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西藏自治區 >

“藏東明珠”60年:康巴兒女建起文明富裕新家園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07日 14: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西藏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昌都行署副專員洛松德青介紹情況攝影:饒春艷

  7月6日上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西藏門戶”昌都地區的發展成就。昌都地區行署副專員洛松德青在發佈會上説,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解放中國大陸的最後一場戰役——昌都戰役,打開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門。同西藏其他地區一樣,昌都在60年間,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均取得了輝煌成就。

  昌都地處藏東“三江”並流的橫斷山脈地帶,位於西藏、四川、青海、雲南四省(區)的結合部,是青藏高原悠久歷史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連接藏、川、青、滇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康區腹心區域,也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素有“西藏門戶”之稱。這裡居住著藏、漢、回、納西等21個民族,總人口65.36萬,其中藏族佔總人口的95%。

  昌都地區行署副專員洛松德青在發佈會上説,解放前的昌都,在封建農奴制度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下,嚴重地束縛了勞動者的生産積極性,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西藏和平解放60年來,昌都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總量實現了巨大飛躍。2010年,昌都地區生産總值是67.07億元,同比增長12.1%,比2005年增長了1倍,比1958年增長163.2倍,進入了有史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群眾收入增長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

  昌都境內生態景觀、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獨具魅力,作為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和茶馬古道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制約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也在得到緩解。洛松德青説,如今的昌都,公路總里程達到10686公里,建制村公路通達率為85.5%。國道317線、318線和省道303線橫跨東西,國道214線縱貫南北。1995年正式通航的邦達機場,開通了昌都至成都、昌都至拉薩兩條航線。這為有著經商傳統和敢於走天下精神的康巴兒女,提供了更好的基礎條件。

藏東重鎮昌都鎮內的昌慶街攝影:饒春艷

  洛松德青回顧歷史時説,解放前的昌都,農奴沒有任何生産資料,生存維艱。民主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10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662元,比1958年增長158倍。昌都現在已經初步建立了以類烏齊縣為中心的牦牛産業帶、以貢覺縣為中心的阿旺綿羊産業帶、以昌都縣為中心的城郊奶源及蔬菜産業帶。汽車、摩托車、電話、電腦等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庭。大發展前提下,城市化進程加快,例如,藏東重鎮——昌都鎮由解放前少量低矮土房、城區人口2000余人的偏僻小鎮,發展到目前市區面積7.5平方公里,10萬餘人,水、電、路等市政功能日臻完善的現代化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藏東明珠”。

  自1951年西藏第一所現代意義的學校——昌都小學在昌都鎮成立以來,也拉開了西藏現代化教育的開端,洛松德青為此説,昌都的教育是從解放前的兩所為貴族後代服務的私塾起家的,現代教育從無到有,截至2010年底,昌都已有529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是107626人。與教育境況一樣的是,到1950年,昌都沒有一所醫院,僅有少數僧醫及零星的民間藏醫,缺醫少藥。如今的昌都已經建成藏醫、西醫、中醫結合,遍佈城鄉的醫療衛生網,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面達100%。僅2010年就為農牧民報銷各類醫藥費5000余萬元。人均預期壽命由解放時的35.5歲增加到67歲。

  藏東文化在昌都繁榮發展起來。洛松德青介紹到,強巴林寺、查傑瑪大殿等一批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得到有效保護,丁青熱巴、昌都鍋莊、芒康弦子等7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藏語文得到廣泛運用。昌都縣目前有地區群藝館1座、地區圖書館1座、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8座、鄉鎮文化站7座以及農家書屋88個。建成不同類型的廣播電視站1800余座,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86%以上。昌都現共有近500座宗教活動場所,信教群眾的宗教需求得到滿足,傳統風俗習慣受到尊重和保護。(饒春艷)

責任編輯:汪蛟龍

熱詞:

  • 康區
  • 藏東明珠
  • 西藏門戶
  • 行署副專員