農民在現代工業文明中實現了致富之夢,那麼,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秀水村的農民,則在古老醇厚的文化韻味和靈動的田園風光中,享受著愜意的幸福生活。

  在秀水村,當地村民驕傲地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曆史的古村,過去,由於很多古建築和人文遺存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挖掘和包裝,村裏雖有好的資源,卻沒見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為打響文化這張牌子,當地政府和群眾專門成立了城鄉風貌改造工作理事會,加強文化保護規劃,充分挖掘和保護歷史文化與人文資源,同時按照當地瑤族建築風格進行立面改造、綠化美化。如今,宜居、宜遊的特色文化名村已初見雛形,引來一撥又一撥的遊客。

  據了解,廣西將用3至5年的時間,加快名鎮名村特色産業發展,力爭實現年財政收入比2010年翻番,教育、文化、衛生等設施完善,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超全區平均指標水平。

  環境綜合整治

  讓農村有面子更有裏子

  家住柳州市柳南區上等村河尾屯的覃老漢,上完村裏舉辦的農業種植技術培訓課後,便直奔農家書屋,查閱農業科普書,隨後又趕去村衛生室,為老伴買了幾盒潤喉片。晚上,他跟老伴一起參加村裏舉行的歌舞文藝活動。

  覃老漢這幾個很平常的生活情節,以前在河尾屯是難以想象的。“過去各種硬體設施不完善,村民文明意識不高,牛欄、豬圈等亂搭亂建,垃圾、污水亂堆亂倒,大家生産生活環境很差。”河尾屯村委主任覃瑞任説。

  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不完善、不配套,是當前農村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為此,廣西把村屯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城鄉風貌改造的重點內容大力推進。通過房屋外立面改造、道路硬化、排水溝等建設,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完善了農村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2010年,河尾屯被納入廣西村屯環境綜合整治試點。在政府支持下,該屯建設了遠程教育終端站、未成年校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項目,同時還結合當地實際需要,改造和建設了河尾溝景觀、農具房、公廁等項目,有效提升了村屯的環境質量。

  近日記者在河尾屯採訪時看到,白墻紅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屋前屋後果樹蔥鬱成行,村道邊分類垃圾箱有序擺放,河道旁太陽能景觀燈倒映水面,小橋下,溪水潺潺,兒童嬉戲,老人歡笑……好一幅新農村的田園美景!

  走進北流市民樂鎮蘿村,你會發現,腳下那條4.5米寬的村道從村頭直通村尾,路面始終乾淨整潔。來賓市興賓區鳳凰鎮龍頭村委小山屯,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完善後,村民們組建了籃球隊和文藝隊,極大活躍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房子漂亮了,環境整潔了,基礎設施完善了,腰包鼓起來了,村風文明了……”百姓高興地説,城鄉風貌改造,讓咱農村既有“面子”,又有“裏子”!

  健全制度保障

  讓風貌改造長期惠民

  在城鄉風貌改造的實踐中,廣西不少村鎮都建立起村屯管理規定、村民文明公約等鄉規民約,通過“四議兩公開”、“農事村辦”等方式,逐步形成了長效管理機制。

  崇左市大新縣明仕村為使風貌改造常抓常新,通過設立黨群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組織村民開展清垃圾、清路障、清庭院,改廚、改廁、改陋習等活動,讓一個優美舒適、和諧宜人的壯族民俗旅遊村展現在遊人面前。

  據了解,廣西將在“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持續開展城鄉風貌改造,讓全區更多農村享受到這項富民、惠民工程的成果。為此,廣西將從體制、政策、制度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改革創新。

  為解決農村建設“無人管”、“管不到”的難題,廣西將選擇部分縣開展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建設試點,建立規劃、國土聯動機制,全面停止城鎮“竹筒房”建設。同時,廣西將用3年左右時間,開展村鎮規劃集中行動,逐步實現村鎮規劃基本覆蓋,從根本上改變不少農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現狀。

  據廣西財政廳廳長蘇道儼介紹,為加快特色名鎮、名村建設,將在“鎮財縣管”的財政管理體制下,給予特色名鎮充分的財政管理權限、預算管理權、資金所有權和財務審批權,並在産業發展、稅收、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為全區名鎮、名村的建設發展探索模式。

  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高雄表示,廣西將進一步健全完善一事一議、公共財政投入、公共設施維護、村民自治、結對幫建等制度,不斷完善支撐城鄉風貌改造和農村改革發展的制度保障體系,確保讓這項民心工程長期惠民富民。

責任編輯:張冀文

熱詞:

  • 廣西
  • 城鄉風貌
  • 改造
  •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